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创新运用史志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2022-11-28 作者: 张海峰 来源: 大众日报
  □通讯员 崔奎英 记者 张海峰 报道
  本报庆云讯 庆云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创新打造“修史辑志·镜鉴未来”党建品牌,积极形成、转化、运用史志成果,充分展示历史魅力,为庆云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合力。
  庆云县加强镇志村志编纂,赓续乡土文脉,印发了《庆云县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分组划片指导帮助各乡镇迅速启动镇志村志编纂工作,每个乡镇选定村志编纂试点村,组织有文化、了解村史、有威望的村民,成立村志编纂委员会。《南赵村志》《小王村志》《姚千村志》等一批优秀村史文献相继出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地情文化支撑。他们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空置房舍或潜在空间建设历史展馆。深度挖掘了以李之仪、王佐、刘格平和武大风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烈文化,以庆云县第一个党支部、马颊河暴动、渤海军区教导旅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八极拳文化、唐枣文化、货郎文化等,建设完善了庆云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常家红色教堂历史展馆、严务红色记忆馆和八极拳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展馆,中丁、崔口、东辛店等乡镇及部分村庄也建起了各具特色的乡村记忆史馆。
  庆云县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方志书屋,积极协调民间组织及个人参与,让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进入方志书屋,打造“史敢当”宣讲团,为群众开展历史文化、家训家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公益授课。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宣传部和妇联等部门联合打造了“三德学堂”,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在《智慧庆云》《庆云报》等媒体开设《庆云记忆》《庆云文韵》等专栏;建成省、市级党史教育基地5所,其中庆云县革命纪念馆获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马颊河大罢工遗址、常家红色教堂遗址、血战三汾水遗址、单屯惨案遗址和大宗家惨案遗址等一批红色革命遗址得到确址,陆续纳入立碑保护和有序开发;党史部门编纂出版了《中共庆云县地方史》第一卷、第二卷以及《星火庆云》《党史百年话庆云》《庆云红色文化读本》《渤海女兵西征记》等红色书籍,完成了自明万历以来《庆云县志》古籍的搜集整理工作;县委党史研究中心联合宣传、文旅等部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审批,其中省级非遗2项(吴钟八极拳、刘贵哈哈腔),市级非遗6项。“桃符雕刻”“西柳草编”等众多传统手艺由个体加工走向了产业化发展。张桃符村有制作桃符的手艺,2019年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办了桃符加工厂,可生产桃木剑、桃木梳和楹联等约50个系列数百种产品,迅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成为全县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
  □通讯员 崔奎英 记者 张海峰 报道
  本报庆云讯 庆云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创新打造“修史辑志·镜鉴未来”党建品牌,积极形成、转化、运用史志成果,充分展示历史魅力,为庆云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合力。
  庆云县加强镇志村志编纂,赓续乡土文脉,印发了《庆云县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分组划片指导帮助各乡镇迅速启动镇志村志编纂工作,每个乡镇选定村志编纂试点村,组织有文化、了解村史、有威望的村民,成立村志编纂委员会。《南赵村志》《小王村志》《姚千村志》等一批优秀村史文献相继出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地情文化支撑。他们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空置房舍或潜在空间建设历史展馆。深度挖掘了以李之仪、王佐、刘格平和武大风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烈文化,以庆云县第一个党支部、马颊河暴动、渤海军区教导旅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八极拳文化、唐枣文化、货郎文化等,建设完善了庆云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常家红色教堂历史展馆、严务红色记忆馆和八极拳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展馆,中丁、崔口、东辛店等乡镇及部分村庄也建起了各具特色的乡村记忆史馆。
  庆云县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方志书屋,积极协调民间组织及个人参与,让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进入方志书屋,打造“史敢当”宣讲团,为群众开展历史文化、家训家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公益授课。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宣传部和妇联等部门联合打造了“三德学堂”,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在《智慧庆云》《庆云报》等媒体开设《庆云记忆》《庆云文韵》等专栏;建成省、市级党史教育基地5所,其中庆云县革命纪念馆获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马颊河大罢工遗址、常家红色教堂遗址、血战三汾水遗址、单屯惨案遗址和大宗家惨案遗址等一批红色革命遗址得到确址,陆续纳入立碑保护和有序开发;党史部门编纂出版了《中共庆云县地方史》第一卷、第二卷以及《星火庆云》《党史百年话庆云》《庆云红色文化读本》《渤海女兵西征记》等红色书籍,完成了自明万历以来《庆云县志》古籍的搜集整理工作;县委党史研究中心联合宣传、文旅等部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审批,其中省级非遗2项(吴钟八极拳、刘贵哈哈腔),市级非遗6项。“桃符雕刻”“西柳草编”等众多传统手艺由个体加工走向了产业化发展。张桃符村有制作桃符的手艺,2019年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办了桃符加工厂,可生产桃木剑、桃木梳和楹联等约50个系列数百种产品,迅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成为全县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