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山东法制报>要闻 第一版

●世象透镜苑广阔

网络时代公民应更好约束自身言行

  • 日期:20180517
  • 作者:
  • 来源: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近日,一段“兰州某高校老师飞机误点,辱骂机场工作人员”的视频在网上热传。5月15 日,兰州机场公安工作人员就网传视频回应澎湃新闻称,该自称教授的女子系误机后与女地勤起口角,当天,双方已互相道歉并达成谅解。(5月16日澎湃新闻)

    根据媒体最新报道,西北师范大学已经针对该事件启动了调查处理程序,责令该教师做出深刻检查反省,并根据后续调查结果依纪依规做出严肃处理。虽然机场方面还没有发声,但是其工作人员和旅客发生纠纷和冲突,想必也会有一个内部处理程序。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事件双方当事人现在肯定都在为当初的冲动、不理性而感到后悔,因为她们没有想到本来一件很小的事情,经过网络发酵,最终会成为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公共舆论事件,而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会对她们的职业、生活乃至家庭都带来严重影响。

    不得不说,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类似事件屡屡提醒我们:网络时代的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更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更应该考虑不当言行所引发的后果。 如果时间往前推十几年几十年,双方的冲突和矛盾在机场公安工作人员的调解之下,最终就以双方互相道歉并达成谅解而结束了,但是现在事情的发展却完全超出了事件双方当事人的控制,她们想结束也结束不了了。

    比如双方发生冲突的视频刚刚被曝光,就已经有“眼尖”的网友认出了当事女教师的身份并予以公开,而其他网友根据她大学老师的身份,以及她现场的不当言行,势必会进行各种解读,比如作为大学老师,她这种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身份?比如以这样的素质去教学生,会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子?等等。这其中可能有合理的质疑与批评,但势必也夹杂着过度解读、胡乱猜测乃至恶意的人身攻击。尽管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至少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在客观上确实无法完全避免,而只能被动地承受这种后果。

    既然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为什么不能主动把网络时代的这种“放大镜效应”看做对我们自身的一种外部监督,进而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发生矛盾和冲突以后,避免冲动、保持平和、理性面对、积极解决,应该是现代人一种基本的处事准则,也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素质。因为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既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又可以避免“ 节外生枝”,导致事情的发展超过控制,甚至波及更多人,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生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