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政经 A5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往高处做,往深处做”

滨州的蓝色契机

一个经济总量位次并不靠前的鲁北城市,如何融入蓝色经济发展大战略?滨州的回答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往高处做,往深处做”

  • 日期:20091118
  • 作者:记者 任旭强 滨州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编者按

    一曲充满激情的蓝色旋律,正激荡在山东半岛。

    “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这一国家战略构想,为山东半岛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勾画蓝图。

    近日,大众报业集团旗下8家媒体派出记者,沿山东半岛海岸线,遍访沿海7市,探寻各地融入蓝色经济发展大战略的最新举措。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刊出本次联合采访的稿件,敬请读者关注。

    ◆导报记者 任旭强 滨州报道

    站在套儿河河堤上,面向一望无际的渤海湾,远处25座高85米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叶片,徐宗海将手臂指向东侧广阔的海滩。

    “上面是风力发电机,下面是太阳能光伏电池板,5年之内,这儿将不仅有400 万千瓦的风电,还会有15万千瓦的光伏发电,将崛起一个全国最大的风光互补发电示范基地。”这位沾化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谈起当地因海而生的清洁能源项目如数家珍。徐宗海所在的滨州,是个曾被称为“靠海不见海” 的鲁北城市,而今其正全力打开通向蓝色海洋的突破口。    “必须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往高处做,往深处做。”滨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奎祥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蓝色经济为滨州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风中取金

    一个经济总量位次并不靠前的鲁北城市,如何融入蓝色经济发展大战略?滨州的回答毫不含糊——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资源禀赋,占领产业高端。

    沾化县委书记耿涛向导报记者介绍,沾化的经济格局从北到南,次第排开。渤海湾畔的北部沿海,将建成零污染的新能源基地,除了发展临港产业外,还要布局400万千瓦的沿海风电以及光伏发电项目;中部是一个循环经济盐化工项目群,在整个县域内将各家企业的产品和原料依次循环,目标是接近零排放;然后是南部,位于此处的是滨澳钻石飞机项目,最近其一次就接下23架轻型飞机订单,飞机项目之所以落户此地,一定程度上缘于山东北部沿海良好的净空条件。北部是新兴经济,中部是循环经济,南部是高端经济,一个因海而生的蓝色发展方略已然成型。

    蓝色方略已出,随之一个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理念开始萦绕在耿涛脑际,这也是他们力推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要原因。耿涛坦言,虽然囿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零碳排放尚难达到,但是这种理念植根于地方决策者心中,能够使其在决策时有更好的前瞻眼光。“蓝色经济并非单纯的海洋经济,而是更注重环保 ,有更高生态价值和科技含量的新兴经济。”耿涛说。

    生态二字,与经济收益并不矛盾。实际上,低碳经济照样有好的经济价值。仅国华瑞丰(沾化)套儿河4.95万千瓦风电场一期工程25台风机,在项目投产后的20年运行期内,年均纳税就可达1500万元。

    发展取向的优化,缘于沾化的比较优势。徐宗海告诉导报记者,整个沾化沿海海岸线长172公里,当地风电资源丰富。

    宝贵的海洋资源更需有序合理利用。耿涛介绍,当地的沿海滩涂上面是风力发电机,风电下面有的可作海水养殖,有的可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而实现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

    蓝色契机

    “往高处做,往深处做”,蓝色经济为滨州带来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不能否认,目前滨州上游产业占比过大,产业层次较低,现在的重中之重是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蓝色经济,恰恰为滨州提供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调整契机。”韩奎祥如是表示。

    导报记者从滨州市《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 中了解到,该市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将着力培植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交通物流、海洋高新技术、生态能源、装备制造、海洋旅游等7大产业,以此为基础,努力构建蓝色经济产业体系。

    在韩奎祥看来 ,这7大产业主要立足于滨州的比较优势,同时又会使滨州产业进一步升级。例如,发展生态能源产业,缘于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未利用土地多,海水冷却,煤炭运输便利的优势。仅从风能看,当地的资源总量就可达12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具备发展大风电的产业基础。

    滨州的海洋化工业同样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里有丰富的原盐资源,几大盐场的原盐产能有数百万吨,这为发展盐化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从海水中提取溴素等微量元素,又能减少苦卤的排放,使污染大为减少,进一步促进海水的循环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滨州的海洋化工正在进行产业升级,他们将扩大以饱和盐水为原料的盐化工生产能力,逐步以离子膜工艺代替传统工艺。与此同时,海洋化工正向生物制药业升级。

    导报记者在位于无棣县的天顺药业看到,其主导产品螺旋藻胶囊作为山东省惟一一家螺旋藻类中药准字产品,60粒装一小盒,市场零售价达62.20元,附加值颇高。据介绍,这家公司已占有国内螺旋藻药品市场份额的30%以上。依托蓝色经济实现产业升级,使滨州工业走向产业高端。

    突破口的选择同样重要。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滨州将突破口选为中小船舶拆修造、海洋工程设备。韩奎祥介绍,他们将在套儿河两岸重点发展3万载重吨以下集装箱船、油船、海洋工程船、游艇等的制造和维修。“全省7个沿海城市中,滨州的修造船独具优势,多条内河通向海洋,适合建立天然船坞,能够方便地修造小型船舶。”

    “两区”叠加效应

    颇为引人瞩 目的是,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两大国家战略在滨州叠加。两大战略为滨州带来了什么?

    “带来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韩奎祥对此感触颇深。他表示,之所以称之为千载难逢,源于多个方面因素,首先是基础设施面临大的发展。滨港铁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疏港公路、渤海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足以为滨州打通交通瓶颈。“两区”建设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当地完善基础设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导报记者在滨州港东港经济园看到,当地已投资10亿元兴建大型泊位。在鲁北沿海的淤泥质海岸修建大吨位泊位极为困难,这些码头的建成必将大大促进当地的海河联运。

    国家战略带来的巨额资金注入,更为滨州带来巨大促进。韩奎祥透露,两区建设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消息披露后,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尤其在基础设施信贷方面降低了以前过高的门槛。实际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用的资金量极大,而从金融机构获得如此之高的信贷支持,这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是金融支持,知名度提高的效应亦使滨州在招商引资领域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过去一提滨州,很多人不知道其在何处,而今说起滨州,人们知道其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并且是构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7个沿海城市之一。抓住国家战略发展的机遇,更多社会资本选择了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