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专版 A6

科学运筹“ 合”与“ 并”

——平原县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纪实

  • 日期:20100305
  • 作者:佟化文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佟化文

    去年 12 月中旬,搜狐网在要闻版块第二条位置,发布了题为《山东平原县实行“大村制”改革获得群众高调支持》的新闻。消息如一石击水,数千名网民参与“我来说两句”,其中95%以上给予正面回应。

    平原县推行的“大村制”,就是把原来的行政村进行合并,把合并后的大村组建为社区,并积累条件逐步并居,以此促进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什么爱挑剔的网民对平原县的做法“高调支持”?因为其顺应了中国农村发展走向和大势,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老百姓心愿,具有革命性和里程碑意义。

    中组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张全景,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组织局长傅思河,分别对平原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专门批示;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该县专题调研,德州把其树为合村并居工作的样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调研后认为,平原县的经验适宜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

    平原县经验的实质,说到底就是通过改革农村现行的落后管理体制,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876个行政村合并为180个社区—向“合”要大,向“并”要强

    存在了几千年的村庄布局及其结构,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起了限制作用?延续了几十年的农村管理体制及其模式,对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否有阻碍作用?县里经反复调研,作出肯定的回答。

    位于鲁西北平原的平原县,具有传统农业县固有的一切典型特征。全县38万农民分布在876个行政村中,而全县行政村全部建在自然村上,甚至有多个行政村建在一个自然村中的现象。这里的村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村小人少,土地零碎,资源分散,生产要素落后。农村存在的大量“断头路”、“竹节沟”、“孤岛田”等资源分散和要素浪费现象,都与土地犬牙交错、村庄各自为政有着因果关系。

    现行行政村数量多、规模小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是“三难两高”。人口规模小,公共服务推进难——村庄多、规模小,没有一定人口规模,市场化服务项目难以生存,国家惠民政策性投入像撒芝麻盐,根本不能集中财力办大事;村级管理水平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难——村庄规模小,村干部人选少,“两委”成员尤其是一把手选择只能“矬子里头选将军”,大部分村庄班子整体水平低;很多“蝇头村”家族管村顽疾根治难——一姓、一家和“世袭”治村现象不胜枚举且无改变的灵丹妙药。两高,即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各级财政承担的村级经费居高不下;空心村比例高,全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远远高出国家规定标准。

    “三难两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突破的拦路虎!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归根到底要靠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带领农民去落实,要靠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去实现。”平原县决策者意识到:“既然如此,就必须对现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推行村庄合并、加强社区建设,是建立最科学、最具活力的农村管理体制的最佳办法,是建设最具权威、最具效能的基层政权组织的最好途径。”

    合村并居是向“秦始皇”宣战、向习惯和惯性势力开刀,必须认真对待,缜密操作。去年4月,县里派出 20 多名领导干部外出参观学习,随后3 个调查组分赴农村调研,接着县里成立了以合村并居为主要任务的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委员会,并建立了县领导包乡镇责任制,派出 11个指导小组进驻乡镇街居具体指导。县委、县政府决定,合村并居,先从合村入手,推行“大村制”,进而循序渐进,加强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并居。并郑重向上下承诺,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不做夹生饭,以改革的姿态对待这场意义非凡的农村革命。

    从去年4 月初到 11 月底,全县将 876个行政村合并为180个社区,减少行政村696个,合并率79% ,社区平均人口达到2139人。

    合并村庄、组建社区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发挥优势,盘活资源,整合要素,挖掘潜能。8种合并类型反映出县领导用心良苦、匠心独具:项目连接的产业带动型、地缘条件利用的乡镇驻地型、地理优势发挥的交通便利型、土地资源盘活的城中村改造型、自然优势共享的水系脉络型、人文认同的历史沿革型、区域人脉连接的邻村整合型和要素互补的以强带弱型。

    一项调查表明,95% 的农民强烈呼吁和支持合村并居,尽管这样,平原县决策者仍然力求在“合大合强”的前提下“合稳合顺”,努力实现“和谐”合并。县里的“五不变”承诺,是实现和谐合并的重要政策:原来的土地承包政策不变,原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土地、 林地、坑塘等自然资源的隶属权不变,土地经营承包、租赁合同与契约不变,村里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行政村退休干部享受的生活补贴标准不变。正是因为慎重、 稳妥,全县在合村并居工作中没发生一起大小震荡。

