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山东新闻

一把老笤帚,老人“扎”了65年

2020-05-07 作者: 张婷 通讯员刘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农村大众报平阴讯 (记者张婷 通讯员刘帅)在平阴县孔村镇范皮村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房主郑庆富正坐在院子里,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编扎着笤帚。一捆高粱,一把镰刀,一团麻绳,经过郑庆富的扎、捆、绕、割,不一会儿就编扎成了一把笤帚。
  扎笤帚,对今年82岁的郑庆富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传承了数十年的老技艺。郑庆富说,他从17岁就开始扎笤帚,至今已坚持了65年。“年轻的时候,我们村周边工厂少,很少有村民出去打工,除了种地就是做点小买卖。当时,我为了多赚些钱补贴家用,就从父辈那里学习了这门手艺。”郑庆富说。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郑庆富便是如此。因扎笤帚用的原材料主要是高粱秆,他除了购买别人的,还自己种了些,不仅省钱,用着也放心。由于他的笤帚美观实用、价格实惠,从来没有出现销售难的情况。
  说话间,郑庆富向记者展示起了他的“绝活”。他在捆高粱把的时候,先用工具绳绕一圈,腰、腿、脚同时发力,胳膊顺着绳滚动着提,这样就扎紧了笤帚的基础部分。
  “扎笤帚的过程中,用镰刀割去部分秸秆,这是个技术活,割不好笤帚就不耐用。”郑庆富说,当高粱秸秆过多时,先留出适当的长度后割掉多余秸秆。秸秆一把一把地加,尼龙线一道一道地缠,当秸秆够做成一把笤帚时,便把尾端多余的秸秆用镰刀削割成一个多面的锥形。最后再用刀修理整齐笤帚尾部,一把实用美观的笤帚就扎成了。
  “现在年纪大了,手脚不如以前灵活,一天下来只能扎20多把笤帚,一把笤帚扣掉成本能挣个三四块钱。扎好的笤帚找个干净的地方存放着,县城里的批发商会定期来收购,虽然时代发展了,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用这种老笤帚。”郑庆富告诉记者。
  “现在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很少有学这个的。只要还有人需要,只要我还能干,就一直扎下去吧。”问起82岁为何还坚持扎笤帚时,郑庆富笑着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