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如何点“链”成金

2023-04-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谭 璐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数实融合”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在过去三十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大幅推动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数字化对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数字化创造新要素、优化旧要素,促进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数字技术依托于数据要素,能够推动强链补链;同时也能释放传统要素生产力,提高传统产业生产率。例如,数字经济平台改变了劳动力就业模式,优化了劳动力就业结构,有效扩容了劳动力市场。同时,数字创新推动着新的产品服务不断涌现。比如,数字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众多以收集并通过互联网传输信息为主要特征的“智能产品”。数字技术应用还加快了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支付等服务由线下向线上迁移,在线音乐服务、数字化电商平台等业态也快速发展。
  二是数字化促进产业链重组、提高配置和组织效率。数字科技引领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贸易组织形式的变化,数字技术在产业链分工和重构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一方面,数字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市场合同的回报率。数字经济降低贸易成本、管理成本,增强企业对分散在各地、各个环节的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进一步促进国际分工和产业链延长。另一方面,数字化也有利于产业垂直一体化,促使企业专注自主研发,打造核心竞争力。以智能汽车生产为例,和传统汽车行业以发动机等为核心部件不同,智能汽车行业以操作系统等软件为核心;数字化降低了企业间的沟通成本,使得垂直一体化在管理层面更加可行,研发企业能够更加聚焦芯片、传感器和控制器等新型部件的开发,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平台组织模式引导产业分工深化,也使得大范围跨地域工作分配成为可能。同时,平台和大数据分析能够优化全球生产和分销,有利于不同地域的小微企业联系客户、融入大市场。
  三是数字化有利于发挥大国资源和基建规模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应是数字化条件下产业降本提效的核心逻辑。发挥中国的大国规模效应,对发展数字平台和数字产业至关重要。我国数字产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得益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学习和渐进式创新能力、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于2022年突破12亿大关,约占总人口的85%,手机、计算机、物联网等终端设施覆盖率不断提升。中国人口和互联网平台用户规模巨大,使底层数据资源具有一定优势。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测算,预计到2025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48.6ZB(泽字节,1泽字节约等于10万亿亿字节),占全球的27.8%。同时,我国数字基建也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且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丰富,有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比较优势。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算力网络体系,“东数西算”可充分利用西部算力资源满足东部数据运算需求。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截至2022年底,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约50万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亿元,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31万个,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中国已成为数字技术投资大国,数字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位居世界前列,孕育全球三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面临极大挑战:一是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在基础软硬件与核心技术方面,我国数字产业受到外部“卡脖子”与内部发展瓶颈带来的双重制约。二是数字产业面临贸易壁垒和外部打压。地缘政治冲击全球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使各国数字贸易与投资壁垒限制显著提高,对中国数字产业健康发展造成极大阻碍;一些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以各种方式限制中国高科技数字企业在当地的经营。三是国际数字竞争日趋激烈。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速布局数字经济与数字产业战略。截至2022年底,全球主要国家前沿数字产业战略文件数量是2017年战略文件数量的近2倍。数字竞争还包含技术标准及国际规则制定权的竞争。美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平台,加紧输出本国数字治理模式,延伸数字管辖权;欧盟也推出《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强化其在全球数字经济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可以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新基建”,建设物流网络。产业链供应链的“新基建”不仅能够提高产业投入的投资效率,还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效率,推动产业的高效有序整合。要大力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融合型基础设施和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的沟通、整合和协调功能,推动跨产业、跨地域、跨门类企业协同创新和运营。重点关注整合性、数字化的物流网络建设,建构一体化、数字化的大物流体系和多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多类信息联通的智慧物流网络。
  充分发挥大国领导市场、基建和资源规模优势。一方面,继续深挖国内市场,提升规模效应,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拓下沉市场。另一方面,在保证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和壮大的同时,支持中国数字平台和产业拓展海外市场、逐步形成全球规模,重视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数字合作,打造兼容并包的区域数字经济生态圈,立足本国市场,拓展海外市场规模,提升生产效率。
  加强数字平台企业治理,完善监管框架,聚焦数字安全与治理问题。从组织方式、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和工具等方面对数据获取、架构、运用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维度进行全面梳理、建设、管理和改进。建立数字治理中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数据流通和交换,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形成网络、系统、平台等体系管理的系统设计和规划。着重加强对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平台企业依仗消费者数据进行差别定价等行为。同时,建立完善常态化的监管机制,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推进核心科技创新,强化各类新兴技术和工具的创新应用。要发展融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多种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各节点、各流程的数字化。增强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数字经济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各类产业搭建数字化平台体系,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集成、算法支持决策,优化中小企业的接单交易、仓储履约、国际干线物流运输、支付结算和融资等活动。针对当前科技短板,充分发挥需求端大国规模优势,加深国内国际研发合作,加快实现技术突破。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
