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致富导刊

“人才+”为薛城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农村大众报记者张超通讯员万照广孙中惠

2018-08-16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8月10日,在枣庄市陶庄镇大南庄村龙润农业生态示范园内,20多名农民技术员正动作娴熟地进行黄梨果期营养管理。“多亏了这些科技民工,才让这园里的土地长出了金子!”枣庄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龙润生态示范园理事长邓连修放眼田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枣庄市薛城区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才+”工程,以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破解乡村“人才荒”,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坚强有力的“科技动能”。邓连修和他的龙润农业生态示范园就是当地科技人才创业兴农的一个范例。
“田秀才”应运而生
  薛城区农业局局长褚福刚介绍,薛城区是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区,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种地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由于农技人才严重缺乏,形成了广阔天地虽大有可为,但农业发展明显后劲不足的尴尬局面。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派发政策红包,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层面释放出支持培育乡村人才的积极信号,为薛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力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年初以来,薛城区成立了由“一把手”亲自抓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邀请省市行家里手科学论证,谋划实施了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战略。同时,积极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支持,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技术,参与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电商等特色产业发展,争做对家乡沃土有感情、懂技术、会管理、闯市场的乡土精英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选聘一批以技能大师、土专家为主体的名师,依托各类专家工作室、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等,结成师徒对子。
  “今年以来薛城区先后培育特色新型职业农民500余人次,有1300多人成为乡村经济发展领军人才,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褚福刚说。
“科技股”助民致富
  2012年注册成立的沙河崖青萝卜合作社是薛城区的“科技合作社”,现经营规模达1230亩,入社农户107户,主导产品青萝卜畅销国内外。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育苗基地、农技服务队、批发市场,社员能享受全产业链服务,还打出了自己的‘沙河崖’品牌,社员们亩均收入要比入社前提高了3000元以上。”现年47岁的党员科技带头人单德密如是说。
  沙河崖青萝卜合作社只是该区实施“人才+产业”战略的一个缩影。薛城区筛选农村科技人才领办、创办、兴办产业协会,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价、农技人员以技术作价入股,把农村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整合。
  截至目前,薛城区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91家、家庭农场99家、培育种粮大户156家,其中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78家,吸纳周边农户1.7万余人,帮助农户年人均增收1.2万元。
  据介绍,该区还充分发挥返乡创业人才以创带促的“倍增效应”,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户规模发展特色种养加业,带动村民致富。
“党旗红”引领振兴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核心还在“领头羊”。为选准带头人,薛城区打破城乡、地域、单位、行业、身份限制,从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民营企业负责人、农民经纪人中培养,从外出创业能人中回请,从乡镇干部中物色下派,当好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
  周营镇小巩湖村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经济欠发达村。为带领群众寻富路,该镇将50岁的科技种植能手孙中快推荐到党支部书记岗位,创新推广“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致富户”模式,流转400亩土地,发动130户社员筹资200万元,成立了小巩湖土地合作社,发展水泥支架永久性蔬菜大棚480个,全村人均纯收入也由原来不足1000元提高到4650元,2017年的村集体收入达5.5万元。2018年7月孙中快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担当作为好书记”三等功称号。
  “在村支部书记刘陵冠科技帮扶下,俺们合伙种植了300亩蓝莓、100多亩石榴。去年一年下来,合作社销售额达到120余万元!”谈起“人才+支部”的好处,沙沟镇西界沟村蓝莓合作社负责人褚衍爽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