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国庆特刊 T1

这一天,迎来黎明的曙光

  • 日期:20090930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1949年10月1日,星期六,农历八月初十。

    北京,微风,阴间多云转晴。

    迎着东方黎明的曙光,这一天,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毛泽东:紧张忙碌筹备开国大典

  蒋介石:黯然神伤面对飘摇统治

    地点:晨曦轻拂,中南海菊香书屋内。

    56岁的毛泽东还在案头紧张地工作……

    前一天闭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576位代表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获得575票,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此时,千头万绪的问题,需要毛泽东思考、回答、决策……

    地点:广州。东山梅花村。一幢旧式公馆里。

    62岁的蒋介石深深陷入失败和沮丧的情绪中。尽管早已获悉新中国即将成立,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他还是感到难以面对。

    毛泽东和蒋介石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迎来1949年——

    1949年元旦前两天,毛泽东发表新年献词,充满自信地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两天后,蒋介石在元旦文告中无奈地承认:“个人领导无方,措施失当,有负国民付托之重……”

    1949年的第二十一天,蒋介石宣告“下野”。

    无可奈何花落去。溃败,是以加速度进行的

  ——东北全失,47万余人被歼;淮海一战,精锐丧失殆尽;平津角力,52万余人被歼或改编;长江防线,一夜之间被突破……

  宋庆龄:“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宋美龄:“没有人对我们感兴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5时整,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健步走到麦克风前,用浓重的湘音和激昂的语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广场沸腾了!震天的欢呼直冲云霄,帽子、围巾甚至报纸在空中飞舞……

    身着深色旗袍的宋庆龄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涌动的人潮,看着广场上矗立的孙中山画像,不禁热泪盈眶。8天后,她这样向世人讲述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

    “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事迹,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这一刻,比宋庆龄小4岁的妹妹宋美龄,正在万里之遥的美国,为挽救国民党政权没落的命运四处奔走。与她几年前在美国受到的欢迎形成巨大的反差,宋美龄的这次美国之行充满了冷遇和失落。

    在发给蒋介石的第一封电报上,宋美龄无奈地写道——“没有人对我们感兴趣”。

    奏国歌,升国旗……天安门广场上,开国大典的各项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

  胜利者:开始谋划新中国的蓝图

  失败者:只能接受历史无情惩罚

    夜色悄悄降临,天安门广场华灯齐放,30万人参加的提灯游行开始。

    广州城内,已是一片黑暗。

    心情抑郁的蒋介石久久不能入睡。收音机里传来的欢庆之声,如根根尖针让他心痛不已。

    “痛心极矣”——当天的日记中,蒋介石重重地写下这4个字。美国政府两个月前发表白皮书,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批评国民党“军队丧失斗志、不为人民支持”。

    对于这样的批评,蒋介石深感气愤,却又在内心不能不暗暗认同。

    夜色越来越浓。天安门广场上,联欢接近了尾声。

    毛泽东把身子向广场深深一探,他对身边人、又像自言自语地说:“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也就是头上的问题解决了。解决脚下的问题任务还很重,建设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要花更大的气力。”

    夜已很深,中南海菊香书屋,灯光依然——

    毫无睡意的毛泽东对着卫士连说两遍:“胜利来之不易!”

    6个多月前,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曾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现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正式走进了“考场”,全世界都在关注他们将给出怎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