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头版 A1

央行渴望心事有人知

  • 日期:20150511
  • 作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随着昨日央行发布再度降息的消息,围绕8日傍晚央行发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是否预示着降息的“猜宝游戏”,正式落下帷幕。

    除了全面分析宏观金融形势,阐述货币政策思路和动向,这份洋洋洒洒3.8万字的《报告》还有4个带有浓重学术味道的《专栏》,分别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款定价行为分析”、“市场利率的变化及相关问题”、“欧央行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中央银行沟通与预期管理”。

    特别是“中央银行沟通与预期管理”,预示着央行今后的调控行为和方法有可能发生微妙的改变——更重视与企业和公众的互动,渴望自己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和希望达到的目标能被公众广泛理解。

    哥伦比亚大学货币理论学家伍德福特曾提出,货币政策的精髓就是管理预期。他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影响政策利率未来路径的市场预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当期的政策利率水平本身。如果市场参与者更多了解有关货币政策意图和未来可能的政策路径,其行为就可能向调控所希望的方向趋同,从而提高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这意味着现代的货币政策调控不仅要靠操作,还要靠对预期的引导。由于经济环境或者政策规则的动态变化,公众的预期并非完全理性,因此央行需要通过建立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公众正确理解其意图,从而有效地达到政策效果。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联储在明确政策目标和策略上作出了一些尝试。最开始的公告只有一个政策方向性的信息,之后内容逐渐扩展,逐步公布利率调整的幅度、决策的原因、对风险的评估等;2012年美联储开始引入前瞻指引。一些对央行沟通实践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有效的沟通能够影响金融市场,提高货币政策的可预测性,帮助货币当局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中国央行是否有意引入“前瞻指引”的工作方法?《报告》没有明确。但从其中单独拿出“预期管理”问题加以研究,从肯定“预期管理”对货币政策执行的正向推动作用来看,央行对“前瞻指引”是抱有兴趣的。

    但《报告》对如何实现“预期管理”有些吃不准。譬如,如何把握沟通的程度,是否透明度越高越好?

    披露决策细节虽然可能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并对决策者形成激励,但也有可能使之屈从各方面压力而从众;披露的细节过多,由于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可能导致前后信息不一致,或者不同渠道发布内容表述不完全一致,反倒可能损害央行信誉,且过多信息也可能成为.音。

    再譬如,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很多因素,包括公众的理解能力、媒体的倾向性报道,都可能影响沟通的有效性。

    无论如何,《报告》 对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重视依然值得肯定,因为它符合中央关于货币政策要稳定预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