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山东新闻

文明花开别样红

——济南市莱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侧记

2020-12-24 作者: 农村大众报记者 石鹏志  通讯员 蒋方哲 李晓欣 来源: 农村大众报
  “观众看客”变“舞台主角”,去年羊里镇城子县村举行百姓春晚的现场,人头攒动,场面热烈。
  寒冬时节,济南市莱芜区鹏泉街道官场村老年活动中心,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20多个老年村民正随着欢快的音乐起舞。“每天下午收拾好家里,我们都来这儿跳舞唱歌。”今年80岁的何新花虽然是这些人中年龄最大的,但话音清脆,面色红润,舞动起来身体灵活,根本看不出是一位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
  自从村里建起老年活动中心,每天到这里“逛逛”已经成为不少村民特别是村里老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到晚上,这儿又会成为村中少儿学习传统文化的讲堂。“我们村的小孩从三四岁就会背诵论语、道德经等,文明实践已进入了每个家庭。”今年68岁的刘桂莲说。
  在莱芜,像这样的村庄比比皆是。为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一项项具有莱芜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竞相绽放:积分管理让志愿者参与更有动力;“百姓春晚”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大碗茶”引领文明实践不断向深里走、向实里走……莱芜文明实践的活动宛若春风化雨,浸润着群众心灵,“莱宣讲”品牌也正在嬴牟大地不断叫响。
传递一种声音:
让党的理论政策进家

  “自列为全省、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以来,莱芜区创新方式、大胆实践,强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以‘四个一’为核心的莱芜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逐步从梦想走进现实,引领着莱芜新时代文明实践快速发展。”莱芜区委书记朱云生介绍。
  近年来,莱芜区充分利用一线大碗茶驿站、各类线上平台、广场舞现场等,让宣讲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现在,每逢莱芜区方下街道的方下集和嘶马河集开集的日子,在大集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碗茶驿站,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都会为来往匆匆的赶集的村民倒上一碗热茶,让他们歇歇脚,陪他们聊聊天。小小的大碗茶驿站也成为政策宣传地、志愿服务地和资源共享地。赶集的村民在喝茶聊天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优惠政策,防诈骗、健康保健和环保等方面的知识。
  “莱芜区创新成立新时代文明宣讲团,破解了理论宣讲工作谁来讲、讲什么、在哪讲的难题。”莱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宁介绍,新时代宣讲团成员由首创时的42人扩充到现在的320余人,“区镇村”三级宣讲架构,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讲大网格,实现了宣讲有队伍。同时,探索建立“需求清单”机制,畅通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等订单渠道,涵盖理论文化、普法知识、科技服务、创新创业、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内容,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所需巧妙对接,实现“讲与学”相衔接,“送与需”相匹配。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莱芜区先后组织开展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各类百姓宣讲、乡村振兴报告会、脱贫攻坚故事宣讲等21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60多万人。
  王宁介绍,为让宣讲效能精准,莱芜区还不断创新宣讲形式,赢得理论宣讲的“满堂彩”。“情景式”宣讲把室内课堂搬到室外现场,增加宣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理论宣讲更有力量、更有味道;“文艺式”宣讲变“单一说教”为“生动说唱”,让理论宣讲更加生动鲜活、充满魅力。莱芜区打造的百姓春晚活动品牌将宣讲变为一台台百姓自导自演的舞台剧目,群众们自拍视频做“网红”,掀起了参与的高涨热情。“互动式”宣讲变“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听”为“我讲你问,我听你讲”的互动式宣讲课堂,使群众加深对宣讲内容的理解,引起共鸣。
  抗疫期间,依托莱芜区融媒体中心,先后制作宣讲微视频58个、“莱芜战疫英雄谱”主题公众号文章33期,联合区作协、美协、散文学会、艺协、剧团等制作疫情防控知识类、文艺类作品、线上演出累计46期,形式新颖,类型多样,实现了线上线下全面贯通,传统新兴媒体有机融合,形成理论宣讲“集群”效应,大量作品被转载,并在“学习强国”多次刊登。
  开设“莱芜大讲堂”,外聘专家学者“请进来讲”,让外面的优秀人士“赴莱”宣讲,借鉴学习外来经验,实现本土宣讲员能力素质大提升。同时,莱芜宣讲员“走出去讲”,将莱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事迹传播出去;并深入挖掘、选树一大批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让莱芜人讲莱芜人,身边人学身边人。
善用一本档案:
让文明创建扎根

