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调查 A2

高租金摊薄经营利润 经营者承压成本上涨

农地流转的“适度”考量

  • 日期:20150504
  • 作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农地流转规模如何把控,不是政府和政策说了算,培养具有农业种植技能和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是走向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之路

    ◆导报记者 孙秀红 济南报道

    对很多人来说是假期的“五一”,却是山东蓝天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下称“蓝天合作社”)主要负责人王志鹏最忙碌的时候——作为济南近郊的国家标准化农业园区、济南市重点示范园区,蓝天合作社“五一”期间迎来大批前来度假的市民,准备和安保工作是巨大考验。

    “这两年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都不断上涨,给园区经营造成了一定压力,倒逼园区在一定的规模下必须走现代化、多元化之路。”几次预约都腾不出时间的王志鹏,于4月30日接受了经济导报记者的采访。

    目前有400亩地,打算今年扩展到500亩的惠民县后屯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下称“苗木合作社”),也期望在一定的经营规模下提高效益,该合作社理事长王万民2日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地流转如果面积太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但若规模过大,也面临着投入不足、管理跟不上的经营风险。“农地流转成功与否不能看规模大小,要看其是否具备创新、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农工委副主任张汝国告诉导报记者,调研中,他发现许多地方的农地流转不够规范,风险苗头渐显,应重新认识、反思农地流转。在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蔚看来,农地流转不应崇尚工商资本,而应以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主,规模在100至200亩较为合适,这样可有效降低大规模流转农地带来的风险隐患。

    对农地流转的发展趋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4-2015)》作出了这样的判断:经过去年大规模农地流转后,农民对于农地流转价格、流转方式、流转合同、流转期限等都会有更多的新认识,在流转农地时也会更加谨慎和规范。今年农地流转速度和规模趋于下降。规模经营承压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柿子园村的蓝天合作社,有地利之便,王志鹏坦言,整个济南市都是其市场腹地,这使蓝天合作社的经营状况较好。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流转土地后,目前蓝天合作社以种植、养殖和休闲农业为主。其中农业种植方面,包括700亩绿色有机蔬菜、150亩葡萄、300多亩核桃、270亩苗木花卉。因为是高效农业,如有机蔬菜实行会员制销售与配送,供不应求,种植的亩均利润达到了七八千元。

    休闲农业也颇受青睐。为让济南市民体验自己种菜的乐趣,蓝天合作社拿出60亩地,以每户半亩划分,租给市民周末种菜。王志鹏向导报记者介绍,该板块既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又有较高的利润,目前出租率已超过80%。

    “不过,这几年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压力剧增,如果只种粮食可能连本钱也不够,幸好我们走的是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之路。”风光背后,王志鹏直言承受着不少压力。

    他给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蓝天合作社农地的流转费用是每亩地1330斤小麦,由于这几年小麦价格一直上涨,流转费用因此年年增高。如2010年每斤小麦的价格为0.9元,流转费用是每亩地1200元,去年每斤小麦的价格上涨到0.95元,流转费用由此涨到1564元。这使大规模租地成本激增。同时,人工费用每年也在上涨。规模越大,雇工费用就越高。“压力之下,只能在农业现代化上做文章,弥补成本高企带来的经营风险。”王志鹏说。散户的心结

    对农地流转,王志鹏说,村民很积极。紧邻济南市区的柿子园村有1800多人,人均耕地0.8亩,目前有90%多的农地流转到了蓝天合作社。

    流转农地,对柿子园村的村民来说,是很合算的事。没有了农地后,柿子园村的中青年几乎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5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近到蓝天合作社打工。“可以说收入倍增,还很稳定。”作为柿子园村的村主任,王志鹏非常理解村民的选择。

    对惠民县皂户李镇后屯街村的村民来说,流转土地就没那么容易了。

    王万民的另一个身份是后屯街村党支部书记,他告诉导报记者,该村常住人口1057人,有3300亩地,但目前流转到苗木合作社的土地只有400亩。分析农民不愿流转土地的原因,他直言不讳,前几年农地流转后改变用途带来的纠纷吓怕了当地村民,“老百姓的心结和包袱没有解开,是土地流转的最大障碍。”

    土地不能流转给苗木合作社带来了许多烦恼。“流转土地最希望能连成片,这样才能发挥规模效应,统一耕作,产生效益。”王万民说,苗木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400多亩苗木,可这400多亩地不能连成片,中间有几家散户,这使其无法统一安装灌溉和喷洒农业设施。

    散户种植苗木的效益远不及合作社。若苗木合作社的地块安装了节水灌溉设施,两个人一天能浇50亩地;散户浇水,两个人一天浇不了5亩。

    同时,苗木合作社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王万民说,从去年秋天至今,苗木价格大幅下滑,已接近成本价。苗木合作社因规模种植了几个品种,“东方不亮西方亮”,不会因某个品种跌入低谷就崩盘,能扛得住市场风险。而散户种植只有两三亩地,不可能有几个品种,几无抗风险能力。

    因此,王万民最大的希望是今年能把夹在苗木合作社土地中间的散户农地流转过来,使种植规模达到500亩左右。

    “现在苗木市场行情不好,是流转土地的好时机。”在王万民看来,苗木市场将迎来一轮整合,那些规模小效益低的种植户因无力承担风险将退出市场,这使流转费用会大幅降低。如去年的流转费用是每亩地1000元,现在降到了800元,有的偏远地块甚至降到了500元。风险把控

    无论是王志鹏还是王万民,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他们不会考虑将合作社流转来的土地用于种植粮食。对收益较低的粮食种植而言,合作社与单个农民相比,没有多少优势。即使是高效农业,也要把握好大规模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

    长期关注合作社发展及农地流转的张汝国,对农业规模经营感触颇深。“有的大户流转3000亩、5000亩地,如何经营,会否长久,都是问号。”他告诉导报记者,以高租金流转土地开展农业规模经营,因租金高、规模大,相应的利润薄、风险高。农业现代化需要规模经营,但规模经营的高投入不仅需要精准定位,还需要科学管理、现代营销,哪一方面出现短板,都要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这两年,出现的土地流转“跑路”事件值得反思。

    “农地流转的方向不是工商资本,最好是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在王蔚看来,这两年许多地方因工商资本进入,土地流转不够规范而引发了一些问题,现在相关部门逐渐认识到问题所在,开始改变政策导向。他认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规模不能太大,因此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是最好的模式,种植在100-200亩最合适,规模太大,往往会由于不能精细耕作而影响效益,规模太小又无法发挥规模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但规模如何把控,不是政府和政策说了算,培养具有农业种植技能和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是走向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之路。

    蓝天合作社将建立农民培训中心,用王志鹏的话说,此举是为了提高农民的农业种植技能和市场分析能力,让农业在绿色革命中取得较大发展后,吸引有能力的年轻人加盟,推动农业真正走向现代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蓝天合作社里打工的都是村里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