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齐鲁晚报>今日聊城 L06

抗日英雄马本斋——

莘县张鲁镇的“红色名片”

  • 日期:20090827
  • 作者:记者 谢晓丽 马蕴
  • 来源:齐鲁晚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本报见习记者  谢晓丽  马蕴

    65年前抗日英雄马本斋病逝,遵其遗嘱葬于莘县张鲁镇。马本斋将军虽英年早逝,但他那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战功却彪炳史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英雄战斗过的地方,提起马本斋,莘县张鲁镇的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张鲁镇的学校都更名为“本斋小学 、本斋初中、本斋高中”,镇上最重要的一条路叫本斋路,正如张鲁镇镇长马阳所说“马本斋的血肉和精神都已经和张鲁融为一体了”。本期人物简介:

    马本斋:回族,河北省献县人,中共党员。马本斋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 ,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回民支队在他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从1937年至1944年,他率回民支队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屡建战功。1943年底,在率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斗中,颈后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忙,加之缺医少药,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出发前,他抱病为部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叮嘱指战员:“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在山东莘县不幸病逝。

着急救援

一马鞭就抽在弟弟身上

    “马本斋真是神,一战两伏灭日军,回民支队打得好,保住军粮保住民。”这是马本斋当年在张鲁集抗击日军时被张鲁人民广为流传的顺口溜。1942年,民族英雄马本斋率回民支队由冀中转战鲁西北,进驻当时的张鲁集。此后,回民支队以张鲁为基地,在周边地区打了一系列胜仗,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据张鲁镇的老人介绍,张鲁镇因为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是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东大门,在张鲁的周边有很多的日伪军炮楼,被当地百姓称为“钉子”。“有这么多钉子,老百姓心里都不踏实。但是马本斋打仗很厉害,自从他打了几次胜仗以后,鬼子都怕了,平时都不敢出来活动。马司令一到,我们就可以睡个安稳觉。”80岁的老人何玉祥对马本斋的事迹赞不绝口。

    今年70多岁的杨青振是张鲁镇史志编写者之一,据其介绍,1943年秋正逢灾荒年,日本鬼子想来张鲁抢粮食,马本斋事先预料到了鬼子的目的,就在韩庄和张端两个村庄设下埋伏,等到鬼子进了埋伏圈,枪一响,马本斋就率领回民支队将敌人一网打尽,大获全胜。除了张鲁保卫战,至今仍被张鲁人常常提起的还有华营战斗。杨青振告诉记者,当时的张鲁集除了马本斋的正规部队——回民支队,还有莘县组织的回民游击队。有一次回民游击队在华营执行任务时被敌人包围,形势十分严峻,游击队派人冲出包围圈向马本斋求救。马本斋知晓后命令部队火速前往救人,解救过程中部队始终打不进包围圈。马本斋很是着急,看到自己的弟弟带队动作稍稍慢了点,就一马鞭抽在弟弟身上,“你不冲,我就枪毙你,救人如救火啊。”

心系群众

部队粮食分给老百姓

    90岁的老人蔡喜鹏当年是游击队员,曾为马本斋的回民支队运送过粮食,他的弟弟也跟着马本斋打过仗。蔡喜鹏老人回忆说,马本斋脾气暴躁,打敌人特别狠,对自己的兵和老百姓却特别爱护,当时回民支队里也有很多的汉族士兵,每次打了胜仗,马本斋都会分给士兵吃油香(回族的一种传统食品)。“油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回族百姓只有逢年过节或有喜事的时候才会炸油香。但马本斋体贴士兵,他说回汉人民是一家,不管回民兵汉民兵,咱打了胜仗都吃油香。”在蔡喜鹏老人的眼里,马本斋是一个体贴士兵关心百姓的好司令。

    1943年灾荒时,马本斋得知张鲁的老百姓都缺粮食吃,就决定把部队的粮食分给老百姓,为此他还从济南等地调运粮食准备运送给缺粮挨饿的老百姓。但当时张鲁周边鬼子的碉堡、据点太多,封锁严密,粮食不好运送,马本斋就带领部队连夜拔“ 钉子”。“一夜之间拔了12个碉堡、据点,太厉害了!这一下子就让我们这些挨饿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何玉祥说,灾荒年要不是马本斋,张鲁镇会饿死很多人,马本斋在张鲁期间老百姓有了自己的保护神。

    据杨青振介绍,马本斋是个很谦虚的人,他有著名的“三不”原则。马本斋是回民,经常去张鲁的清真寺做礼拜,去清真寺的时候从不带卫兵;每次做礼拜时只坐一般的凳子,从不坐椅子,不坐正座;打仗时免不了在百姓家中住宿,但他从不住正屋,都是住百姓家里的偏房。正是因为这些平常的小事,马本斋给张鲁人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现在张鲁镇清真寺的老人们,提起马本斋依然有说不完的话。

万众景仰

本斋已成张鲁的名片

    蔡喜鹏老人仍然清楚地记得1944 年马本斋安葬仪式的情景:“当时是冬天天气很冷,但很多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和张鲁集的百姓都来给马本斋送行,上百名干部群众按 照 回 族 的 最 高 葬礼——‘高抬’,将马本斋的遗体高高举过头顶,送往墓地。看着马司令落入土中,在场的人都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1944年3月15日,鲁西北地区各界群众在张鲁集联合举行追悼马本斋大会,并决定筹办本斋小学,本斋合作社,本斋游击大队,修建烈士祠堂,以永久纪念这位英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题写挽联,对英雄的一生给予了肯定。毛泽东题写的挽联是“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的题词是“ 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的挽联是“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马本斋烈士陵园建在张鲁镇韩庄村,是聊城市爱国教育示范基地,1985年曾进行了重修,并由马国超亲笔题写了园名。据张鲁镇的蔡恩坤介绍,他在马本斋烈士陵园守园已经20多年了,平时经常有人来参观马本斋烈士陵园,每逢清明节,来扫墓的更是多达2000多人。在本斋小学,学校专门设置了马本斋资料展板。12岁的小学生李彤骄傲地告诉记者,“马本斋烈士是我们张鲁的骄傲。”张鲁镇镇长马阳介绍说,马本斋已经成为张鲁的一张名片了,下一步将在镇上建一个本斋广场,并希望能将马本斋烈士陵园打造成红色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