  “村里实行积分制考核,每月组织家庭档案评定小组对全村逐户按规定评定得分,每户的积分与年底村集体分红挂钩。”申陈村党支部书记申立波介绍,家庭档案规范了村民行为,谁都不愿落下,树起了村民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
  为引导广大群众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新时代的市民、农民,莱芜区用建立档案的方式进行文明纪实,用积分评定的方式进行管理,用评选诚信户的方式推动建立长久的文明之风。
  申陈村为每户家庭制作了家庭档案,上面详细记录个人基本信息以及文明家庭行为规范,包括“环卫一体化”“精神文明”“基本农田宅基地保护”“集体财产保护”等几大管理模块。
  家庭档案让群众践行文明更加主动。莱芜区口镇申陈村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家庭档案的建立,实现了对村民政治上、经济上、荣誉上三个方面的引导。”申立波说。家庭成员升学、参军、入党政审都要按家庭档案记录情况如实填写;村里各种分红和荣誉评选,直接与庭档案积分挂钩。曾经的基层治理难题也迎刃而解。
  “我们村的家庭档案都存在活动中心的大屏上,输入身份证号,就能查到这一家的道德积分情况,好事积分,不好的事扣分,在上面一目了然。过去找对象要找熟人打听对方情况,真假难辨,现在只看大屏就行了。”鹏泉街道官场村义工团队负责人亓霞笑着说。
  积分管理也让志愿者参与更有动力。莱芜区口镇街道下水河村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咱老百姓的服务站”,引导村级文明实践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各类文明实践志愿者按照服务时长进行积分,志愿者可根据积分兑换大米、食用油、香肠等实物。为让管理更加灵活,让文明更深入人心,还规定了加减分制。“在积极参与村内移风易俗、环境保护、文明创建活动时,积分翻倍;在村级‘孝老日’即每月的9号、19号、29号,主动开展孝老敬老活动的,积分翻倍;对违反社会公德、触犯法律的,积分一律清零,并取消一切村级福利待遇。”下水河村党支部书记郑传尧介绍。积分管理,改变了以往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积极性不高、流于形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大大激发了志愿者热情,加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人人践行文明的局面。
  文明诚信户让诚信文明之风更具生命力。今年,莱芜区和山东农商银行莱芜支行联合发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文明诚信户”的创建评选工程,实行“以文明诚信户创评为基础、以普惠+精准金融服务为目标”的整村(社区)授信支农新模式,让有德者更有得,发挥了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户户争做文明诚信户,村村争做文明诚信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培育了良好的乡风文明。
打造一台“百姓春晚”:
将“吃喝过年”变成文明过节

  过去的春节,村民多是以喝酒、打牌、上网等方式过年。近年来,莱芜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出了“百姓春晚”这一活动。
  “今年,我们村还要办春晚,这已成为村庄的一种文化传承。”虽然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莱芜区高庄街道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谷国明就开始琢磨村里的春节晚会了。北王庄村只有552人,但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就有8人,谷国明想把他们都请回来一起参加春晚,让村里的孩子学有榜样。
  在莱芜,很多村像北王庄村一样,都在着手准备村庄春晚的事情。现在,莱芜区“百姓春晚”已成为当地文明实践的一个样板,近日还在中国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扩大试点工作培训会上进行了现场典型经验交流,并成为被推荐参考的典型范例。
  这儿的春晚不同于传统的春晚,是因为莱芜区“百姓春晚”将传统的“欢聚一堂”变成了“文明实践流动讲堂”。在“百姓春晚”的舞台上,各村村“两委”都要举行年终总结会议、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脱贫攻坚带头人等评选表彰活动,慰问老党员、军烈属、贫困户,以增强评选慰问活动的仪式感和荣誉感。“同时,将移风易俗、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内容,用小品、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让村民更易接受和理解党的政策,使新思想‘润物细无声’。”谷国明说。
  莱芜的“百姓春晚”还将过去的“观众看客”变成了“舞台主角”。在莱芜农村举办的百姓春晚活动不限规模、不拘形式、不设门槛,把以往的“送文艺演出下乡”变成了“百姓自己上舞台”,打破了以往“送戏下乡”,群众“看戏”的模式。
  “节目不用愁,村里有文艺演出团队,上级还会派来专家进行指导。”大王庄镇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赵茂忠对今年的村庄春晚已胸有成竹。赵茂忠说,区镇会根据各村情况,精选艺术指导老师,分片包干、上门服务,从活动开展、节目彩排等各个方面对村级文艺骨干进行指导,给村里留下“不走的歌手”“不走的老师”,给群众留下“文艺的种子”,夯实了“百姓春晚”的载体基础和群众基础。
  “百姓春晚”还将“吃喝过年”变成了“文明过节”。当地以全国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区为契机,把百姓春晚活动作为“六传六树”的创新突破点。“春晚会把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宣传、‘学习强国’平台推广、‘禁放鞭炮、环保过年’倡议等融入其中,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引领乡村文明新风。”赵茂忠说。
端出一杯热茶:
让文明实践项目落地暖心

  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中心下移,莱芜区通过不断创新,推出一系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并落地扎根,暖了百姓的心。
  大碗茶文明实践驿站在免费提供茶水的基础上,配备有手机加油站、电动车充电桩、急救药箱、日常维修设备,免费供群众使用;内设休闲桌椅,备有图书、电视、棋牌、跳绳等文化娱乐设施,吸引群众“走进来”,发挥阵地作用,构建群众心中的“便民服务驿站”。这样的便民服务驿站在用热茶暖心的同时,还不定期地举办各类社科普及和文明宣讲。每月逢“五、十”开展科技、卫生、教育、文化各类志愿服活动,设立党员志愿服务户、青年志愿服务门店等引导周围商户、集市商户、村居群众自觉参与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构建“文明实践一条街、一个集”,以点带面,以文化人。
  前两天羊里开集的时候,在大碗茶驿站服务过程中,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从赶集的村民口中了解到羊里镇东魏庄村的五保户魏传继老人生活困难,便在活动结束后,来到老人的家中,为老人清扫庭院、更换电灯泡、浇地喂羊,还一步一步地教给老人使用手机。魏传继说:“咱这些党员干部都很好,知道俺老了行动不便,就来帮着我们干活,切切实实解决了我们生活上的难题。”
  如何让基层自治组织的志愿服务团体更好地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莱芜区和庄镇张家台村的“生活帮”——邻里互助新模式则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张家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由村“两委”成员和爱心人士组成的张家台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创建“生活帮”服务站,按照“就近、就亲、方便”的原则,实行包户到人的制度,由志愿者和被帮扶人结成“1+1”帮扶对子,即1个志愿者帮扶1个困难家庭。“志愿服务队按照帮包分工,每天送2瓶开水,每周打扫2次卫生、做3次饭,每月洗3次衣服、洗2次澡、理1次发,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评价和好评,也使村内25名行动不便的独居群众解决了基本生活难题。”村党支部书记王海荣说。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