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举国体制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2023-04-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扫码看理论周刊专题
  □ 李晔 王金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任务。这是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及新型举国体制概念,彰显出新型举国体制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新型举国体制“新”在哪里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从重大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概念,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充分体现,其本质是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传统举国体制最大限度地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凝聚为强大合力,形成重点攻关的相对优势,取得了“两弹一星”、核潜艇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工程的成功,使中国的科技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当前,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协作实现技术突破。
  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之一是有为政府。“新型举国体制”是由国家牵头采取某种合作行动的“体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科技创新全过程。在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中,要依靠有为政府的定力,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领域创新和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方面的作用,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引导创新资源向关键技术领域汇聚,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承担市场不愿承担的风险、啃市场不愿意啃的硬骨头。在科技创新组织方式方面,不断推进政府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协商和执行沟通,指导各部门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
  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之二是有效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明确指出了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发生了重要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产业组织在创新体系中作用不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成熟完善,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市场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显现,新型举国体制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战略性地集中优势力量,以攻克重大项目或完成重要任务为主要目标,在国民经济不同领域取得重点突破。
为何强调新型举国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明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新型举国体制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取得了行星探测任务、探月工程以及“海斗一号”“奋斗者号”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随着美国不断扩大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封锁,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将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是我国加快突破技术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
  新型举国体制为筑牢基础研究之基提供保障。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基础研究是我国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持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要摆脱我国在科技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建设新型举国体制,如何发力
  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作用。有组织的科研,是能够体现政府战略意图并进行顶层设计的重要科技力量,是新形势下建设战略科技力量的可靠基础。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具有各自的使命担当。国家实验室在重大科技攻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应健全实验室体系,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科技攻坚力量联动协作。国家科研机构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具备科学研究建制化优势,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前沿科学问题和应用基础研究上深耕细作。高等院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具备学科门类多且易于交叉的优势,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科集群”,应鼓励高校打破院系之间的机构壁垒和学科界限,充分发挥好自由探索基础研究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科技型企业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领军企业应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牵头建设产业及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在各方协同合作的新型举国体制中,探索出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端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夯实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实基础。
  建立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评价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以西方国家主导制定的评判标准作为指挥棒,在一定时期发挥了作用,各项指标均有了较大提高,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掌握的科技创新评价话语权可以左右我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会严重危害我国的科技创新,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持续优化调整科技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分类评价难落实、结果功利化等问题仍然存在。新型举国体制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应以科技发展“四个面向”为引领,建立尊重科技创新自身规律,重视集体创新成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性氛围,尤其是对基础研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的失败给予更大的包容;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机制。
  探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各地方要在新型举国体制下结合本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十大创新”行动计划之首,将“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明确目标和使命担当,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电创新中心落户,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山东应发挥大省担当,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
  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建立完善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机制,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和人才分类评价三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为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提供山东样板。
  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对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打造省会、胶东和鲁南三圈协同创新联合体,发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青岛崂山-蓝谷科创走廊、西海岸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引领作用,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全球海洋创新中心。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协同的创新模式,在人工智能、海洋装备、智能制造、激光传感、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建成覆盖全省的多层次网络化创新体系,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壮大产业创新体系规模,推进技术育成孵化体系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开展深层次“校地”“院地”合作,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有效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有效协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 李晔 王金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任务。这是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及新型举国体制概念,彰显出新型举国体制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新型举国体制“新”在哪里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从重大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概念,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充分体现,其本质是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传统举国体制最大限度地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凝聚为强大合力,形成重点攻关的相对优势,取得了“两弹一星”、核潜艇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工程的成功,使中国的科技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当前,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协作实现技术突破。
  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之一是有为政府。“新型举国体制”是由国家牵头采取某种合作行动的“体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科技创新全过程。在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中,要依靠有为政府的定力,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领域创新和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方面的作用,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引导创新资源向关键技术领域汇聚,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承担市场不愿承担的风险、啃市场不愿意啃的硬骨头。在科技创新组织方式方面,不断推进政府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协商和执行沟通,指导各部门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
  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之二是有效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明确指出了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发生了重要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产业组织在创新体系中作用不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成熟完善,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市场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显现,新型举国体制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战略性地集中优势力量,以攻克重大项目或完成重要任务为主要目标,在国民经济不同领域取得重点突破。
为何强调新型举国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明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新型举国体制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取得了行星探测任务、探月工程以及“海斗一号”“奋斗者号”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随着美国不断扩大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封锁,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将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是我国加快突破技术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
  新型举国体制为筑牢基础研究之基提供保障。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基础研究是我国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持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要摆脱我国在科技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建设新型举国体制,如何发力
  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作用。有组织的科研,是能够体现政府战略意图并进行顶层设计的重要科技力量,是新形势下建设战略科技力量的可靠基础。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具有各自的使命担当。国家实验室在重大科技攻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应健全实验室体系,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科技攻坚力量联动协作。国家科研机构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具备科学研究建制化优势,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前沿科学问题和应用基础研究上深耕细作。高等院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具备学科门类多且易于交叉的优势,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科集群”,应鼓励高校打破院系之间的机构壁垒和学科界限,充分发挥好自由探索基础研究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科技型企业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领军企业应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牵头建设产业及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在各方协同合作的新型举国体制中,探索出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端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夯实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实基础。
  建立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评价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以西方国家主导制定的评判标准作为指挥棒,在一定时期发挥了作用,各项指标均有了较大提高,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掌握的科技创新评价话语权可以左右我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会严重危害我国的科技创新,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持续优化调整科技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分类评价难落实、结果功利化等问题仍然存在。新型举国体制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应以科技发展“四个面向”为引领,建立尊重科技创新自身规律,重视集体创新成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性氛围,尤其是对基础研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的失败给予更大的包容;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机制。
  探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各地方要在新型举国体制下结合本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十大创新”行动计划之首,将“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明确目标和使命担当,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电创新中心落户,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山东应发挥大省担当,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
  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建立完善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机制,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和人才分类评价三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为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提供山东样板。
  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对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打造省会、胶东和鲁南三圈协同创新联合体,发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青岛崂山-蓝谷科创走廊、西海岸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引领作用,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全球海洋创新中心。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协同的创新模式,在人工智能、海洋装备、智能制造、激光传感、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建成覆盖全省的多层次网络化创新体系,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壮大产业创新体系规模,推进技术育成孵化体系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开展深层次“校地”“院地”合作,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有效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有效协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