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消费 D2

很多项目已举步维艰

“非遗”后继乏人困局怎解

很多非遗已经成为了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记忆,我们要让非遗这种传统的记忆进一步活化,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

  • 日期:20141013
  • 作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这些年,国家给予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很多支持,让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出深闺。图为展会现场刺绣表演 曹凤芹 摄

    ◆导报记者 曹凤芹 济南报道

  10日上午9时,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博览会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交易、创意衍生品和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示、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成果展示为主要特色。经济导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博览会吸引了近700个非遗项目参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但现实中,许多项目却因缺少传承人而举步维艰,如何培养传承人因此成为非遗文化发展的瓶颈。导报记者注意到,本次博览会注重突出传承人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设立传承人展示展演区域,而且面向传承人开展对接洽谈会、交流培训会,以满足传承人获取知识、扩大产品影响力的需求。后无来者导报记者在会场一楼看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集中亮相展示,苗族、黎族、瑶族、陕北安塞等地的刺绣、剪纸、雕塑,藏族、满族服饰,海南贝雕、椰雕、黄花梨,宁夏回族的羊羔酒,青海热贡唐卡堆绣铜雕……来自全国29个省份的展馆艺术品丰富多彩。二楼山东17市100多项精品非遗项目也让人大开眼界。《回眸600年》烟台剪纸精品,将明清到民国时期的一大批珍贵传统纹样带到了展会现场。剪纸、布艺、皮影、面塑、糖球、吹糖人,唤起不少人的儿时记忆。非遗是民族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根。这些年,国家给予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很多支持,让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出深闺。但在聊城展馆,后继乏人是临清木板大鼓传人甄荣海多年来的一个心事。他告诉导报记者,学木板大鼓需要付出很多工夫,没有孩子愿意学,手艺也很难传承。面临传承困局的不仅仅是临清木板大鼓,其他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也不例外。于家传统手工布艺的传承人于芳对导报记者表示,由于费时费力,很少年轻人愿意从事手工布艺,“基本都是上辈传下辈,孩子也不是特别愿意干。”文化创意卖高价采访中,导报记者了解到,其实,有的非遗项目因为有市场能赚钱而不乏传承,东昌葫芦就是其中之一。一个精致的雕刻葫芦基本上能卖到1000元以上,雕刻大约需要四五天。“葫芦能卖高价,关键是文化创意。”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聊城市东昌府区福禄缘葫芦工艺制品公司董事长于凤刚对导报记者介绍,一个普通的亚腰小葫芦,上面刻上人物图案,再系上中国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葫芦,而是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以葫芦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在国际市场的前景越发广阔。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游琪说,东昌府区的葫芦产业要用“两条腿”走路,一边要发展精品葫芦产品,一边也要发展民间大众化的葫芦产品,注重葫芦产品的实用性。导报记者在聊城采访时了解到,为做大做强葫芦文化产业,东昌府区制定了涉及葫芦种植、葫芦加工、葫芦销售三大产业链条的发展规划,成立了东昌葫芦文化协会,引导葫芦加工不断提升文化创意水平。文化部门在整理、挖掘、研究葫芦艺术方面下大力气进行传承、发展、创新,用文化创意来激活葫芦产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于凤刚等人还和聊城大学艺术学院联合招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葫芦产业的新生力量。于凤刚认为,传统艺术还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如何让非遗项目与市场对接。 ”他表示,从2007年至今,东昌府区已成功举办了7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吸引上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探讨交流葫芦文化。甘肃的针刻葫芦、天津的蝈蝈葫芦、日本的实用葫芦、美国的彩绘葫芦等给东昌葫芦的加工带来新思路。他们在带来别样的葫芦文化理念的同时,也签订了一大批订单。他认为,通过大型活动,让非遗传承人有了推介、宣传自己的机会,借助这些舞台,可以让中华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挑战导报记者现场看到,展示非遗技艺的大都是老艺人,如何将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继续发扬光大、破解后继乏人的困局,是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的挑战日前,文化部召开季度例行发布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成为发布会焦点。文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落实非遗保护工作,关键是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每人每年8000元的传习补贴,从2011年开始,金额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此外,针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工作人员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未来文化部将会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帮助他们提高非遗研究、传承和生产创作的水平。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按照文化部的整体部署,首先在进行非遗项目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传承名录,并据此建立了非遗传承人制度。为破解非遗传承人稀缺的难题,山东省及下属各市还在资金上对非遗传承人给予补贴。“山东省现有国家级传承人60名,省级传承人324名,市级传承人1571名,县级传承人4012名。目前,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的传习活动补助,省级财政对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6000元的传习活动补助。青岛等地也建立了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制度。”徐向红介绍,山东还加强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综合素养。山东省政府还鼓励非遗传承人面向社会进行收徒、授艺。据导报记者了解,自山东省文化厅今年起实施“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工程以来,山东省共举办各类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培训班120多期,培训人员4600多人,全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共新收徒6790多人。“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议题就是,解决非遗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徐向红提出,“很多非遗已经成为了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记忆,我们要让非遗这种传统的记忆进一步活化,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寻找非遗的传统性与当代时尚性、现代性的结合点,吸引更多人共同促进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绵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