    完成合村后,平原县立即启动并居试点,投入新型社区建设,这是他们改革农村管理体制的第二步骤和更高层次。以城郊社区和乡镇驻地为重点,每乡镇选择1—2 处,全县共启动 20处并居试点。 新型社区按照居住楼房化、 配套城镇化要求,健全“六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土地流转办公室等)一园(幼儿园)一超市”。

    平原县巩固和扩大合村并居成果的高招之一,就是严格控制宅基地审批,明确凡社区无规划和未经审批的,一律不准再建住房。

    30万农民“选”未来—借机造势,力掀基层民主革命

    到去年 12 月底,平原县新组建的 180 个社区党支部、村委会全部产生,党支部成员由全体党员“海选”产生,农村社区村(居)委会成员由具有选举权的全体村(居)民“ 海选” 推出— —这不仅标志着全县旧的自然村落管理体制宣告结束,也标志着新的农村管理机制开始运转。

    一开始,县委、县政府领导就敏锐地意识到:进行合村并居、社区建设,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大机遇,而选好配优班子尤其是“两委”一把手,是把握和用好机遇的重要标志;推行大村制虽然丰富了农村干部人才资源,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选拔到理想、合格的农村带头人。

    选好农村基层班子,事关这项改革成败和农村长远发展前景,而是否选好农村基层班子,就要看敢不敢进行一次彻底的基层民主革命,能不能把选择权利充分交给农民群众!

    制定让人信服的选人用人标准,是选择农村“领头雁”的依据和第一道程序。县里分析原来先进村庄领导特点,剖析落后村庄班子特征,论证农村人才现状,制定了上符合用人政策、下符合农村实际且容易掌握、操作的社区“两委”班子尤其是一把手“二十字标准”。

    爱家爱乡——一个对家乡、对父老乡亲有着深厚感情和责任感的人,才有改变现状的决心和行动;致富有方——不但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良好愿望,还要有富裕一方百姓的有效办法;遵纪守法—— 基层干部只有自己带头恪守规矩,遵纪守法,才能带出好的村风、和谐社区;办事公道——办事公正、公道、透明、阳光,是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产生凝聚力、向心力的必要前提;群众认可——不看表态看表现,不重演讲重平常,群众认可的方式就是票决。

    “社区党支部的选举及其产生,是选举社区村委会的基础和保障。”他们遵循“两委选举,支部先行,压茬推进”的思路,首先选举产生了 180个农村社区党支部。党支部成员的选拔,打破了地域、身份和职业界限,严格坚持了“两推一选”和“两推直选”选举程序,一批企业厂长经理和农村致富能人脱颖而出。

    好戏、重头戏是社区村委会选举。

    “严肃对待自己投出的神圣一票。选择带头人,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在社区村委会选举中,县里这样鼓动,农民如此行动。回放社区村委会选举镜头,每个选举现场都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投票时,人们表现出少有的严肃、鲜见的专注。县里提供的三个情况令人振奋又发人深思:全县拥有选举权的 30.4万农民,其中 95% 以上参加了投票;外出务工经商的5 万农民,其中 4.97 万名回村参加选举;全县没有一个村庄社区因选举误工而向农民发放任何形式的补贴或补助。

    社区村委会选举的特点是“海选”,可贵之处是“ 民推”。他们把社区干部条件亮给农民,把选拔权完全交给群众,民主推选候选人,不搞任何形式的内定,不搞暗箱操作和暗示,严格坚持选举原则不变,程序不减,标准不降,交给群众的权利一点也不保留,严把选举登记关、候选人资格审查关、选举大会组织关,唱票、计票全程公开,阳光操作。

    “农民大面积参与选举、真正按自己的意愿投票,这在平原县历史上尚属首次。”如此评价的不仅是“官方”。该县把这次选举当作民主法制教育的过程、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过程和加强农村组织建设与政权建设的过程。全县选出的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仅为 43.5岁,高中及中专以上学历的占到81.1% ,有致富项目的占到87.6% 。这一可喜现象,是借助合村并居扩大选人视野的结果,是放宽拓展选拔渠道的结果,更是把选择权利毫不吝啬地交给农民的结果。

