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今日关注 A3

黄河水费:按亩收转向按方收

末级渠系改造引领农村水价改革

  • 日期:20100527
  • 作者:记者 张海峰 通讯员 林世军 苏殿军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本报通讯员 林世军  苏殿军

    “你看看,水从新渠道走,用水协会帮着浇,着实省心省钱哩!”5月10日,阳信水落坡乡雷家村65岁的雷学义指着刚刚浇过水的麦田告诉记者。

    雷家村紧邻黄河小开河灌区的一条支渠,记者看到,沿着支渠每一二百米就设有斗渠,同时有一条衬砌农渠连接渠首扬水站,渠系深入田间,长的有数百米,从支渠提水后扯一根短管即可浇水。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斗、农渠首水槽设有刻度计量,该支渠供水协会会长雷清臣告诉记者,比如说现在这两个刻度分别在50和45厘米上,相对应的就是每秒0.137 方水,通过该条农渠灌溉的这片地最终用了多少水能算得出。

    水落坡乡现有三个供水协会,都是借去年春天末级渠系改造的机会同时成立的。所谓末级渠系,顾名思义,就是灌区斗渠以下输水到田间的通道。小开河引黄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是我省试点,涉及水落坡乡25 个行政村,控制农田面积 2.2 万亩,共投资 1000.88 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02万元,省补助资金2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 249 万元。 工程主要是衬砌斗、农渠5万多米,新建扬水站、 量水槽及桥涵闸各类田间建筑物上千座, 2009 年初投入使用,并随之进行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雷家村村民雷清树家里有地 4.5 亩,他告诉记者,他家一般一年灌溉三到四次(小麦两到三次,玉米一次),过去黄河水费按亩收,每一亩地浇水每年在130元左右,他只知道一部分是水钱,另一部分是灌溉的人工费。 现在由协会统一灌溉,水费还是按亩收,每亩浇一次水为15元,一亩花费60 元左右。虽然他说不太清为什么花费减少这么多,但觉得现在的法子挺好。

    “都是按亩收,但其中大有不同。”供水协会会长杨宝海退休前是一名乡镇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水落坡乡全乡灌溉面积七万多亩,以前主要是村级负责黄河水的灌溉和水费收取,但总体上灌溉管理不规范,特别是黄河水费高,群众意见大。为什么水费高呢?原因比较复杂,各地也不大一样,但水费按亩均摊(有些地方甚至按人头均摊)是一个重要原因。黄河水费要交给灌区管理部门,灌区是以黄河总排水量乘以水价,然后均摊入所灌溉亩数,在这个计算中所有干渠、支渠渗漏等渗漏流失浪费的水量也统统包含,向村民收取的费用是在此基础上加上提水灌溉的费用,一般是经过村、镇、县层层上交。

    在源头是计量收费,但在末端就不一样了。原有的渠系是土渠,田间工程不配套,更没有计量设备。跑、冒、漏水十分普遍,水费和浇水量关系不大,漫灌现象也很突出。都知道黄河水也不富余,来了水,一哄而上,“上游淹、下游旱”,比如不久前本县另外一个村的几十亩地由于怕春旱,灌水太多,加上入春天气寒冷,麦苗受冻差点绝产。

    改造后不一样的是用水户协会直接给灌区管理部门结算,收费环节少收费成本也就低。虽然还不能做到准确地量水到户,但基本上以协会为单位量水到田,再按照计量测算出的末级渠系水价向农民收取。去年末级渠系工程完工后产权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3个协会各自有独立的水源(一条支渠)、工程体系、管理范围。由协会统一维护、统一灌溉、统一收取水费,农民参与协会管理,直接负责支渠以下工程的维修和养护,通过节水改造,大大提高了水利用系数,亩次灌溉用水量由原来的85方降低到65方,节水达到 30%以上。农民省力、省钱、省心,水费收取也不再那么难了,实收率在 98% 以上,“原来磨破了嘴皮子,收到 80% 多就不错。 ”杨宝海表示。

    记者在沿黄各地采访,特别是春灌时节,常会遇到农民反映黄河水费较高,特别是一些边远高亢地区农民未引黄浇水却也要按亩缴纳水费。基层水利部门的同志向记者介绍,水费高,主要是层级多,水费要养人,甚至出现搭车收费现象;有些地方虽然用机井浇灌,其实地下水靠的也是地表水的补源,但是“毛细血管”不通,农民用水不“直接”,难免会不理解,这也不符合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的发展趋势。

    末级渠系改造在农村水价改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四个试点区在改造同时都进行了农业用水终端水价和用水户协会的综合改革,统计显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过去不足 0.5 提高到 0.8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3,亩均节水率35% ,亩节水 80-100 方,亩均用水总成本由 146.2 元降至67 元,项目区当年粮食增产 1529 万公斤,人均增收 444.57元。而通过建立用水户协会,逐步实行计量收费,最终建立统一的水市场和节水管水用水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