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 > 专版

《袁氏世范》之睦亲(三)

2015-12-04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
  李玉丽

  【原文】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婴孺,喜得钱财微利,喜受饮食、果实小惠,喜与孩童玩狎。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则尽其欢矣。
  【评译】上了年纪的人,其行事特别像小孩子。他们喜欢得到钱财上的小小利益,喜欢得到一些好吃的东西,喜欢和小孩子玩耍。为人子孙者,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顺从老人的意愿,才能真正地让长辈开心、安渡余年。
  都说“老小孩老小孩”,如何对待老人,很多人有时候会感到很困惑,袁采对这一点有非常好的认识。老人行为经常很像小孩子,为人子孙的,要做的就是顺从老人的意愿,而且有足够的耐心。袁采说老人喜欢钱财上的小小利益,对吃的东西更加随心所欲,所以儿孙就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即使偶尔有不合理的,也要耐心地劝导。老人失去了青壮时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掌控能力,经常是很孤单的,所以他们很喜欢小孩子,因此要经常带孩子回家,驱赶老人的寂寞,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原文】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尝见世人有事亲不务诚笃,乃以声音笑貌缪为恭敬者,其不为天地鬼神所诛则幸矣,况望其世世笃孝而门户昌隆者乎!慷能知此,则自此而往,凡与物接,皆不可不诚,有识君子,试以诚与不诚较其久远,效验孰多?
  【评译】人们的孝行,如果是根源于内心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即使有些繁文缛节没有做到,其精神也可以感天动地。而有些人,他们侍奉长辈不是发自内心,只是装的很恭敬,这样的行为不被天地鬼神诛灭就是幸事,又怎能期望子孙后代可以有诚笃的孝心而使家族昌盛呢?真的明白“诚笃”之意,待人接物皆能做到“诚”,才能真正得长久。
  何为真正的“孝”?这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可能尤其难以找到答案。真正的“孝”必然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对很多人来说,供应长辈“温饱”已经不成问题,可很多人所谓“孝”仅限于此而已。曾听同事说起,她姐姐拒绝接90多岁的老母亲去身边照顾一阵子,理由是现在帮女儿照顾孩子,女儿拒绝和姥姥住在一起,她也认为女儿没有义务承担照顾姥姥的责任,反正老母亲退休金很高,不缺吃不缺喝,而这一家人都可以算得上是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她们的心里其实缺乏对老人真正的关爱之情,这样的家庭估计也会恶性循环。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敬爱及尽心尽力的陪伴。
  “诚”是儒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身养性理论,不只是行孝,所有的待人接物都应该坚守“诚”,也就是坚持真实不欺的品德,才能长长久久。

  【原文】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走微物亦然,方其子初脱胎卵之际,乳饮哺啄必极其爱。有伤其子,则护之不顾其身。然人于既长之后,分稍严而情稍疏。父母方求尽其慈,子方求尽其孝。飞走之属稍长则母子不相识认,此人之所以异于飞走也。然父母于其子幼之时,爱念抚育,有不可以言尽者。子虽终身承颜致养,极尽孝道,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况孝道有不尽者。凡人之不能尽孝道者,请观人之抚育婴孺,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亦由天地生育之道,所以及人者至广至大,而人之报天地者何在?有对虚空焚香跪拜,或召羽流斋醮上帝,则以为能报天地,果足以报其万分之一乎?况又有怨咨于天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评译】人在婴儿时代,对于父母的爱恋非常深切的,父母对襁褓中的儿女也是非常爱护,无微不至地抚育。这大概是由于母子的气血刚刚分开,相去不远,而且婴儿的声音笑貌本身就能取悦于人。这也是造物者特意安排的自然而然的道理,从而使这个世界能繁衍生息。飞禽走兽也是这个样子,它们的子女刚刚出生的时候,也是哺乳喂养得极其细心,当孩子面临危险时它们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孩子。然而,当孩子渐渐地长大之后,名分日益严格,而情感日渐疏远。此时父母极力做到慈祥,子女则力求至孝。飞禽走兽长大之后,母子分离而不再相认相守,这是人与飞禽走兽的不同处。但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们爱念抚育之情溢于言表。儿女即使终其一生承欢膝下,也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况且有些人根本不尽孝。凡是这种人就要让他看一下父母是怎样抚育婴儿的,对孩子的感情有多深,付出有多少,最终就会自己醒悟。并由此推至天地孕育万物之恩,想想人类应该怎样去报答天地?有的人对着天空焚香跪拜,有的请道士做道场以祭祀上帝,认为这样就能报答天地了,其实根本不足万分之一。更何况那些埋怨指责天地的人,这些都是不进行反思所造成的错啊!
  这一段袁采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反思”。“反思”简而言之就是反过来思考,也就是不能所有的事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如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站在自我的角度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认为父母长辈为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他们的分内之事,而应该看看他们为自己付出了多少,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去回报他们的恩情。与他人相处亦是如此,多想想他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而自己又应该为他人做什么。
  袁采由父母之恩推及天地之恩,和先秦时期即广为流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天地孕育万物,人是万物中的一物,是和天地万物息息相关的,天地自然的恩情不是人类一两句话就可以报答的。但是很多情形下,人们并不会考虑大自然的恩情,而只会一味地索取,得不到满足就埋怨指责。这也是因为不会“反思”,只考虑自己。东方哲人一向推崇“天人合一”,要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对大自然亦应付出和索取同时进行。对普通人而言,对天地自然的付出就体现在日常的各种环保行为中,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