  □ 谭 璐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数实融合”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在过去三十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大幅推动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数字化对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数字化创造新要素、优化旧要素,促进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数字技术依托于数据要素,能够推动强链补链;同时也能释放传统要素生产力,提高传统产业生产率。例如,数字经济平台改变了劳动力就业模式,优化了劳动力就业结构,有效扩容了劳动力市场。同时,数字创新推动着新的产品服务不断涌现。比如,数字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众多以收集并通过互联网传输信息为主要特征的“智能产品”。数字技术应用还加快了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支付等服务由线下向线上迁移,在线音乐服务、数字化电商平台等业态也快速发展。
  二是数字化促进产业链重组、提高配置和组织效率。数字科技引领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贸易组织形式的变化,数字技术在产业链分工和重构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一方面,数字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市场合同的回报率。数字经济降低贸易成本、管理成本,增强企业对分散在各地、各个环节的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进一步促进国际分工和产业链延长。另一方面,数字化也有利于产业垂直一体化,促使企业专注自主研发,打造核心竞争力。以智能汽车生产为例,和传统汽车行业以发动机等为核心部件不同,智能汽车行业以操作系统等软件为核心;数字化降低了企业间的沟通成本,使得垂直一体化在管理层面更加可行,研发企业能够更加聚焦芯片、传感器和控制器等新型部件的开发,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平台组织模式引导产业分工深化,也使得大范围跨地域工作分配成为可能。同时,平台和大数据分析能够优化全球生产和分销,有利于不同地域的小微企业联系客户、融入大市场。
  三是数字化有利于发挥大国资源和基建规模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应是数字化条件下产业降本提效的核心逻辑。发挥中国的大国规模效应,对发展数字平台和数字产业至关重要。我国数字产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得益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学习和渐进式创新能力、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于2022年突破12亿大关,约占总人口的85%,手机、计算机、物联网等终端设施覆盖率不断提升。中国人口和互联网平台用户规模巨大,使底层数据资源具有一定优势。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测算,预计到2025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48.6ZB(泽字节,1泽字节约等于10万亿亿字节),占全球的27.8%。同时,我国数字基建也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且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丰富,有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比较优势。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算力网络体系,“东数西算”可充分利用西部算力资源满足东部数据运算需求。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截至2022年底,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约50万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亿元,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31万个,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中国已成为数字技术投资大国,数字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位居世界前列,孕育全球三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面临极大挑战:一是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在基础软硬件与核心技术方面,我国数字产业受到外部“卡脖子”与内部发展瓶颈带来的双重制约。二是数字产业面临贸易壁垒和外部打压。地缘政治冲击全球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使各国数字贸易与投资壁垒限制显著提高,对中国数字产业健康发展造成极大阻碍;一些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以各种方式限制中国高科技数字企业在当地的经营。三是国际数字竞争日趋激烈。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速布局数字经济与数字产业战略。截至2022年底,全球主要国家前沿数字产业战略文件数量是2017年战略文件数量的近2倍。数字竞争还包含技术标准及国际规则制定权的竞争。美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平台,加紧输出本国数字治理模式,延伸数字管辖权;欧盟也推出《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强化其在全球数字经济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可以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新基建”,建设物流网络。产业链供应链的“新基建”不仅能够提高产业投入的投资效率,还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效率,推动产业的高效有序整合。要大力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融合型基础设施和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的沟通、整合和协调功能,推动跨产业、跨地域、跨门类企业协同创新和运营。重点关注整合性、数字化的物流网络建设,建构一体化、数字化的大物流体系和多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多类信息联通的智慧物流网络。
  充分发挥大国领导市场、基建和资源规模优势。一方面,继续深挖国内市场,提升规模效应,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拓下沉市场。另一方面,在保证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和壮大的同时,支持中国数字平台和产业拓展海外市场、逐步形成全球规模,重视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数字合作,打造兼容并包的区域数字经济生态圈,立足本国市场,拓展海外市场规模,提升生产效率。
  加强数字平台企业治理,完善监管框架,聚焦数字安全与治理问题。从组织方式、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和工具等方面对数据获取、架构、运用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维度进行全面梳理、建设、管理和改进。建立数字治理中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数据流通和交换,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形成网络、系统、平台等体系管理的系统设计和规划。着重加强对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平台企业依仗消费者数据进行差别定价等行为。同时,建立完善常态化的监管机制,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推进核心科技创新,强化各类新兴技术和工具的创新应用。要发展融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多种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各节点、各流程的数字化。增强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数字经济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各类产业搭建数字化平台体系,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集成、算法支持决策,优化中小企业的接单交易、仓储履约、国际干线物流运输、支付结算和融资等活动。针对当前科技短板,充分发挥需求端大国规模优势,加深国内国际研发合作,加快实现技术突破。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