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 > 专版

坟茔迁进纪念堂,两年腾地51亩

信城街道为此投入补助资金100多万元,解决了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

2016-10-14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
  农村大众报阳信讯 (通讯员张金才)在我国广大农村,不少群众对去世的老人仍然遵循着入土为安的传统。大量坟头占用了土地,损毁了农田,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社会问题。
  阳信县信城街道办事处地处县城驻地,随着城区建设和一些重点项目的先后落地,迁坟也因此成为土地征用工作中的一个重点。由于多种原因,一些村里的坟墓多次迁移,有的村在几年时间里甚至因不同的项目建设,迁坟了七八次。这项工作不仅牵扯了各级政府很大精力,不少群众也产生了很大怨气,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
  阳信县经济开发区副主任、信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刘德彬认为,服务群众无小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群众最需要、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想在群众前面,干在群众前面。为从根本上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进而引导群众移风易俗,2012年初,投资700多万元的信城办人民纪念堂破土动工,当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为把人民纪念堂建设成民心工程,信城办的决策者们煞费苦心:人民纪念堂地处幸福河东岸,常年水流淙淙;四周绿树葱葱,环境优雅。为保证工程质量,信城办聘请有高档资质的设计院设计,整个建筑灰瓦白墙,显得肃穆而庄严;大门高大而通畅,院内建筑布置合理;设骨灰安放室、吊唁厅、休息厅、办公室、警卫室等,各类用房共73间,可安放骨灰盒10416个。
  纪念堂建成后,不仅为该办以后去世的村民提供服务,还可以是把散落在各村的坟头迁移进来。目的在于:一是为各类项目腾出土地,二是解决村民坟墓迁来迁去的难题。为此,自2015年初开始,信城办把“骨灰进纪念堂”作为重点工程,采取领导班子成员包工作片、一般机关干部包村,办事处、工作片、村逐级签订责任状,确定了一期迁移1000个坟头的目标。同时,该办出台奖补政策,聘用了专业队伍,对迁出的尸骨进行火化,并购买骨灰盒,从起坟、运输到骨灰安放,各项工作群众不花费一分钱。而这项工作,信城办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00多万元。
  在迁坟这项工作中,信城办各村的“两委”班子发挥了积极作用,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其亲属首先带头,党员、村民小组长积极响应。对于一时想不通的靠上做工作,一趟不行就两趟、三趟……有的村民常年在外务工,村干部就坐车到他们务工的河北、东营等地做工作。
  由于扎实细致的工作,村民从开始极力反对到最后认可支持。自去年开始,该办的南关、纸坊、接官亭、刘大水、赵家胡同等7个村去世老人的骨灰全部迁移进纪念堂。仅南关、纸坊两个村庄就迁移坟头500多个。截至今年七月底,该办迁移坟头工作涉及16个村,迁移坟头1700多个。
  “迁坟节约了大量土地,按照一个坟头占地20平方米计算,节约用地34000平方米,合计51亩。”信城办分管该项工作的人大工委副主任杨秀芹说。为了让进出纪念堂的群众方便,今年5月份开始,信城办投资50多万元,铺设了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路两旁栽植了300多株法桐。同时在纪念堂大门外修建了容纳8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
  今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家人悼念已故亲人的日子,信城纪念堂迎来了正式启用后的第一个高峰。前来悼念的群众看到便捷的交通条件、静谧整洁的环境,安全而又充满人性化的管理,纷纷表示非常满意。
  刘德彬介绍,纪念堂启用以后,该街道办37个村的老人去世后,送到县殡仪馆火化,不在家里设灵堂,亲人们在这里举办仪式,政府免费提供服务。如今信城街道办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已经成为人心所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