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调查 A2

房屋为何“弱不禁震”?

  • 日期:20140811
  • 作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梳理最近几年国内地震新闻,可以看到几乎一致的关键词:房屋质量差。2008年汶川地震,砖木建筑是导致灾害损失严重的直接原因;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玉树地区的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差,近些年所建的房屋多使用预制水泥板,易倒塌,对人身的伤害极大;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当地经济条件差,建筑物抗震性能普遍差,成为震级小、灾害大的主要因素。

    “地震震不死人,遇难者多数是因房屋倒塌致死的。”多位地震专家这一通俗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提高房屋抗震设防标准极为重要。

    贫穷和灾难往往是伴生关系,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发生地震灾害时受到的损失往往越大。例如,处于地震带的日本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普及民居抗震设防建设,2005年福冈7.0级地震,死亡1人。而2003年伊朗巴姆6.8级地震,造成了3万多人死亡。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 上,地震带上大量贫困地区的建筑物抗震能力相当低下。有专家表示,2004年10多位院士曾提出开展农村抗震安居工程,2011年继续提出希望将新疆抗震安居经验向全国推广,但至今进度仍未达到新疆的标准。

    显然,问题不在反思,而在真正应该反思的当事人、责任人和决策者的缺席,这种缺席,让每一次事故后的反思都成为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和营造“我们在吸取教训”的集体幻觉。 (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