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县域 A11

采用环保科技为作物秸秆找出路

肥城30万亩麦秸变成“煤”

  • 日期:20090625
  • 作者:记 者 侯彦谦 报道 通讯员 赵柏 徐复忠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通讯员 赵柏  徐复忠 记  者 侯彦谦 报道

    本报肥城讯 6月 18 日,麦收将尽,记者随同肥城市环保局检查麦秸“禁烧”,驱车 260 多公里,没有发现一块地头有焚烧麦秸的“狼烟”。

    30 万亩麦秸哪里去了?“如今秸秆都是钱,一斤六分呢!”在孙伯镇北峦村地头,农民张老汉正忙着打好麦秸捆装上拖拉机。“拉哪儿去?”“镇上有收购点。”

    记者尾随拉麦秸的拖拉机来到宏源环保机械公司,满载麦秸的农用车已排了一大溜。走进院里,4台大机器正大口“吃”着成捆的麦秸。麦秸从进料口填进去,“吐”出来的则是一根根坚硬的圆棒。公司总经理马振洪说:这是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秸秆煤”加工机,一小时能加工秸秆十余吨。 1.2吨秸秆煤能顶1吨煤用,但成本只有煤炭的七分之一,物美价廉很畅销。

    这个公司在7个产粮乡镇建起了7个加工基地,一年能“吃”掉30 万亩麦秸。眼下他们又在筹划着建设生物质燃料电厂,夏秋集中加工、冬季烧“秸秆煤”供热。

    肥城市环保局局长胡阔泉说:“ 采用环保科技为作物秸秆找出路,是我们‘ 禁烧’的主要手段。”据介绍,这个市每年拿出3000 万元用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除“ 秸秆煤” 之外,还推广了小麦秸秆切抛技术和打捆技术,组织农民和企业利用秸秆制作还田有机肥,生产食用菌和生物质饲料,目前全市已有秸秆煤企业7家,生物质饲料加工企业1家,建设沼气池 1.8 万个,全市 59万亩夏秋作物秸秆都找到了“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