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往事 发现 A10

■ 往事回眸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第一人

  • 日期:20090805
  • 作者:记者 娄和军 武宗义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娄和军  武宗义

    王懿荣,今烟台福山人,世为望族,祖父曾任山西巡抚,在他幼年时家道中落。生活虽然清苦,但他笃爱古书器物碑版图画之属,好古成魔,性嗜金石。17岁时,他便开始撰写金石学专著《南北朝存石目》一书。

    因病得“福”发现“龙骨”

    1899年夏,北京。

    满清帝国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了伤寒。到秋天,仍为恶病所苦。大夫开出了药方,王略懂医道,见药方上一味叫“龙骨”的药,以前从未听过,便吩咐家人拿包“龙骨”看看。

    谁也没想到,就是缘于这一点“好奇”举动,开启了我国古文字研究的又一崭新领域。

    药包里的“龙骨”已经破碎,王懿荣翻拣了几下,突然,一片拇指般大小的“龙骨”上几个似篆非篆的清晰刻画进入他的视线。凭着雄厚的金石学功底,王懿荣马上意识到,这刻画绝非寻常。他忙喊来仆人,问这“龙骨”从何处抓来?仆人答,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药铺。王懿荣命他速到药店将“龙骨”多抓些来。但新抓来的“龙骨”都捣得太碎,收获不大。翌日,王懿荣不顾病体,备轿亲临药店,再三嘱咐药店掌柜说,以后新购“龙骨”万不可再捣碎,并一定将送药者引荐到他府上。临行,他留下了一锭银子作订金,并立即安排家人到京城各大药店收“龙骨”。

    三个月后,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维卿在河南安阳收购了12片大甲骨,送到北京。随即,他被引荐到王府。王懿荣以一片甲骨 2两银子的高价购入。而此前,龙骨当药材卖,一斤仅卖6文。

    王懿荣翻开史料典籍,用放大镜仔细观看“龙骨”上的刻画。这些“龙骨”上的文字与金文完全不一样:用笔纤细,多方折而少圆转。于是他将《尚书》中记载的“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与之联系起来,认为应该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王懿荣研究会会长吕伟达介绍,王懿荣最先认出的是“雨、日、月、山、水”等几个字。

    发现甲骨文后,王懿荣交给范 600两银子,让他收购出土甲骨,并令其“ 秘其事”。因此,河南安阳小屯村人得骨“均以售范,范亦仅售与王文敏公,他人无人知者”。次年,即1900 年春,范维卿带来100多片甲骨;是年秋,范又带了甲骨 800多片,售于王氏,约得200金,其中有一枚全甲,刻字52个。

    王懿荣高价购甲骨的消息还是传开了。不久,山东潍县另一古董商赵执斋也携甲骨数百片,来京售于王懿荣,得百余金;潍县古董商王缉,也将甲骨100余片卖给王懿荣。不到一年时间,王懿荣共购得甲骨约1500片。

    庚子国难  从容玉碎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约半年后,京城外传来了八国联军的炮声。

    1900年6月10日,八国侵略军在天津塘沽登陆,向北京进发。6月21日,清朝下诏与八国宣战。慈禧太后在宣战前,下旨:著派兵部侍郎李端遇、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办理京师团练事宜,督率兵勇,以保京城安定。

    清朝,团练是指征集壮丁编制成团,施以军事训练,用以捍御盗匪的武装,类似民兵组织。而王懿荣是国子监祭酒,是清朝最高学府的行政长官,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类似今天的教育部长。

    吕伟达认为,王懿荣由“教育部长”转任“民兵司令”,与他同慈禧关系的恶化不无关系。王懿荣是清末书法四家之一,本深得慈禧赏识。慈禧作画后,常让王懿荣在画上题诗,遗迹至今犹存。但王生性耿直,号称“东怪”。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线战事吃紧,而慈禧仍忙于筹备60大寿庆典,仅点景工程就需银240万两。王懿荣对此极为不满。9月29日,他连上三折,请求“暂停点景但行朝贺”,认为皇太后庆典可等打完仗以后“随时补行”。此疏递上,朝野震惊。慈禧虽未惩办王懿荣,但对其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同时,王懿荣与光绪帝关系密切,这也引起了慈禧的猜忌,并最终决定了王懿荣命运的悲剧走向——1900年6月17日,当接到自己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的上谕时,王懿荣喟然长叹:“此天与我以死所也。”

