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丽乡村塑形铸魂

2019-07-11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村庄变景区,沂源县燕崖镇双马山乡村旅游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实现增收。
  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一座座设施完善的文化广场、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墙体画、一个个引领文明风尚的“善行义举榜”……在淄博广大农村,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美丽乡村正在演绎一场“美丽嬗变”。
  近年来,淄博市主动对标“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的“三美”蓝图,丰富美丽内涵、打造美丽环境、播撒美丽文化。除了解决农村“五化”、环卫一体化、旱厕改造、移风易俗、公益性公墓等一批迫切问题,还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激活了群众幸福密码,为乡村文明塑形又铸魂。
打造群众
信赖的“百姓之家”

  6月27日,农历五月廿五,对于桓台县起凤镇乌东村人来说,是个喜庆祥和的日子,他们将这一天定为“乌东农民节”。全村老少齐聚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用新麦子磨面粉、擀油饼,同吃百家宴,共叙一家亲,以乌东特色庆贺丰收。
  就在上个月,占地30亩的起凤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启用。中心设有健身广场、体育运动区、艺术体验区、亲子阅览室、老年活动区等区域,每周一至周五下午还会举办公益艺术课堂,为全镇青少年开展免费的国学、美术、书法、陶艺培训。
  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如今成了淄博市广大农村村民的好去处。拉呱打牌、跳舞看戏,茶余饭后不时能看到村民在此活动。起凤镇鱼三村党支部书记巩波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村民自发成立了“戏窝子”志愿服务队,每周都免费给大家带来精彩的节目。
  这样的志愿服务队在每村都有。为了推进文明实践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去年初,淄博市从阵地建设、队伍组建、项目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城乡文明实践活动。在村级层面,分别组建“党员、文明婚庆、入学升学、大健康、陪你到老”5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明确每支队伍名称、活动誓词、人员构成、服务项目。
  临淄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理事会”,由村党支部发起并领导,动员本村户籍年满十八岁村民入会,推举成立移风易俗、文体艺术、矛盾调解等文明实践理事小组,发动群众开展活动;张店区迎春苑社区建立“时间银行”,志愿者可以在其中存储志愿服务时间,待本人需要时可换取其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小铁佛村设立“爱心银行”,志愿服务时长可以进行商品兑换。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淄博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试点推动、示范引领、评价激励,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指南、考核标准、评价办法。推出5项祝福礼和10个节庆礼,设计文明实践网上管理系统,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做到有阵地、有队伍、有项目、有教材、有平台、有考核,把文明实践站打造为群众信赖的“百姓之家”。
户户清洁
美丽进庭院

  推开木门,室内客卧分明,窗明几净,就连厨房里厨具都摆放得井然有序,这是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韩家窝村村民陈秀云的家,今年刚被评为星级美丽庭院。“村里组织的收纳培训课、绿植栽培课我都去听了,专门教我们怎么收拾家,这样住着也舒坦。”陈秀云说。
  去年,周村区在全域开展以庭院美、居室美、家风美为核心的“美在家庭”创建工作,将其作为推动美丽乡村行动的细胞工程整体推进,纳入对镇(街道)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
  作为周村区“美在家庭”创建工作的牵头单位,周村区妇联深入一线,反复调研论证,提出了打造样板户、示范引领的思路。由党员、村干部率先创建,打造一批“美在家庭”样板户。每个镇确定3个样板村,每个街道确定2个样板社区,每个样板村或者社区确定10户样板户。
  为了确定“美在家庭”的评分标准,2018年9月,周村区召开“美在家庭”现场推进会,以现场点评的形式统一标准。“我们在样板户中选样板,把优中之优确定为‘美在家庭’创建的统一标准,制定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评分标准。”周村区妇联主席王欣荣说,每月由妇联主席、妇联执委、“美在家庭”示范户组成的评审队伍入户打分,评选示范户和达标户。年底再委托第三方在各镇、街道进行入户核实调查。
  各镇、村纷纷出实招,把广大家庭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有的村居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创建,以示范引领进步;有的村居出台奖励措施,分五星标准评定美丽庭院,奖励相应的生活用品、卫生用具;有的村居将家风传承优秀家庭的事迹图文并茂张贴在村内,以表彰典型的方式号召更多人参与……
  在这样浓厚的氛围感染下,子女们更主动看望父母,帮忙清扫卫生,整洁有序的环境让家庭更加和谐。2018年,周村区共创建示范户14343户,达标户35373户,全区“美在家庭”创建活动年度目标圆满完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周村幸福家园,既要从大处着眼,加强城乡环境整治,也要从小处着手。把每个家庭环境卫生搞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加油、添砖加瓦。”周村区委书记沙向东说。
移风易俗
树文明新风

