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山东新闻

赞!盐碱地里种出西红柿

省派第一书记让不毛之地结出乡村振兴“致富果”

2021-02-23 作者: 程志勇 来源: 农村大众报
  盐碱地里种西红柿,建起滨州市沾化区利国乡历史上第一个蔬菜大棚,这些当地人想都不敢想的事,让一名外乡人——鲁商集团省派利国乡利国五村第一书记朱思立变成了现实,被当地群众交口称赞。
  腊月廿八,立春刚过,乍暖还寒。笔者来到位于利国五村村东的田地里,一个长60米、宽9米、高3.5米的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外披黑色棉被,裹得严严实实。
  走进大棚,仿佛来到了另一个季节,满眼的绿色,一垄垄西红柿长势喜人。“这是结出的第二茬盐碱地西红柿,市场供不应求。今天上午采摘了100多斤,每斤10元,全部通过快递发出去了。”朱思立高兴地说,“这种盐碱地西红柿个头不大,单重平均100克左右,之前让朋友们品尝了一下,都说吃起来酸甜可口,这才是纯正的西红柿味道。这一茬已卖出500多斤,朋友圈里发来的订单还有不少,盐碱地西红柿种植终于成功了。” 
  说起盐碱地西红柿种植成功之路,朱思立感慨颇多。利国乡土地盐碱化严重,水浇条件差,农民收入不高。2019年4月,鲁商集团省派第一书记工作组来到利国乡,朱思立作为其中一员担任利国五村省派第一书记,如何让村民在盐碱地里找到致富增收的新项目成为他的“心上事”。
  朱思立联系到了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博士、“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刘骁勇,请他到利国五村进行实地调研,现场采集了当地的土质、水样,利用全国土地普查的数据系统进行全面比对,最终找到了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条路,借鉴辽宁盘锦市大洼区盐碱地西红柿种植的成功经验,探索种植大棚盐碱地西红柿。但一系列困难摆在面前:钱从哪里来?技术谁来教?大棚怎么建?
  万事开头难。经过多方考察,朱思立觉得这个农业项目值得试一试。他自掏腰包3万元,主动联系施工队,克服疫情影响,于2020年6月建起了利国乡历史上第一个、占地500余平方米的盐碱地西红柿大棚。刘骁勇无偿捐赠的3000余株盐碱地西红柿幼苗和最新型的生物菌肥,解了燃眉之急。为解决大棚水浇问题,朱思立购买了蓄水罐,铺设了滴灌管道;为解决大棚内控温控湿、施肥等技术,朱思立联系了山农大技术人员对种植工作进行指导,并随时利用视频与辽宁盘锦大洼种植户连线,第一时间咨询技术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精心呵护下,3个月后结出了第一茬抗病毒西红柿。试种成功后,朱思立考虑能否更换品种,种植市场价值更高、品质更正宗的盐碱地西红柿,俗称“铁皮柿子”。
  2020年9月底,新品种的盐碱地西红柿幼苗种上了,可这个冬天格外寒冷,最低气温达到-20℃,之前的春暖式大棚无法抵御这样的低温。朱思立争取单位扶持资金3.5万元,购买卷帘机、大棚棉被、二层膜,加装支撑钢管,安装30盏电灯……硬是把春暖式大棚升级为冬暖式大棚。2020年年底,凝结着心血的盐碱地西红柿成熟了,10元一斤的价格,在微信朋友圈里供不应求。
  “我想在两年任期内,种植成功盐碱地西红柿,引导村民发展好这个产业,改变当前的落后现状,找到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让曾经的不毛之地结出‘致富果’。”朱思立说。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贾海宁
           程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