    当时,京师团练只有 1500人,半是老弱残兵,且兵器不足。而与王懿荣一起奉命的另一团练大臣李端遇,却因病休假在家。王懿荣在给妹夫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的信中提到:自己受命以来,“朝廷亦未尝以兵事责之,实作看街老兵”。为搞到武器,王懿荣四处奔走,却“即有钱也无处购买”,只能向张之洞“暂乞军械”。为团练之事,王懿荣昼夜擘画,往往夜漏三下,未即就眠。

    7月,天津已岌岌可危,京城“亦必不能久”。王懿荣居住在离皇宫不远的锡拉胡同11号,寓所庭院里有一口井,该井宽且深,井口放了一横石,并有石井栏。王懿荣令人启开横石,加大井口,将井挖深掏净,暗暗作了以身殉国的准备。

    8月14日早晨,日、俄侵略军进抵北京城下,向内城的东直门、朝阳门发动猛攻。王懿荣率清军和义和团共同奋勇抵抗,打死打伤300 余人。中午,英、美侵略军抵达外城的广渠门、东便门。此处守军大多前往内城助战,英、美军乘虚攻入。当日晚,日、俄军也攻入北京。王懿荣率兵厮杀,直至深夜,后被部下强行架回家中。

    到家后,王懿荣对家人表示:“吾身渥受国恩,又膺备卫之责,今城破,义不可苟生。”次日早晨,慈禧太后率光绪及王公亲贵向西逃跑。10时,王懿荣对谢夫人讲:“吾可以死矣!”遂写下了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之其所止,此为近之。”随后,王懿荣投身清水井,壮烈殉国,时年56岁。其夫人率寡居的长媳张氏相从入井而死。“忠贞孝义,萃于一门”。

    三个月后,光绪赠其“文敏”谥号,是为王文敏公。

    甲骨流散  新学兴起

    王懿荣殉国后,其收藏的 1500 余片甲骨随之流散。

    王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1902年,为还债,其子王翰甫把1085片甲骨卖给了《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鄂。刘鹗据此印成甲骨文的首部著录《铁云藏龟》,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

    另有500余片归于天津市文化局。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俞祖华教授介绍,据王福重(王懿荣三孙女)1987年为《福山区志》所撰《王崇焕传》手稿中写道:“1942年在先母弥留之际叮嘱,生活再苦,也不能将此售出糊口,必须留给二胞兄(王福埏),以继承先人遗志。后来,二胞兄在抗日胜利后,直接由成都去美国纽约工作,因此500余片甲骨一直保存在我手中。60年代初,我反复考虑先祖遗志与先母遗命,以将甲骨上缴给国家为最佳方案。于是将剩下的500余块甲骨上缴到天津市文化局。”

    此外,归于美国传教士福开森者31片,后著录于《福氏所藏甲骨文字》;王家赠送天津新学书院25片,大多数是带骨臼的牛胛骨,只有一片甲的上端;另王氏三孙女王福重以两片甲骨赠与他人。

    伴随甲骨的流散,兴起的是甲骨新学。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9年,学者罗振玉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他先后共搜集到近两万片甲骨,并编写《殷墟书契》,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28年,前“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组织了15次殷墟发掘。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出土甲骨近 2.5万片。科学考古发掘,极大促进了甲骨学、殷商史学科的初步形成。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安阳殷墟科学发掘,出土大量甲骨,将甲骨文研究再推进一步。截至目前,全球已发现甲骨约15万片,含5000多种不同的文字图形,现已识别1000多字……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引起了以搜寻甲骨文为目标的殷墟考古发掘,从而拉开近代考古学发生和发展、近代考古大发现的序幕。那片片甲骨,犹如在文化学术界的湖水上投下的巨石,激荡出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学等众领域的新浪花,至今延绵不绝。

    在俯身投入那口清井时,王懿荣是否料到,他身后那一片片甲骨,将把华夏文明的历史更新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