  没有盛大的排场,没有喧闹的鞭炮,没有繁杂的流程,在淄博市乡村的文明实践礼堂,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集体婚礼。从去年开始,淄博市在临淄区、淄川区、桓台县等县区重点打造新婚礼。文明礼堂免费用,一场喜事节约2万多元,没有攀比,迎来了文明,深受基层群众欢迎,有力推动移风易俗深入开展。
  “村里每年能有五六对年轻人结婚,虽然早就推行了‘只随礼不坐席,礼金不超50元’的规定,但村民还得花一万多元租用婚庆公司和场地。”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党支部书记单提华说,了解到这一情况,村里决定把婚礼服务作为文明实践活动的破题之举,免费为村民提供婚庆志愿服务。今年,已经有3对新人在礼堂喜结连理。
  西单村一直有集体婚礼的传统。“1990年村里第一次办集体婚礼,我就在7对新人之中。集体婚礼一直办到1996年,村里经济不景气才断了这个传统。”西单村村主任单保军说,“今天重启这个传统很有意义,不攀比不浪费,还省心省事。”
  淄博市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推动群众自我革新。红公事随礼不坐席、杜绝高额彩礼,白公事倡导丧主及亲属做到“八建议、八提倡”,不到一天就结束,不披麻戴孝,各项费用支出大幅减少。同时,启动殡葬改革,全面建设公益性公墓,既限制了大操大办、互相攀比,又杜绝了乱埋乱葬、乱占耕地,千年陋习一朝除。
  淄博市的移风易俗工作不仅体现在破除陋习上,还在于平时的孝老爱亲上。西单村有一项特殊规定:每周子女必须陪同自家老人洗浴按摩,定期陪老人吃饭。
  淄博市移风易俗还有很多典范。临淄区凤凰镇的南太合村,30年来都坚持五毛钱的份子钱。同属凤凰镇的西刘村则有一项实行了12年的村规:做子女的每年把孝敬、赡养老人的300元至600元不等的“零花钱”交给村里的老年协会,再由老年协会发给老人。用村里老百姓的话说,这叫做“依法孝老”。
村庄变景区
乡村游打通致富路

  淄博市山区面积大,特别是南部的淄川、博山、沂源等区县山地面积占比高,贫困人口基数大。旅游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助力山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培育特色乡村旅游,不仅村庄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五一”小长假,位于淄川区昆仑镇西南13公里大山深处的一处传统村落——牛记庵养生度假村,再次出现了“一房难求”的境地。“现在我们的民宿一般需要至少提前半个月预定,每逢周末、节假日异常火爆。”度假村副总经理周萌说。
  牛记庵始建于清朝中叶,石头村居依山而建。1993年,为居住方便,村民集体搬迁。2013年6月,旅游公司流转村里土地和宅院,开始进行旅游开发。“20年没人居住,村子长满了杂草,很多房顶都塌了。我们在开发的时候,保留了原来村落的植被、石头房等风貌。”周萌说,经过2年多的修缮设计,村庄“脱胎换骨”,石头村居被打造成中式、欧式的精品民宿。
  昆仑镇张李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村里却有清代民居古建筑群王家大院、绪岳民俗博物馆、白衣阁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近几年,经常有外地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青瓦、石砖、地道、地暖、拴马石、枪眼,无一不在诉说着这个古老院落的历史。“这里有目前淄博市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群,我们正在根据村中老人的记忆,逐步恢复王家大院的原貌。”张李村党支部书记庞刚指着正在修复的院落说,“等修完开门迎客,乡村旅游、餐饮、民俗等将带动整个村子走上致富路。”
  从2017年至今,博山区池上镇聂家峪村举行了上百场特色活动。回村创业的山东农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元孔,带着90后的年轻团队,让聂家峪村的旅游产业有了质的飞跃。户外演出、水上乐园、篝火晚会、樱桃采摘……每逢节假日,大批游客前来,客房供不应求。
  聂家峪村村民也不再游离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之外,变成了参与者。村民郑加玲将自家的宅院改成民宿,由旅游公司运营,收入三七分。“我们分两种模式,村民自己投资装修公司运营的,村民拿70%收益。村民用宅子入股,公司投资运营的,村民拿30%收益。”黄云孔说,现在已经有10户村民报名发展民宿。
  有了特色项目,游客多了起来,带来的是村民收入的增加。同处池上镇的泉子村,在2015年以前,村里上山连一条像样的游览公路都没有,外地游客根本进不来。如今,这里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更在山上建设了石板房和木板房这样的高档民宿,游客可以开车直达。“乡村游做好了,不仅带动了就业,还能帮村民把农产品卖出去。”泉子村党支部书记吴圣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