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山东新闻

文登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破解种地“三问”

镇级平台当“媒人”,农民变身新农人

2018-08-30 作者: 农村大众报记者 戎宁  通讯员 王海政 来源: 农村大众报
  8月初,在外生活的崔霞专程回到威海市文登区高村镇北产村,看到流转的123亩土地上玉米长势喜人,她不禁嘴角上扬。今年6月,这片土地上刚刚收获一季黑小麦,烘干后产量近7万斤,按照6元每斤的保底价计算,收益有40多万元。“因为有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地交给专业的人来种,我现在几乎是眼看着‘土生金’。”崔霞说。
老龄化带来种地“三问”
  崔霞流转的123亩地之前大多由村民分散承包,效益不高,其中还有30亩撂荒地。相比普通小麦,种植一季黑小麦收益翻了6倍多,这还不算规模化机械作业节省下来的成本,崔霞准备引种更优质的作物品种,进一步提升收益。
  崔霞从“土里刨金”的做法在北产村村主任丛培生眼里曾是一笔“赔本买卖”,丛培生这样算了一笔账:普通小麦以亩产700斤计,每斤价格1.1元,每亩收益约800元,刨去种子、化肥、农药和耕播费用,净收益只剩200多元,而外出务工每天工资收入近百元。“辛苦大半年,不如务工两三天。”丛培生说,效益不高让不少村民没了种地积极性。
  北产村的情况在高村镇不是个例,全镇46个村,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就有21个。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全镇总人口有2.9万人,60岁以上的人口有1.1万人,约占38%。地由谁来种?怎么种?以往种地的人怎么办?这是高村镇也是文登区面临的种地“三问”。
高村镇率先试点
  “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种好农民最依赖的土地,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乡村振兴才有活力。”文登区相关负责人说,文登区在高村镇试点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乡镇指导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农户不愿种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起来,进行托管经营或流转招商。由专业的人来种,去除成本后的收益由村集体和农户按比例分成,促使分散的“老农民”种地向规模化经营的“新农人”转变。
  重构地和人的关系,“媒人”是镇级搭建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采集全镇测土配方施肥、农安监管、农机具、土地流转等数据,形成涉农资源大数据库,为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信息查询、供求对接服务,并整合政府部门的农技推广、植保等站所资源和市场化的农资销售、农产品仓储物流销售等主体进驻,为全托管主体提供生产资料以及从耕种收到流通销售全过程服务,为半托管主体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菜单式”服务。
  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成立,还调集起了“千军万马”。高村镇1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总共包括各类大型农业机械460多台,小型农业作业机械2000多台套。
  现在,全镇已有20个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起成片连方土地6300多亩,其中4000多亩已成功引进实施了黄菠萝、黑小麦等10多个现代农旅项目。没有社会资本注入的土地,由平台委托给镇上成立的农业龙头企业——高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保证农民和村集体的托底收入。
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后泊村的金子明经平台调配参加城区绿化,6月份务工25天领了2500元工资。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的他将自己的1.5亩地流转托管,安安心心地干起了“技术活”。
  土地流转集中并托管将农民解放出来。为此,高田公司成立了劳务服务机构,把各村有就业意向的农民集中起来,统一培训、统一安排工作,为落户用工项目提供农业生产服务。
  像金子明一样,高村镇已有30多个村的800多名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加入了劳务服务队,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将他们的基本信息造册登记,并按照建筑服务型、技术服务型、社会服务型等分为5类20项,进行职级评定,为用工服务提供参考。
  “留足口粮地,剩下的流转出去,不用出力效益反而高了。”高村镇虎山村村民牟民华说。去年9月,虎山村流转集中125亩土地,通过镇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对外招商发展现代农业,形成规模的土地承接了秸秆还田、节水灌溉和千亿斤粮食项目,300元每亩的基础租地价格增值到600元,增值部分村集体和村民按3:7的比例分成。
  托管种植还让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虎山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虎山村党支部书记孙显武说,125亩地调换集中,相邻地块沟壑地堰平整“多”出了30亩,每年收益加起来有2万多元。村集体准备再流转80亩地。
  今年,试水成功的“高村经验”在文登全区推开。文登区拿出1亿多元引导资金,撬动各镇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亿多元,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整合区镇村三级资源,搭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