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 > 山东新闻

省农业厅“第一书记”工作队创新扶贫助残方式

残疾人当股东,年年获分红

2014-08-11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
  去年5月下旬,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残联以省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帮包村为重点,启动了“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省农业厅“第一书记”工作队在沂南县双堠镇帮包实践中探索性地走出了一条“1+1+1+1”助残之路。现在,5个帮包村的148户残疾人不花自己一分钱,便成为鑫浩达畜禽养殖场的股东。这些残疾人每年可以领利润分红,且不承担亏损风险。
创新扶贫模式
  入村不久,省农业厅驻村“第一书记”们就把目光瞄向了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据调查,省农业厅帮包的东梭庄、西梭庄、磊石沟、菜峪、埠口等5个村共有残疾人148名,其中重度以上残疾占比42.6%,中等及以下残疾人员中老人及未成年人数占比58.8%,重度残疾人员比重大且残疾人老龄化较为严重。
  若按照传统的“输血”方式,分资金到户进行帮扶的话,钱很容易被用于日常生活开支,既起不到“造血”的致富效果,还可能让残疾人产生依赖思想。于是,“1+1+1+1”助残模式被驻村工作队提上议事日程,即一支深入基层的“第一书记”工作队+一名有头脑有责任感的致富带头人+一个收益好、见效快、可持续的产业+一笔整合使用的“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资金。
扶持致富带头人
  要想带领残疾人致富,一个好的带头人是必不可少的。牛兴民是埠口村一个很有思想的小伙子,1987年出生,高中毕业之后,一直在印刷行业打工。在听说“第一书记”来村里驻点帮扶后,他第一时间主动找工作队,谈了想回家创业的想法。经过多方了解,工作队决定大胆启用牛兴民,让他当带领残疾人创业的“领头羊”。
  为了支持牛兴民带领残疾人发展产业,“第一书记”工作队找县镇有关技术人员多次进行分析论证,最终确定了肉羊养殖项目。随后,又帮助协调土地,办理手续。2013年10月,该项目开始破土动工。同年12月份,投资40万元,占地20多亩的标准化养羊小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沂南县鑫浩达畜禽养殖场就这样悄悄地诞生了。
  在“第一书记”工作队的指导下,牛兴民又成立了鑫浩达畜禽养殖合作社,5个帮扶村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成了该社的社员,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残疾人散养的仔羊在鑫浩达畜禽养殖合作社育肥后,由合作社进行销售,合作社只扣取普通社员50%育肥费用。埠口村残疾青年牛启伟说:“过去,下地干农活不方便,外出打工更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的养殖场给羊喂喂饲料,就能拿到工资,没想到我也捧上了‘铁饭碗’。”
残疾人变成小股东 
  对于5个村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怎么也能让他们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呢?“第一书记”工作队积极征求当地民政部门和享受项目扶持的残疾人意见,将“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与牛兴民的养羊项目进行有机结合。现在,5个帮包村的148户残疾人,以每人1000元项目资金(资金由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提供)入股的形式变成了养殖场的股东。他们签订相关协议,由镇残联监督实施。
  鉴于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所以协议中注明他们不承担亏损风险。按照入股比例进行收益分成,入股残疾人每年收益分成不低于其股金的8%,多赚多分。残疾人有入股、退股的权利和自由,但为了防止个别残疾人退股后,把资金用于生活开支,规定5年内原则上不得退股。
  目前,养殖场已投栏320只,出栏200只,存栏300余只,预期今年利润7万元以上。入股残疾人今年可以从中获得利润分成120元左右。
  现在,“1+1+1+1”模式又在埠口村村民刘泽娟的半边天柳编专业合作社“复制”成功。草柳编相对于畜禽养殖成本更低、见效更快、风险性更小,残疾人可参与程度更高。
  农村大众报记者 刘真真 
      通讯员 朱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