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中国式脱口秀”缘何如此火爆

2022-10-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张倩

  脱口秀是“舶来品”,在传入中国之前就已拥有几百年的历史。脱口秀最早起源于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在集会上,人们可以讨论任何社会话题;20世纪60年代,脱口秀在美国又有了新的形态——单口喜剧,即一位喜剧演员站在麦克风前,直接面对观众讲述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梗或段子;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脱口秀又出现在了广播和电视上,从民间漫谈发展成广播、电视节目,走进了美国的千家万户。
形成与爆发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脱口秀开始传入中国。1990年,香港TVB喜剧演员黄子华首次表演脱口秀,因其“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的鲜明特点,受到了观众的热捧。随后,脱口秀开始在内地兴起,但当时的脱口秀因强烈的地域色彩而具有一定的文化隔阂,如上海喜剧演员周立波创立的“海派清口”。2012年,《今晚80后脱口秀》开播,脱口秀正式以综艺节目的形式登上了电视荧屏,使中国观众逐渐认识并接受了这一崭新的喜剧艺术形式。2017年,腾讯视频与笑果文化联合推出的《脱口秀大会》第1季开播,与《吐槽大会》等节目形成了脱口秀节目矩阵,释放出强大的头部效应。
  从一种脱胎于异质文化、具备高辨识度的新型喜剧形式,到高度综艺化、景观化的节目类型,经过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的脱口秀,越来越成熟,已经发展成一种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受到中国受众普遍喜爱的,在内容创作、演员构成和传播方式上都形成了自身独特属性的艺术范式——“中国式脱口秀”。
  《脱口秀大会》作为“中国式脱口秀”的代表,每当它开播之时,都会迎来“舆论炸裂”。当下,《脱口秀大会》第5季(简称“脱5”)正在热播,与其相关的话题已经几度冲上热搜,“house引发股市震荡”“黄大妈说脱口秀”等话题沸腾网络,使脱口秀一跃成为近期全民讨论的热点。在当下音乐、恋爱综艺扎堆,语言类综艺稀缺的背景下,《脱口秀大会》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代表了“中国式脱口秀”的最高水准,几乎没有竞品。《脱口秀大会》为什么历时5年仍然能够对受众产生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中国式脱口秀”火爆的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治愈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感官娱乐和感性释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反映在文化领域,就是对喜剧的热衷和追捧。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笑”来释放压力,治愈焦虑,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卷化”的社会对年轻群体的影响更大,而新媒体时代的年轻群体又是被网络媒介裹挟的一代,互联网“匿名、海量传播”的特性为他们创造了自由、无限的释放空间,使他们不再崇尚权威,而是乐于在“解构”中“吐糟”,在“玩梗”中“爆笑”,获取肆意的畅快和优越感。另一方面,他们希望用“笑”来与世界和解,并在和解中获得力量和勇气。喜剧精神和喜剧思维的实质,就是使人在狂欢化的笑声中,获得身心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回归到人自身,使世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其核心是积极的人文精神、理性达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脱口秀大会》为代表的“中国式脱口秀”本质上就是喜剧,其所彰显的精神内涵是与喜剧精神高度契合的。从李雪琴和鸟鸟的“丧”里,我们找到了人生的退路,从何广智、徐志胜的“自嘲”中,我们意识到自己正拥有别人所难以企及的幸福,从身患神经系统疾病、语言和肢体表达都不流畅的小佳和盲人脱口秀演员黑灯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面对自身缺陷的乐观和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可以说,“中国式脱口秀”是充满正能量的喜剧艺术,它既治愈,又激励。
大众化
