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 > 山东新闻

刘兴德:“家庭档案馆”浓缩50余年变迁

2013-06-14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
  今年71岁的刘兴德老人是临邑县卫生局退休干部,50余年来,他细心保存下了家庭生活中的琐碎物件,建起一座100余盒、数百万字的“家庭档案馆”,形象地记述了一个普通居民家庭生活的变迁,成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微观样本史料。
  从1956年开始,刘兴德对家庭生活情况进行登记,粮票、照片、日记、书信、发票、台历、说明书、工资条等都积攒起来,50余年来从未间断。“翻翻这一盒盒家庭档案,想想过去的酸甜苦辣,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家庭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刘兴德说。
  1980年,刘兴德举家搬往县城,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存放的一批古旧房地产契约,包括清代道光年间的古旧房地产地契、清代同治年间的立继单、民国时期的房地产契约,还有建国初期的农业税、工商业税证和发票等共计50余件,在刘兴德的房地产档案里,这批老家清朝的古旧房地产契约由于年代久远,显得尤为珍贵。
  在刘兴德的家庭档案里,保存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十本日记,1980年至今的30多本台历。2002年退休后,他根据以往日记、台历整理成大事记,上面记录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流行语“留分头的不戴帽,穿皮鞋的走高道,带手表的摸耳朵,有文化的上衣兜挂三个钢笔帽”,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时髦的“三转一提溜(自行车、缝纫机、挂钟,录音机)”。
  说起房屋的变化,刘兴德告诉笔者,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一家人一直住在解放前盖的三间土坯房里,1962年大涝,土屋倒了两间。1980年刘兴德一家五口居住在城外租赁的三间偏房,一住就是10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三个儿子分别有了属于自己的宽敞明亮的楼房。
  在交通工具档案里,刘兴德还保存着1954年12月10日父亲购买“飞鸽”牌自行车的发票,是用家里种棉花挣的钱从宁津百货公司凭票买来的,那时整个村子没有一辆自行车。1959年秋天,在县中医院工作的父亲写信说自己出诊少了,用不着自行车了,让他到县城把车子骑回家。刘兴德高兴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大早背着干粮步行30公里,到中午才赶到县城,把自行车骑回家,有了这么个“现代化”的出行工具,为他巡回出诊带来了极大方便。1980年刘兴德全家五口人只有一辆自行车,上班上学全靠步行。而到了2002年,刘兴德购买了两辆电动自行车,两个儿子分别考取驾照,购买了两辆桑塔纳轿车。
  刘兴德家里买每一件家什都登记在册,有发票可查。1983年8月,他家添置了第一台家电——上海产14英寸“飞跃牌”黑白电视机,花费423元。电视机买回后,一到晚上,邻居家大人孩子都上他家看电视。到了夏天,看电视的人坐满一个院子。1989年,彩电开始上市,刘兴德花2630元购买了一台20英寸彩电。但那时电视机在城里已基本普及,到家里看电视的人就少多了。现在,他的大家庭有8台彩电、8部手机、6台空调、5台电脑、5台电冰箱、4台洗衣机、4个太阳能、3个数码相机、2台录像机……
  在刘兴德的财务档案里收集着他从参加工作至今的工资条。1956年,他做中医学徒,每月工资18元;1978年为45元;1997年领到了600多元;2007年,他每月退休金为1535元。刘兴德说:“工资增长记录,体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家的生活改善。”
  2002年退休后,刘兴德开始专心搜集整理家庭档案,建成家庭档案28类、100多盒、数百万字,填补了德州市家庭档案的空白,中央、省、市报刊、电视台对他的事迹纷纷给予报道。2009年,刘兴德整理的家庭档案参加了山东省档案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新馆开馆展览;2010年,刘兴德一家被中宣部、全国妇联等部委评选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本报通讯员 高德刚 王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