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社报系报刊 >>    
■ 齐鲁人文
稷下学宫:最早的官办大学
日期:20090408   作者:   来源:本报讯
 
    □本报记者 戴玉亮 贠瑞虎 本报通讯员 姜健

    古代齐国在齐都临淄设立的“稷下学宫”,在当时具有多重功能,在历史上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同时还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堪称战国时期的社会科学院。

    田齐桓公设立学宫

    “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的名字,“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历史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150年左右。

    稷下学宫遗址的位置在齐故城小城西和西南,北起现在的长胡同村南,南至西关西、刘家庄南,西至遄台左右,东至齐故城小城西门和南西门。2003 年,临淄区人民政府在此区域内竖遗址标志碑一座。

    阳春三月,记者从临淄城区出发,驱车20分钟左右,在一条乡间公路的一侧,看到了这块不太显眼的标志碑,它的周围是一大片正在返青的麦田。

    齐本是大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尚功的国策,很快成为一代强国。春秋时期,齐国一度称霸。公元前386年,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对此,日渐衰微的周王朝也代表周朝各国表示承认。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 田氏代齐”。国君换了,国家依然兴盛,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和平、也是最成功的一次“篡位”,或者说政变。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当时面临着新生政权有待巩固、人才匮乏的现实。于是,他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座巍峨的学宫,广泛招揽天下有志之士。

    盛于宣王衰于闵王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大办稷下学宫。首先,他给稷下先生们极高的政治地位和礼遇。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环渊等76人,皆为上大夫。这些人参与国事,可以用任何形式匡正国君及官吏的过失。其次是为他们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予很高的俸禄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贵列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孟子被列为客卿,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田骈“訾养千钟,徒百人”。再次是勉励他们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

    史料记载,齐宣王经常向稷下先生们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并让他们参与外交活动,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据考证,《王度记》就是淳于髡等人为齐宣王所拟定的齐国统一天下后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出现了“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的盛况。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巅峰。

    齐闵王前期,稷下学士一度达数万人。但到了齐闵王后期,由于其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诸多稷下先生极力劝谏,均遭拒绝,因而纷纷离齐而去,稷下学宫出现了自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萧条。后来,燕国将领乐毅攻入临淄,齐闵王逃至莒地(今山东莒县),后被杀身亡。稷下学宫也惨遭浩劫,被迫停办。齐襄王复国后,采取措施恢复稷下学宫,但由于当时齐国已元气大伤,即使荀子复归稷下学宫,并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会首领),稷下学宫再不复当年盛况。襄王死后,齐王建继位,但权力由其母执掌。由于当时齐国国势渐衰,政局混乱,虽然稷下学宫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已毫无生气。公元前221年,齐国为秦所灭,稷下学宫随之消亡。

    天下贤士有一说一

    稷下学宫,首先是政府的咨询机构和智囊团。齐国君主创办稷下学宫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帮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而被稷下学宫吸引来的稷下先生,也大都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功业思想。他们高议阔论、竞相献策,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被齐国执政者所接受和采纳。《新序·杂事》说:“稷下先生喜议政事。”《史记·孟荀列传》说:“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齐王向稷下先生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先生们充分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例如,淳于髡曾用隐语谏威王,使之戒“长夜之饮”,从消极悲观中振作起来,亲理国政,奋发图强。他还以“微言”说齐相邹忌,敦促其变法革新。齐宣王与孟子曾多次讨论政事,探求统一天下的途径。王斗曾直面批评宣王“好马”、“好狗”、“好酒”,独不“好士”,直到宣王认错,改错为止。“寡人有罪国家”,“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四》)。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政治功能。稷下先生进言,齐王纳言,是稷下学宫作为政治咨询中心的一大特色。

    官办大学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有规模宏大的校舍,“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 (《史记·孟荀列传》),说明校舍建在交通要道,并且相当宏伟壮观。

    稷下学宫有众多师生开展较正规的教学活动。《战国策》记载田骈有“徒百人”。稷下学宫的前辈学者淳于髡也有“诸弟子三千人”之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师生济济一堂,定期举行教学活动。

    稷下学宫有较严密的规章制度。据郭沫若先生考证:《管子·弟子职》 篇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服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老师到品德修养,里面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由此可见,当年稷下学宫的规章制度是健全、严格的。

    稷下学宫还具有独特的教育方式:游学。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老师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即容许有学与教两个方面的充分自由。这些游学方式的施行,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另外,稷下学宫还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具有各派并立、平等共存,百家争鸣、学术自由,求实务治、经世致用等多方面的特点。

    总之,稷下学宫不仅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进入全盛时期,使齐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带动战国文化进入黄金时代,而且在学术争鸣中,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战国以后的许多学派,是各种思想发展的核心。秦以后的思想、学术、文化,几乎都可以在稷下学宫找到源头。可以说,稷下学宫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

  ·相关链接·

  稷下学宫主要流派

    1.法家学派 稷下法家学派把管仲的礼法并举的法治思想加以继承、阐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治思想。稷下法家重视刑罚的作用,但并不把刑罚作为目的,而是作为达到“以有刑至无刑”的一种手段。稷下法家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公正,主张德刑相辅,法教统一,反对严刑峻法。

    2.黄老学派 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稷下黄老学派的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先生慎到、田骈、环渊等创造的,主要著作是《黄老帛书》和《管子》一书中的《白心》、《内业》、《心术》上下四篇以及《慎子》、《田子》、《蜎子》等。学术特征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

    3.阴阳五行学派 又称阴阳学派或阴阳家。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战国时期,齐人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谓之阴阳五行学说,并在稷下学宫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即稷下阴阳五行学派。

    4.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鲁国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孟子曾两度游齐,一次在威王时,留齐至少3年之久;齐宣王时再度游齐,为客卿,受上大夫之禄,留齐约十余年。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政”。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荀子到齐游学,长期在齐国居住,至齐襄王时三为祭酒,一直是学界领袖。荀子吸收了孔子、晏婴的礼治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突出地发展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完成了齐文化对儒学的融合,成为先秦文化集大成者和百家争鸣的总结性人物。

    5.墨家学派 代表人物宋鈃,战国宋人,齐宣王时的著名稷下先生。宋鈃以救世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治理社会主张,“情欲固寡”说,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根据。所谓“情欲固寡”,是认为人生而少欲,是一种本性,而贪欲、多欲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

    6.纵横家学派 产生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淳于髡。淳于髡,复姓淳于,单名髡,齐人,以博学善辩著称,被齐威王立为“上卿”,赐“上大夫”之职,为齐国振兴和稷下学宫兴盛,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主张礼、法兼用而倾向法治。

    7.名家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尹文、儿说等。尹文,齐人,主张“以实务名”说:他要求人们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名”一定要符“实”,反对名实不符。儿说,善于辩说,以“ 白马非马”之论折服稷下学宫中众多的著名辩士。

    8.管仲学派 管仲学派在稷下学宫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子》一书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论理、哲学、自然科学诸多方面。

    9.兵家学派 稷下学宫有的学者,对军事理论有深刻的研究,于是产生了稷下兵家学派。《司马法》、《子晚子》就是在齐威王的组织领导下,由稷下兵家学派的学者编著而成的。

    此外,稷下学宫还有道家、农家、小说家等。
 
 
 >>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
 
     
 
 本版主要新闻  
     
 
  稷下学宫:最早的官办大学 
  汉字,方正流长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