    “两委”选举刚刚尘埃落定,平原县便紧锣密鼓投入对“两委”的规范与管理。对农村党组织继续实行“星级化”管理制度,这一平原县的独特创造,又在新形势下加以创新:对党支部实行五星级动态管理,对支部书记实行八星级管理,以实绩定星级,以星级定报酬。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党小组组长的,仍然执行星级管理办法,延续任职年限、星级和报酬;新当选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根据社区人口数量实行“级别星奖”。各个社区村委会普遍建立了新的办事、议事制度,制定了财务管理、宅基管理、土地流转等20多项新的制度和章程。

    两大蓝图精心描绘—规划“一体”,设计“统筹”

    今年1月 26日,平原县举行“新农村建设规划研讨会”,北京、天津、济南、青岛20多名规划设计权威、知名专家汇聚平原,与县、乡、村三级负责人以及群众代表,面对面研讨规划理念,论证县里经济发展、社区建设两个规划。

    “搞好社区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我们的规划设计总的要求,就是要有助于推动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规划起点要高,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彰显个性,力争通过规划,建出一批历史文化村、休闲娱乐村、旅游度假村、创业富裕村和生态文明村。”县委书记董绍辉说。

    新的农村管理体制,新的基层治理结构,呼唤与之相呼应和相匹配的高起点、高品位、大胸襟、大手笔的规划。平原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规划”,早在两年前就酝酿形成并公开亮相,合村并居加快了其完善和落实。

    他们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战略规划的核心和宏伟构想,是“一心、两极、八镇、百区”建设,即以县城为中心,以西部恩城镇和东部王凤楼镇为两极,以其它8个乡镇为八镇,以刚刚建成的180个社区为百区,力争在今后10—15年时间内,县城人口聚集到 20万人,两极人口达到 10万人,其他八镇10 万人,100个大型社区聚居到 15 万人。 依此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 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集中的目的。

    县城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龙头,也是一县规划之“魂”。平原瞄准建设鲁西北地区典范县级城市的远大目标,规划、 建设、 管理、经营四管齐下,倾力打造“龙头”。他们突出塑造“刘备坐平原、三国文化城”的城市文化品牌,先后投资 10 亿多元,进行了3 个面积为 500 多亩“城中村”改造,开工建设了 20 余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 30 多项生产生活重点工程,开辟了5条城区商贸街,新建商业网点和大型超市 633处,城区人口两年新增 1.5万人。

    “突破恩城”,是平原县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恩城,是平原西部的经济文化重镇。“突破恩城”,就是把恩城打造为区域经济文化强镇,通过其在周边地区率先崛起,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恩城镇按照总面积 9.6 平方公里、可容纳8万— 10万人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以城聚商、以城带乡”举措。这里建成了面积6万平方米的“西街小区”,可满足城镇周边村庄1000余户农民住楼房、进社区、变市民的追求,并配套建设了自来水、天然气供应、集中供暖等城镇基础设施,现已成为平原县域发展的次中心、区域经济的隆起带和以城带乡的样板田。

    其他8 个乡镇启动了以“一街两区”建设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到现在,累计投入 6 亿多元,均分别建成了“一条商业街、一处民营企业生产区、一处休闲居住小区”。两年新建改建商贸街10 多公里,建设商业、住宅等各类建筑96万平方米,先后聚拢民营企业 1500多家、工商业户1万多个,吸纳农村人口4万多人。

    “按县城标准规划乡镇,按乡镇标准设计社区”,平原县如此要求。他们明确提出,社区规划建设设计标准不能低,文化特色不能少,乡土风情不能丢,各个社区不能千篇一律、一个面孔。同时要求,社区建设要力求通过规划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并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新家园的美好预期;社区建设要与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统盘考虑,统筹规划,整体运作,系统推进。

    “合村不是简单的‘村+村’的加法,而是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大变革的乘法;追求的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反应。”

    因此,平原县在实现村庄整合、人口聚合之后,便把用力重点放在产业融合、要素重组上。县里提出了“做强致富产业,完善服务功能,突出文化特色,讲究生态环境”要求。按照“龙头带基地连社区” 模式,规划了6 大农村主导产业,力求以产业纽带连接农民、融合要素,并以打造龙头、 流转土地、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加速主导产业扩张与膨胀。同时,对社区逐个梳理,确立各自规划理念和包装手段,通过发掘各自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基础投入,加速培植商贸、文化、旅游和生态社区。

