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实力青岛·专版 C4

构建专业实体制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陈昌金

  • 日期:20131018
  • 作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陈昌金

    高职教育如何办?怎样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办学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学校与企业合作在人才供需、目标定位、利益追求等方面存在矛盾,基于合作双方利益的不对等,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缺乏实质性的深度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或是“校企合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以10多年的办学实践,在以构建专业实体制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校企合一真正实现深度融合

    “校企合一”旨在通过实行学院与企业全面合作,双向参与专业设置、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共同建立教育领导机构,联合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使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际、培养与就业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建立起一种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锻炼教师的新型机制,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2001年,青岛恒星集团以盈利资金创办了青岛恒星职业专修学院,2003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在建设发展中,结合实际逐渐探索“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这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校企结合”或“校企合作”,它以技能与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理论与实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两大教学体系。

    这种“校企合一”是学院、企业同属集团管理,是融合培养人才和创造效益功能的一个单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一”使实践教学不再单纯依赖于校外企业,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因此,“校企合一”是“校企合作”的提升,是工学结合稳定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提出“以专业上产业,以产业促专业,把产业做大,把专业做强”的办学思路,即企业的建设围绕学科专业和教学展开,真正做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衔接。这样一种“校企合一”,学校将不再处于被动的、尴尬的地位,而是与企业平等对话。

    从高职办学模式上看,这是对过去“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个根本性突破,它实现的是“三个融合”,即学校办学与企业经营融合、学校教学与企业现场融合、学校学书本知识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合。通过这三个融合,实现专业设置变被动为主动、实训方法由模拟到真实、专业训练由技能到技术、培训角色由学生到员工,进而实现“三个协同”,即学校与企业协同、专业与产品协同、教室与车间协同。

    “工学一体”是以专业实体为主体,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将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搭建一个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紧密结合的平台,达到育人创收的双赢目标。

    学院以“真教实练,与上岗工作零适应期”为目标进行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案例为主,实训教学以项目课题为主,让学生在企业现场学习设备操作技术、维护保养技术、质量管理技术、生产管理技术等,完成教育教学“虚拟-模拟-真实”的零过渡,实现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零距离转变、学生技能与就职岗位的无缝对接。工学交替搭建教学改革实践平台

    “校企合一”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它是一种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被安排 到企业、机关等现场实习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由学校组织到指定的企业顶岗实习,随后再返校学习,毕业后再回到企业就业,形成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基本教学模式,以使学生就业时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先天优势。

    遵循“岗位导向,工学结合”的原则,学院打破学科体系,构建了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求和学生基础与需要,科学、实事求是地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标准,构建新的课程群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由学院和企业的教师、专家共同参与;在通识基础课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岗位从业基本要求,每个专业设置5-8门专业核心课,采用“实训主导式”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实训各占50%左右。

    让学生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到专业对口的专业实体参加顶岗实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熟练掌握本岗位所涉及到的各种技术技能。学生在顶岗实训的过程中,可以提前完成从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通过在实际的职业环境学习和实习,学生不仅熟悉掌握了设备操作技能,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了动手能力,实现了与未来职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更能了解企业和社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自己应该学什么,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根据“工作任务导向”的原则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岗位轮换。通过定期轮换不同岗位,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优势,学习效率更高、收获更大,并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就业所需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就业渠道。资源整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校企合一’,鼓励‘前厂(店)后校’或‘前校后厂(店)’,进一步鼓励职业院校依托专业发展企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学院正是按照这一精神不断探索“校企合一”办学模式。

    近几年,集团利用企业盈利资金,不断加大办学投入,按照基础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形成了集教学、实训、生产、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中厂”、“厂中校”。先后建成电子电工、汽车、机械、动漫动画、计算机、创业训练等9个大型实验实训中心、9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6家校内实训基地,配置与实训相配套的精密仪器和各类机器设备,用于教学的仪器设备价值近亿元,能满足30多个专业的学生在校实训。

    除集团的企业外,学院还在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三利集团、浙江盾安集团等几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训、毕业生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08年11月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专家们对学院的“校企合一”办学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不仅是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更是对我国民办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好不好就业“,这已成为学校办学质量高低以及家长和考生选报高职院校和专业时优先考虑的条件。根据山东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情况通报,近几年来,学院初次就业率连续在省内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院就业工作还得到主流媒体的肯定,被誉为“就业率、就业质量双高院校”。

    教师根据企业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可借助企业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为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方便条件,解决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企业产品研发,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好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将利润投入到专业建设中,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添置或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强化专业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在“校企合一,工学结合”过程中,知识、技能也有了显著提高,学院由此培育出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够从事专业技能训练的“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