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报庆70周年

一杯香茶,沁人心脾

2020-05-15 作者: 沂南 郑树平 来源: 农村大众报
  上图:作者保存的80年代《农村大众》稿费通知单留言签。
  右图:作者在《农村大众》上发表的稿件。
  20世纪80年代,我在沂南县大庄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由乡镇调到县工商局,在办公室负责宣传工作。
  那时候,由于没有互联网,稿件写好后,一般都是通过邮局邮寄。但是,邮件在路上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有时邮件发出后,甚至要十几天才能到达编辑部,新闻变成了旧闻。于是,为了赶时效,我经常把稿子直接送到报社,把稿件送到济南市历山路141号的《农村大众》编辑部。
  后来,《农村大众》编辑部经历了搬迁,由历山路141号搬到了经十路东首46号,再后来,搬到了泺源大街6号的山东新闻大厦,但我送稿的路从未间断。
  当时交通条件不是太好,送稿比较辛苦。一般都是早8点坐上去济南的公共汽车,一路颠簸,到济南时,已近午饭时间。由于不清楚怎么乘坐公交车,打车又太贵,所以,从车站下车后,很多时候都是步行找个旅馆住下。第二天吃过早餐,步行赶到报社,把稿子交到编辑手中。我接触的第一位《农村大众》编辑是负责市场版的编辑。编辑老师没有一点架子,热情地给我沏了一杯花茶。我接过热茶,茶香扑鼻,心里涌入一股暖流。这杯茶,彰显了报社工作人员对基层通讯员的尊重,暖了通讯员的心。编辑老师告诉我,你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和市场版对口,要多写一些反映市场建设、市场管理方面的稿件。他还说,现在农副产品购销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之类的稿件很受读者欢迎,鼓励我多写一些为农民鼓与呼的稿件。
  此后,在编辑老师们的指导下,我采写的多篇稿件被《农村大众》刊用,许多稿件被放到了一版或者市场版头条等重要位置,其中,《大庄镇设“二传手”做活买卖,不出村全部生姜销京沪津沈》一稿,1992年1月9日在市场版刊发,引起很大反响。看到《农村大众》的报道后,许多乡镇前往大庄镇学习、取经。
  30多年过去了,茶香,仍停留在嘴边,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