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

“有资格参评,感觉更有奔头了!”

2022-10-14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孙川

  “聚焦客户需求,通过技术质量创新、改善,持续提升活塞质量,满足国六排放,提升市场竞争力……”近日,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王辉,向行业内的技术骨干、创新能手、首席技师等作《国六排放下活塞质量意识要求及标准解析》技术质量创新专题报告。作为滨州市“一十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为广大产业工人的培训、技能提升提供了依托和支持。  
  搭建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平台,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近年来,滨州市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关键性变化、突破性成效,一系列首创型、引领型改革举措走在全省前列。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抢占数字经济产业“新赛道”。新基建更能代表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带来新机遇,也对产业工人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体系化推进职业教育,切实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
  为此,滨州市聚焦全市重大战略,大力推进职工创新创效,开展全员创新企业培育。3年累计开展建功立业劳动和技能竞赛616项,带动各级开展各类竞赛1769项,参与职工76.56万人(次)。带动各级培育各类创新企业148家、创建各类创新工作室463个,层层组织开展创新创效竞赛817场次,参与企业630家。2022年5月首创滨州“产改”在线平台,构筑起了全市“产改”工作一体化推进体系,并作为全省“产改”亮点工作、创新工作,向全国总工会推荐经验。
  针对企业情况有别、职工需求各异的复杂情况,滨州市率先在全省建立起一支160人的“产改”观察员队伍,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及时掌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的工作推进情况。建立滨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依托渤海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滨州工匠学院;每年评选10名“滨州工匠”,10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选树100名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帮助300名一线职工“求学圆梦”;组织1000名转岗下岗职工、农民工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组织1万名产业工人参加行业技能大比武大竞赛活动,进而凝聚起百万劳动大军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抓好人才评价“指挥棒”,针对人才评价工作中评价标准较单一、分类评价不到位、用人主体自主性不够强等难题,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极大地增加了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人才成长和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氛围。目前,已有385家企业通过备案开展此项工作。参与评选“渤海英才·企业优秀人才”的李现宝,今年43岁,正值干事创业的好年纪,他说:“以前看学历、称号、论文,对于我们一线工作人员来说,高层次人才评定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一样了,主要看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公司根据我们平时的表现自主打分推荐,我们也有资格参加评选了,感觉更有奔头了!”
  同时,滨州市大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实训基地。今年9月,随着总投入8.8亿元、建筑面积15.69万平方米的渤海公共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全市“校企合作”企业达851家,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基地达1040个,“订单式”培养占就业学生比例达32.8%。全市职业院校开设专业与本地产业匹配度提升到75%以上,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目前,滨州市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余人,连续3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N1N”产教融合的“京博模式”、“研发+中试+转化+职教”的“黄海模式”叫响全省。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孙川

  “聚焦客户需求,通过技术质量创新、改善,持续提升活塞质量,满足国六排放,提升市场竞争力……”近日,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王辉,向行业内的技术骨干、创新能手、首席技师等作《国六排放下活塞质量意识要求及标准解析》技术质量创新专题报告。作为滨州市“一十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为广大产业工人的培训、技能提升提供了依托和支持。  
  搭建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平台,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近年来,滨州市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关键性变化、突破性成效,一系列首创型、引领型改革举措走在全省前列。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抢占数字经济产业“新赛道”。新基建更能代表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带来新机遇,也对产业工人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体系化推进职业教育,切实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
  为此,滨州市聚焦全市重大战略,大力推进职工创新创效,开展全员创新企业培育。3年累计开展建功立业劳动和技能竞赛616项,带动各级开展各类竞赛1769项,参与职工76.56万人(次)。带动各级培育各类创新企业148家、创建各类创新工作室463个,层层组织开展创新创效竞赛817场次,参与企业630家。2022年5月首创滨州“产改”在线平台,构筑起了全市“产改”工作一体化推进体系,并作为全省“产改”亮点工作、创新工作,向全国总工会推荐经验。
  针对企业情况有别、职工需求各异的复杂情况,滨州市率先在全省建立起一支160人的“产改”观察员队伍,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及时掌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的工作推进情况。建立滨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依托渤海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滨州工匠学院;每年评选10名“滨州工匠”,10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选树100名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帮助300名一线职工“求学圆梦”;组织1000名转岗下岗职工、农民工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组织1万名产业工人参加行业技能大比武大竞赛活动,进而凝聚起百万劳动大军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抓好人才评价“指挥棒”,针对人才评价工作中评价标准较单一、分类评价不到位、用人主体自主性不够强等难题,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极大地增加了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人才成长和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氛围。目前,已有385家企业通过备案开展此项工作。参与评选“渤海英才·企业优秀人才”的李现宝,今年43岁,正值干事创业的好年纪,他说:“以前看学历、称号、论文,对于我们一线工作人员来说,高层次人才评定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一样了,主要看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公司根据我们平时的表现自主打分推荐,我们也有资格参加评选了,感觉更有奔头了!”
  同时,滨州市大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实训基地。今年9月,随着总投入8.8亿元、建筑面积15.69万平方米的渤海公共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全市“校企合作”企业达851家,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基地达1040个,“订单式”培养占就业学生比例达32.8%。全市职业院校开设专业与本地产业匹配度提升到75%以上,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目前,滨州市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余人,连续3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N1N”产教融合的“京博模式”、“研发+中试+转化+职教”的“黄海模式”叫响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