  脱口秀在中国的发展不同于欧美脱口秀的由线下孵化线上的模式,而是借助综艺节目,由线上反哺线下。《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节目爆红后,原本只存在于少数一线城市的脱口秀俱乐部,在二线城市也发展起来,甚至在全国“遍地开花”。线上脱口秀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引流和促进作用,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形式短小、内容亲民,符合新媒体传播特性和规律,具有强大的传播力。科学研究表明,成人的注意力仅能高度集中20分钟左右,而脱口秀节目中每个段子的时长均在6分钟左右,正好是观众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并且,这种“短平快”的形式也更易于在短视频和网络平台上传播,最重要的是,与西方脱口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热衷于敏感话题不同,“中国式脱口秀”的话题都是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容易获得受众的广泛共鸣;二是门槛低,人人都可参与。笑果文化的创始人之一、脱口秀演员李诞就有这样一句名言:“每个人都可以当五分钟的脱口秀演员。”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式脱口秀”的“全民参与性”。当下中国,不仅公众人物可以说脱口秀,各个行业、各个群体的普通人也都可以成为脱口秀演员,今年“脱5”的新选手——退休的“黄大妈”就来自在中国占比越来越大的老年群体,B站UP主拉宏则代表了广大的网民群体,还有医生、警察、跑腿小哥、自来水厂工人、即将被家族除名的山东女人和靠“机械心脏”续命的男人……与当下愈演愈烈的综艺节目“明星化”“精英化”不同,《脱口秀大会》走的是旗帜鲜明的大众路线,展示的是离我们最近的普通人的生活。
议题化
  “中国式脱口秀”作为具有鲜明观点性和思想性的语言类艺术,本身就自带流量,具有强大的议题设置功能。首先是内容的议题化。徐志胜讲述学生时代遭受“校园暴力”经历,何广智和孟川讲述自己作为“沪漂”的居住和生存困境,邱瑞谈“网络消费冲动”,思文谈“年龄焦虑”,伟大爷吐槽孩子的兴趣班,黑灯探讨和残障人士的相处尺度……丰富的社会议题和斑斓的社会景观被置于节目之中,使新媒体的社会认知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其次是节目设计和过程的议题化。“脱5”第一期请周迅、那英当领笑员引来骂声一片;拉宏凭借几个网络热词就轻松淘汰了脱口秀领域实力干将小鹿,让观众极为不满,大呼“脱5脱轨了”;残酷的晋级赛制淘汰了本该留下的优秀选手,虽然使比赛结果扑朔迷离,悬念迭出,却被指有失公允……这些话题让“脱5”几次登上热搜,引爆舆论。有人说,这些话题都是节目组的“套路”,是他们为了“火”而精心策划的,但不管是有意设置还是突发状况,其实际产生的效果是给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也让更多的受众开始关注脱口秀、走进脱口秀,对于宣传脱口秀艺术、扩大脱口秀受众群体、促进脱口秀行业发展,还是有一定助益的。
  (作者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 张倩

  脱口秀是“舶来品”,在传入中国之前就已拥有几百年的历史。脱口秀最早起源于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在集会上,人们可以讨论任何社会话题;20世纪60年代,脱口秀在美国又有了新的形态——单口喜剧,即一位喜剧演员站在麦克风前,直接面对观众讲述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梗或段子;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脱口秀又出现在了广播和电视上,从民间漫谈发展成广播、电视节目,走进了美国的千家万户。
形成与爆发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脱口秀开始传入中国。1990年,香港TVB喜剧演员黄子华首次表演脱口秀,因其“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的鲜明特点,受到了观众的热捧。随后,脱口秀开始在内地兴起,但当时的脱口秀因强烈的地域色彩而具有一定的文化隔阂,如上海喜剧演员周立波创立的“海派清口”。2012年,《今晚80后脱口秀》开播,脱口秀正式以综艺节目的形式登上了电视荧屏,使中国观众逐渐认识并接受了这一崭新的喜剧艺术形式。2017年,腾讯视频与笑果文化联合推出的《脱口秀大会》第1季开播,与《吐槽大会》等节目形成了脱口秀节目矩阵,释放出强大的头部效应。
  从一种脱胎于异质文化、具备高辨识度的新型喜剧形式,到高度综艺化、景观化的节目类型,经过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的脱口秀,越来越成熟,已经发展成一种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受到中国受众普遍喜爱的,在内容创作、演员构成和传播方式上都形成了自身独特属性的艺术范式——“中国式脱口秀”。
