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山东法制报>检察专刊 第三版

服务百姓的“ 贴心保姆”

—记寿光市检察院派驻台头镇太平庄村“第一书记”张桂海

  • 日期:20170621
  • 作者:
  • 来源: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太平庄村位于寿光市台头镇以东3 公里处,全村共有150 户,530口人,集体经济空白,发展相对滞后,是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村子。 为推动“ 服务型” 检察院深入开展,2016年3月,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寿光市院负责帮扶台头镇太平庄村,院党组选派张桂海同志为该村“第一书记”。上任以来,他迅速转变角色,很快融入村庄,顺应群众期盼,切实履行职责,多渠道协调筹措资金300万余元,用一项项扶在“点”上、帮在“根”上、落在“实”上的举措,打造了一个“村强民富村容村貌好”的美丽乡村,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好书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保姆”。2017年3月,张桂海同志被市委党建工作办公室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这是该同志第二次获得此项殊荣。

    入户走访摸实情

    他清楚地认识到,要做到精准帮扶,得到群众认可,必须要沉下身子接地气,入户走访摸实情,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深入群众中间,倾听群众心声,这样干起工作来才不会背离群众意愿,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

    进村第二天,张桂海便换下检察官制服,挽上便服,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就忙活开了,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面对面交流、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深入到农户家听民声,询问老百姓对村里发展的建议和村民的期盼,汇集他们的智慧,初步摸清了太平庄村班子建设、经济发展、村情民意、群众困难等基本情况。随后,张桂海实地考察了该村道路建设、村委办公室、村中绿化亮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座谈、入户走访和实地考察,梳理出了群众需要帮扶的事项,制定了符合太平庄村实际情况的帮扶规划。张桂海面对群众提出的诉求,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全身心投入,与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干几件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实事、好事,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盼。

    真心实意解民忧

    “农网改造升级后,家里的冰箱、空调再也不用成摆设啦,张书记真是帮老百姓解决了一桩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啊!”一位70多岁的张大爷笑嘻嘻地说。

    太平庄村的供电线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未,30多年的时光,线路严重老化,经常断电、漏电,供电量严重不足,配变保护装置经常跳闸,每到夏季用电高峰期,连电风扇、冰箱都难以启动,照明也成了问题,原有的变压器无法满足农田抽水灌溉,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群众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整改线路,增加变压器,解决农村供电问题。村里的第一要务是维修线路,村民们迫切的心声也是维修线路。张桂海了解这一情况后,在征得院领导的同意后,怀揣责任和担当,筹集资金160万余元,主动到市电力公司进行沟通协调。该公司立即组织精干人员,加班加点,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对太平庄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升级,新上变压器一台,改造了全村用电线路,家家安装了配电箱,全村用电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用电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因地制宜帮致富

    太平庄村没有地理优势、没有产业。如何让太平庄村拥有自己的产业,实现长期增收?这是来到太平庄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张桂海时时刻刻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破发展之难、谋发展之道是“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帮扶的核心职责。张桂海驻村后,把“促脱贫”作为重中之重,着眼于破解村集体增收难的瓶颈制约,立足寿光特色,萌生了帮助发展蔬菜大棚的设想。“增加集体收入是根本,我们不单单是要扶贫,而是要给村里留下一个可以长期增收的产业,真正给他们留下一个好的致富模式。”张桂海说道。

    根据村里干部和群众建议,张桂海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50多万元,帮助村里建起了4个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去年为太平庄村增加20多万元集体收入,这样既增加了村级收入,又带动了农户发家致富。路难行、民生怨,特别是村里的园区路,每逢下雨,村民进出耕作极不方便,摘下来的蔬菜只得靠小车一点一点地往外运。村民们说起路的问题个个是牢骚满腹,气不打一处来,期盼着村里把园区路好好修修。于是张桂海迎着群众的期盼,筹集资金40万元修建了长600米宽5米的园区路一条,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问题,群众耕作得到了极大改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活动。

    一年来,张桂海在驻村帮扶中坚持民生为重、服务为先,以村子发展为己任,积极为驻村办实事、办好事,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温暖了这里的每一位村民,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赞扬。刘明福  张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