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大众 > 头版

◎解析农民存粮(下)动力不足、条件简陋、缺乏技术等都成为农民存粮的制约因素

鼓励农民存粮,还需更多保障

本报记者段新勇

日期: 2011-10-20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存粮要讲究科学
  农民存粮观念的变化,对原有的民间存粮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外,据记者了解,在省内不少产粮大县,农户存粮还面临设施简陋、粗存粗放等问题,存粮防潮、防虫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存储条件简陋、缺乏科学存储技术,给存粮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今年9月初,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有专家透露,目前,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按这个比例,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为300亿——450亿斤。
  事实上,早在2007年,国家粮食局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户储粮面临鼠、虫、霉害等多重困扰,平均损失为5~8%左右。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山东省成为试点省份之一。按照计划,2010-2012年间,减损保障项目开始全面展开。项目采取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在为农户提供建仓、储具的同时,进一步提供技术服务。

  耕地面积、区域作物种植结构等大环境在变,一家一户面临的小环境也在变。随着外出打工农民的增多,农户大量存粮面临困难。而日常食品种类日渐丰富,粮食的商品属性逐渐增强,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存粮目的和心态发生了改变。如何让农户存粮不再仅仅靠老习惯,从而保持民间储粮总量稳定,从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留守老人无力存粮
  武城县四女寺镇55岁的农民张富祥家存粮就经历了由多到少、渐至于无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家里常年存着八九千斤粮食。大约在2000年时,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家里的存粮降到3000来斤。又过了几年,因为儿子常年在外,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晾晒搬运的力气活干不了,家里就基本不存粮了。张福祥说:“俩人买点菜买点肉就吃几天,存那么多粮食,没必要,也不划算。”
为吃饭存粮没必要
  在东阿县姚寨镇,农民吃面基本上都是去面粉厂买。黄圈村的村民申庆平算过一笔账。一袋50斤的白面,面粉厂卖70多元,一斤面粉价格为1.5元左右。要是自己去磨面,一百斤小麦出粉率在75%左右;按小麦每斤1元计算,一斤面粉也是1.5元。这么一算,与其自己磨着吃,还真不如直接去买面。存粮为吃饭,农民觉得不划算。
存粮成为一种“投资”
  近年来,随着粮食价格开始上涨,小麦、玉米等作物商品属性不断增强,民间存粮开始由“备荒”朝“投资”转变。临邑县临南镇清凉店村村民张庭喜把今年的麦子倒是全存了起来,他的打算是,存到年底就卖掉。邹平县台子镇的农民位长贺也有同感,粮食刚下来的时候太便宜,“等到年底卖,差不多一斤能多卖一毛钱。”
  但这样的“投资”并非对所有的农户都具有吸引力。据记者了解,目前,省内农户存粮主要销给流动乡间的小粮贩和附近的面粉厂,对于粮食价格,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就是存上几个月,一斤能多卖几分钱,一万斤麦子才多少钱?”东平县商老庄乡一家面粉厂的经理商兆立称。相对于打工一个月动辄上千元的“效益”,“投资”存粮往往让年轻的农民不屑一顾。因此,每到打工外出时,商兆立的面粉厂收粮最顺利。
  而在存粮农户和基层粮贩看来,要让农户愿意存粮,还需要进一步畅通流通渠道,给予存粮农户补贴,让存粮变得有利可图。目前,在省内莒南等县,政府为鼓励私人存粮,已开始给予农户补贴。莒南县涝坡镇唐庄村老村支书张纪岭就表示,村里本来就有存粮的传统,现在还能享受补贴,确实吸引了不少农户继续存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