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资本·公司 B1

山东海化巨亏11.29亿,15年来首度“披星戴帽”

化工鲁股隐忧显现

  • 日期:20140217
  • 作者:记者 时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今年预计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有近30家,其中化工股就占了1/3左右。国企管理机制下化工鲁企难以灵活地适应市场,只能靠财政补贴或寻求重组获得喘息机会

    ◆导报首席记者 时超 济南报道

    山东海化(000822)成为马年首只被*ST的鲁股。

    14日晚,山东海化公告称,鉴于公司2012年、2013年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根据有关规定,深交所将对公司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18日起,公司股票简称将变更为*ST海化。

    值得关注的是,除山东海化外,青岛碱业(600229)去年经营性亏损也达到1.11亿元,最终因为在报告期内收到1.6亿元财政补贴而避免了“披星戴帽”的窘境。此外,刚刚摆脱退市压力的*ST亚星(600319)以及去年刚“摘星脱帽”的恒天海龙(000677),旗下的化工主业则未见好转。山东化工板块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拥有国企背景的上市公司,经营前景令人担忧。

    “部分化工股所处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尤为严重。”16日,某券商分析师邹晔对经济导报记者说,今年预计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有近30家,其中化工股就占了1/3左右,“加上国企管理机制下企业难以灵活地适应市场,这些上市公司只能靠财政补贴或寻求重组获得喘息。”11.29亿元巨亏压顶

    对于登陆A股市场已超过15年的山东海化来说,“披星戴帽”还是第一次。

    山东海化14日的公告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15亿元,较上年减少1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9亿元,折合每股收益-1.26元。由于公司2012年已经亏损5.2亿元,按照有关规定,深交所将对其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

    据悉,山东海化为山东化工业板块老牌上市公司,多年来依靠在纯碱行业的龙头地位,经营业绩尚可。不过,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海化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纯碱产品收入同比下降12.05%,毛利率仅为3.88%。

    “国内碱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加上国内政策对碱业上游行业产生负面影响,使得企业经营现状不佳。”邹晔表示,如去年国内多条新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开工,曾消化了纯碱业不少库存,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大量给茅台、五粮液公司配套生产酒瓶的企业产品积压,再度使得用碱量大幅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上市公司中另一家以碱行业为主业的青岛碱业去年经营性亏损1.1亿元。分析指出,青岛碱业主导产品纯碱年产能目前行业排第十位,小苏打年产能行业排名第一,但正是这种单一的业务结构导致其抗风险能力孱弱,在碱业低迷、企业库存量大增的背景下,经营业绩同样难现好转。再引重组猜测

    实际上,早在去年10月,山东海化就已显露出被*ST的迹象。

    彼时山东海化的公告显示,公司决定对下属2家分公司等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约计提5.29亿元,并计入2013年年度损益,使公司2013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少4.73亿元。业内一度猜测,如此集中地减轻资产包袱,为公司2014年扭亏为盈,甚至后续资本运作,都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大股东资产注入确实是解决上市公司经营困境的一个选择。”邹晔表示。

    山东海化背后实际控制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年来频频对山东海化管理层及公司资产进行调整,确实引起过业内多次猜测。

    如2010年,山东海化更换董事长,新任董事长李云贵曾在中海油旗下多个子公司担任财务总监,市场猜测其会重组;2013年12月,李云贵辞职,曾在中海油旗下子公司从事多年审计工作的汤全荣随后接任,重组猜测更胜。

    导报记者近日多方联系山东海化相关负责人,但均未成功。值得关注的是,山东海化证券事务代表江修红接受媒体采访时,对纯碱行业后市仍颇为看好,并表示公司暂时不会放弃纯碱业务。

    山东海化14日的公告只是强调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转变经营方式,强化营销管理”,并未提及重组事宜。多只化工鲁股陷泥潭

    采访中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想靠纯碱业务翻身,对于山东海化来说,短期内恐怕很难。

    一券商化工行业分析师对导报记者表示,碱企亏损原因在于国内纯碱产能已严重供过于求,但企业扩能并未止步。“明明库存很大,去年又有青海、江苏企业上马百万吨项目,这都将对市场价格形成抑制,加剧纯碱企业的亏损。”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山东海化外,多家化工板块的鲁股同样处于盈利难的窘境。

    如去年刚刚“摘星脱帽”的恒天海龙近日公告称,受市场因素影响,粘胶行业整体低迷,公司粘胶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导致公司2013年亏损约2.62亿元。

    一度想通过“远嫁”阳煤集团解决公司主业不振的青岛碱业,最终因为接到当地政府1.6亿元补贴才避免了被*ST的命运。还有*ST亚星,这家依靠自身力量很难走出泥淖的上市公司,最终还是靠政府补贴才躲过了退市的噩运。

    颇有意思的是,上述企业均有国企背景。接受导报记者采访的上述分析师认为,这既有化工业整体环境不景气的原因,也与企业管理存在问题有关。

    “国企在发展中资金实力雄厚,使得企业在占据市场、扩大产能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隐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杨春刚对导报记者表示,这是国企背景能使企业迅速变大,却很难变强的原因之一。

    邹晔认为,国企管理体制的僵化使得旗下企业难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最终只能靠财政补贴或寻求重组来获得喘息机会。

    不过,邹晔认为,这种“续命”方式不会长久,随着监管层对净资产、净利润、营收等指标审核越来越细致,相关约束性的规则会越来越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