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头版 A1

消灭了乡村还留得住乡愁吗

  • 日期:20131223
  • 作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不少城里人会有这样的感慨:等我老了,退休了,就在农村买块地,自己种自己吃。然而老了真能回农村住一住的,又能有几人?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多数只能在想象中羡慕一下而已。

    全国城镇化会议提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么郑重的会议,出现“乡愁”二字,真是少见。

    现在的城市三代人,要么根在农村,要么残存着农村的记忆。人在钢筋水泥、有车有房的城市生活,魂却时常萦绕农村,农村是我们无法割舍的精神家园。

    因为农村贫穷落后,城市富裕发达,所以无数的人急于涌向城市。即使不用政府刻意“推动”,农村的日渐消亡和城市日渐膨胀,也是一个飞速演化的进程。

    许多老外迷恋北京胡同,那是因为没见过。若干年后,当我们在城里生活富足,却厌倦污染、嘈杂和压力,想回到农村放松心情时,还会有青山绿水和多彩风情为我们留着吗?

    一些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庄正变得面目全非。山推平了,弯曲的河流改成直的,散发泥土芬芳的泥土路一律硬化。我们身边多少村落不见了?有多少亲朋好友分散到不同的城镇里头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宗族关系都不见了,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城镇化吗?

    城镇化不能单面化,只提供一种可能性,一种想象。一个农村小院,有一口井,一棵树,一群鸡;大家一开门,“吃饭了没有?”这是我们自身的文化样态,这样的文化只能与泥土相连。没了泥土,就没了灵魂。

    不要太急于把农村“毁掉”,也不能不重视、尊重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历史存在和自身的意愿,一味地用城市的美好蓝图,来诱使农民抛村进城,作出非乡即城的二元对立选择。这种新的生活太过简单,这样的世界太缺少色彩。正如游牧民族一旦定居就消灭了游牧文化、因纽特人一旦靠网而不是靠鱼叉捕鱼就不成为因纽特人一样,消灭了农村,就顺带消灭了农村文化,挖掉了文化的“祖坟”。

    城镇化应该是自然而然、顺势而为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都是先有市后有城,城市在发展初期都是由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如果找个地方建空城,没有任何产业,光把人聚集在这里,不仅割裂了文化传承,也不可能形成城市本身内在的良性循环。

    中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体现了对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对财政的贪婪和农民对致富的渴望,常常使城镇化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盖过对文化的尊重。也许当富足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蓦然回首,人们会发现一棵树、一眼井、一座破庙原来都那么珍贵——那时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