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事

自然资源部优化要素保障政策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回升

激发资源要素活力 释放绿色发展潜力

2023-01-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就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激发资源要素活力、释放绿色发展潜力,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接受了记者采访。
守牢耕地红线
夯实发展根基

  问:在经济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答: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全国耕地保护任务目标为18.65亿亩,保持到2035年不变。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行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稳定耕地总量。全面实施“两平衡一冻结”: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占补平衡,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要进出平衡,对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冻结同等数量补充耕地指标。
  优化耕地布局。以乡镇为单元试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破解耕地和建设用地碎片化问题,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各类农业生产各得其所。
  加快耕地保护立法。2022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启动了耕地保护立法,2023年将加快立法进程并推动尽快出台。
  每年开展一次耕地保护督察。以党中央关于耕地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为监督重点,组织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开展督察,督促地方履责整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优化要素保障政策
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回升

  问:资源要素如何稳经济、促发展?
  答: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纳入重点项目用地,直接配置计划指标;对其他项目用地,挂钩地方消化存量建设用地情况,倒逼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两次采取超常规举措,组合使用先行用地、承诺制、容缺受理等保障政策。在守住耕地和生态红线前提下,多途径保障用地需求,配合财政金融调控政策,促进重要项目落地。
  采取用地用海审批清零月行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用地用海随到随审。支持实体经济及有关工业产业降成本,将出让为主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调整为租赁、出让并重,推进国有企业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据我们掌握的情况,2022年没有一个合法立项后的调控项目因用地用海影响落地开工。今年我们将不断优化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力,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回升。
能源资源增储上产
提升战略储备保障能力

  问: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如何增储上产?
  答:我国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形势一旦出现变化,必然影响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对此,一方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国内资源安全保障。
  我们将突出紧缺和大宗战略性矿产,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组织实施矿产地战略储备工程,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长远保障能力。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矿产资源潜力区,国家投资进行重点勘探,用于战略储备。
  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勘查找矿的激励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优先保障战略性矿产探矿权转采矿权用地需求。
  发展新型能源体系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选择。我们将研究出台政策,引导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滩等未利用地建设,推动海上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建设美丽中国

  问:作为生态保护修复主责部门,如何推动绿色发展?
  答: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布局。依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加快推动地方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实施,使三条控制线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市场配置机制。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用好村庄范围内各类非建设用地。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落实国家公园布局方案,逐步新建一批国家公园。
  降碳增汇并举。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产业结构调整等的指导约束作用。强化用途管制,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健全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推进碳汇交易。
激活地理信息数据
服务数字经济

  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地理信息数据如何服务创新发展?
  答:丰富数据供给。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景三维中国、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提供统一的时空数据基础底板,更好助跑现代物流、共享经济、智慧出行等新业态。
  加强数据产权保护。稳妥推进测绘数据产权制度及分级分类确权授权、众源数据利用管理等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测绘数据流通准入规则和质量标准化体系。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促进地理信息数据依法有序流通。
  促进数据安全应用。加快实现涉密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数据保管、提供、使用环节的可信分发、可控使用和过程溯源。建立以“清单”和“信用”为中心的安全监管体系。
  (据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王立彬)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就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激发资源要素活力、释放绿色发展潜力,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接受了记者采访。
守牢耕地红线
夯实发展根基

  问:在经济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答: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全国耕地保护任务目标为18.65亿亩,保持到2035年不变。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行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稳定耕地总量。全面实施“两平衡一冻结”: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占补平衡,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要进出平衡,对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冻结同等数量补充耕地指标。
  优化耕地布局。以乡镇为单元试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破解耕地和建设用地碎片化问题,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各类农业生产各得其所。
  加快耕地保护立法。2022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启动了耕地保护立法,2023年将加快立法进程并推动尽快出台。
  每年开展一次耕地保护督察。以党中央关于耕地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为监督重点,组织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开展督察,督促地方履责整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优化要素保障政策
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回升

  问:资源要素如何稳经济、促发展?
  答: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纳入重点项目用地,直接配置计划指标;对其他项目用地,挂钩地方消化存量建设用地情况,倒逼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两次采取超常规举措,组合使用先行用地、承诺制、容缺受理等保障政策。在守住耕地和生态红线前提下,多途径保障用地需求,配合财政金融调控政策,促进重要项目落地。
  采取用地用海审批清零月行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用地用海随到随审。支持实体经济及有关工业产业降成本,将出让为主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调整为租赁、出让并重,推进国有企业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据我们掌握的情况,2022年没有一个合法立项后的调控项目因用地用海影响落地开工。今年我们将不断优化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力,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回升。
能源资源增储上产
提升战略储备保障能力

  问: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如何增储上产?
  答:我国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形势一旦出现变化,必然影响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对此,一方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国内资源安全保障。
  我们将突出紧缺和大宗战略性矿产,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组织实施矿产地战略储备工程,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长远保障能力。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矿产资源潜力区,国家投资进行重点勘探,用于战略储备。
  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勘查找矿的激励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优先保障战略性矿产探矿权转采矿权用地需求。
  发展新型能源体系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选择。我们将研究出台政策,引导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滩等未利用地建设,推动海上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建设美丽中国

  问:作为生态保护修复主责部门,如何推动绿色发展?
  答: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布局。依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加快推动地方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实施,使三条控制线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市场配置机制。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用好村庄范围内各类非建设用地。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落实国家公园布局方案,逐步新建一批国家公园。
  降碳增汇并举。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产业结构调整等的指导约束作用。强化用途管制,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健全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推进碳汇交易。
激活地理信息数据
服务数字经济

  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地理信息数据如何服务创新发展?
  答:丰富数据供给。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景三维中国、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提供统一的时空数据基础底板,更好助跑现代物流、共享经济、智慧出行等新业态。
  加强数据产权保护。稳妥推进测绘数据产权制度及分级分类确权授权、众源数据利用管理等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测绘数据流通准入规则和质量标准化体系。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促进地理信息数据依法有序流通。
  促进数据安全应用。加快实现涉密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数据保管、提供、使用环节的可信分发、可控使用和过程溯源。建立以“清单”和“信用”为中心的安全监管体系。
  (据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王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