  《脱口秀大会》作为“中国式脱口秀”的代表,每当它开播之时,都会迎来“舆论炸裂”。当下,《脱口秀大会》第5季(简称“脱5”)正在热播,与其相关的话题已经几度冲上热搜,“house引发股市震荡”“黄大妈说脱口秀”等话题沸腾网络,使脱口秀一跃成为近期全民讨论的热点。在当下音乐、恋爱综艺扎堆,语言类综艺稀缺的背景下,《脱口秀大会》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代表了“中国式脱口秀”的最高水准,几乎没有竞品。《脱口秀大会》为什么历时5年仍然能够对受众产生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中国式脱口秀”火爆的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治愈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感官娱乐和感性释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反映在文化领域,就是对喜剧的热衷和追捧。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笑”来释放压力,治愈焦虑,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卷化”的社会对年轻群体的影响更大,而新媒体时代的年轻群体又是被网络媒介裹挟的一代,互联网“匿名、海量传播”的特性为他们创造了自由、无限的释放空间,使他们不再崇尚权威,而是乐于在“解构”中“吐糟”,在“玩梗”中“爆笑”,获取肆意的畅快和优越感。另一方面,他们希望用“笑”来与世界和解,并在和解中获得力量和勇气。喜剧精神和喜剧思维的实质,就是使人在狂欢化的笑声中,获得身心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回归到人自身,使世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其核心是积极的人文精神、理性达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脱口秀大会》为代表的“中国式脱口秀”本质上就是喜剧,其所彰显的精神内涵是与喜剧精神高度契合的。从李雪琴和鸟鸟的“丧”里,我们找到了人生的退路,从何广智、徐志胜的“自嘲”中,我们意识到自己正拥有别人所难以企及的幸福,从身患神经系统疾病、语言和肢体表达都不流畅的小佳和盲人脱口秀演员黑灯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面对自身缺陷的乐观和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可以说,“中国式脱口秀”是充满正能量的喜剧艺术,它既治愈,又激励。
大众化
  脱口秀在中国的发展不同于欧美脱口秀的由线下孵化线上的模式,而是借助综艺节目,由线上反哺线下。《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节目爆红后,原本只存在于少数一线城市的脱口秀俱乐部,在二线城市也发展起来,甚至在全国“遍地开花”。线上脱口秀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引流和促进作用,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形式短小、内容亲民,符合新媒体传播特性和规律,具有强大的传播力。科学研究表明,成人的注意力仅能高度集中20分钟左右,而脱口秀节目中每个段子的时长均在6分钟左右,正好是观众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并且,这种“短平快”的形式也更易于在短视频和网络平台上传播,最重要的是,与西方脱口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热衷于敏感话题不同,“中国式脱口秀”的话题都是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容易获得受众的广泛共鸣;二是门槛低,人人都可参与。笑果文化的创始人之一、脱口秀演员李诞就有这样一句名言:“每个人都可以当五分钟的脱口秀演员。”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式脱口秀”的“全民参与性”。当下中国,不仅公众人物可以说脱口秀,各个行业、各个群体的普通人也都可以成为脱口秀演员,今年“脱5”的新选手——退休的“黄大妈”就来自在中国占比越来越大的老年群体,B站UP主拉宏则代表了广大的网民群体,还有医生、警察、跑腿小哥、自来水厂工人、即将被家族除名的山东女人和靠“机械心脏”续命的男人……与当下愈演愈烈的综艺节目“明星化”“精英化”不同,《脱口秀大会》走的是旗帜鲜明的大众路线,展示的是离我们最近的普通人的生活。
议题化
  “中国式脱口秀”作为具有鲜明观点性和思想性的语言类艺术,本身就自带流量,具有强大的议题设置功能。首先是内容的议题化。徐志胜讲述学生时代遭受“校园暴力”经历,何广智和孟川讲述自己作为“沪漂”的居住和生存困境,邱瑞谈“网络消费冲动”,思文谈“年龄焦虑”,伟大爷吐槽孩子的兴趣班,黑灯探讨和残障人士的相处尺度……丰富的社会议题和斑斓的社会景观被置于节目之中,使新媒体的社会认知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其次是节目设计和过程的议题化。“脱5”第一期请周迅、那英当领笑员引来骂声一片;拉宏凭借几个网络热词就轻松淘汰了脱口秀领域实力干将小鹿,让观众极为不满,大呼“脱5脱轨了”;残酷的晋级赛制淘汰了本该留下的优秀选手,虽然使比赛结果扑朔迷离,悬念迭出,却被指有失公允……这些话题让“脱5”几次登上热搜,引爆舆论。有人说,这些话题都是节目组的“套路”,是他们为了“火”而精心策划的,但不管是有意设置还是突发状况,其实际产生的效果是给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也让更多的受众开始关注脱口秀、走进脱口秀,对于宣传脱口秀艺术、扩大脱口秀受众群体、促进脱口秀行业发展,还是有一定助益的。
  (作者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