    六个效应显现,四大启示深刻—平原经验当属公共财富

    合村并居、社区建设工程,是对平原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检验;上下期待出现且已经出现的一系列正效应,验证了县决策者思路和理念的正确性。

    ——挣脱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创造了以整合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全县新增流转土地面积 6.5万亩,发展订单农业15万亩,形成5大种植业万亩方,积累起发展“ 龙头+基地+农户”农业模式的先决条件。

    ——打破了“村自为战”的格局,推倒了村庄之间的“篱笆墙”和“隔离带”,影响群众几十年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迎刃而解。在短短几个月内,全县村庄打通“竹节沟”10万多米,修建连村路 275 公里,新建连村桥涵闸 50 多个,兴办跨村养殖小区170个。

    ——相对丰富了人才资源,拓宽了选人视野,特别是通过民主选举,“两委”班子尤其是两个“ 一把手” 素质提高,基层政权组织战斗力增强,巩固了农村执政基础。群众普遍评价:选举产生的村干部不但学历高了、年纪轻了,而且素质提了,能力大了。

    ——农民民主意识增强,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筑起根基,家族治村的痼疾顺势割除。通过民主选举,农民受到一次触及灵魂的参政议政历练,而农民思想“通风透光”,正是实现农村民主管理的基本条件。社区班子变为“百家姓” ,一些干群之间的恩恩怨怨,伴随着选举而消除。

    ——节约了行政成本,节省了土地资源。村庄合并后,全县社区“两委”成员比原来减少1500 余人,仅每年村干部工资开支就减少500多万元,加上其他运行费用,年节省开支 1000多万元。按社区并居规划匡算,全县将节约土地10万余亩,相当于原来一个中等乡镇土地总和。

    ——搭建起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平台,“做梦想不到”、“拼命办不到”的事,开始成为现实。社区人口规模的扩大,为超市、餐饮业、文化产业等市场化服务项目形成、兴起提供了条件,也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福利事业向农村延伸、覆盖创造了前提。

    平原县的做法及其经验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发展县域经济,县决策者必须有超前的思维、先进的理念和前瞻性眼光。思路是行动的先导。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农村诸多矛盾的钥匙,且为大势所趋,平原县领导早就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抓住机遇,果断合村并居、建设社区,推进城乡统筹,冲击二元结构,充分反映出其眼光和见地。此前,该县的初中进城、城市市场化建设经营、农村党支部星级化管理等在全国引发轰动的创新做法,无不是思维超前、理念先进的产物。

    启示之二:办任何事情尤其是大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结合”文章。平原县的合村并居,社区建设,是一项本县历史无先例、外地经验不能照抄照搬的举动。他们立足县情,认真调研,自我探索,独辟蹊径,创造出上符合法律政策、下符合老百姓心愿的极具个性的经验。尤其两个做法令人信服:走“先合村后并居”的路子,即先合并行政村,后建立社区逐步并居;各个环节都先行试点,树立样板,循序渐进,逐步推广。

    启示之三:运作一项工程或实践一项决策,都必须抓主要矛盾和牛鼻子工作,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项上突破,解决起主要制约作用的“瓶颈”问题。合村并居,“两委”班子尤其是一把手选拔质量尤为重要,正所谓“ 成也班子,败也班子”。选拔社区村委会干部,工作千头万绪,他们制定选人用人标准之后,把主要精力用在充分发扬民主、组织农民“海选”上,终于如愿以偿。还有,他们按“规划先行”原则设计社区建设与发展,抓住了“张目”之“纲”。

    启示之四:谋划和实施某项重大工程,必须从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并在操作细节上尊重群众的意愿。合村并居工程本身,既是从大多数人根本利益出发的重大动作,又是实践宗旨观念的具体行动。事先一项问卷调查表明,95% 农民表示拥护,这正是该项工作“无震荡、杂音少”的原因。在实施过程中,县乡走访农民 1000余名,召开各类座谈会100 多场次,采纳200余条意见和建议,合村原则、 选举办法、 社区规划等等,都凝结着群众的愿望和智慧。

    (在本文采写中,平原县委宣传部的金吉鑫、周艳春、相子瑞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