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完善功能配套守住为民底线

起步区:擘画新时代鹊华秋色图

2022-10-14 作者: 申红 胡沥中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刘飞跃 报道   近年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积极搭建载体平台,集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图为已全面投入运营的中科新经济科创园。
  10月13日,记者从“勇当排头兵 建设强省会”济南市喜迎二十大主题系列发布会的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专场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起步区抢抓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紧紧锚定“四个新”的目标定位和“五个着力”的建设要求,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空间整合、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在的起步区,思想认识统一、功能定位明确、工作思路清晰、目标任务精准、体制机制顺畅,全面驶入建设发展快车道。

  □ 本报记者 申红 胡沥中 刘飞跃

蓝绿交织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起步区生态保护的关键在黄河,核心在于水,实现拥河而兴、水城共融首先是要全力保障黄河安澜。起步区党工委、管委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绿色发展要求,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
  近年来,起步区致力于全流域防洪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堤防加固、滩区治理、防洪建设等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堤防、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2021年,起步区成功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秋汛考验。
  在确保黄河安澜的基础上,起步区全力做好生态保护,深入开展沿黄郊野公园建设和湿地群落保护提升行动,累计新增绿地面积133万平方米,黄河北生态走廊示范段等生态工程具备景观效果。
  在新城建设发展中,起步区同样坚持绿色发展,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走出一条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当前,起步区已编制《起步区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探索节水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系统推进全域、全产、全程、全民深度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同时,起步区全力建设绿色城市,有序推进绿色安置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厂房等绿色建筑建设,积极开展“双碳”建设路径研究和“零碳未来生活社区”试点,着力打造“碳中和”现代绿色智慧城区。
城市发展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提升城市区域承载能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近年来,起步区积极完善功能配套,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黄河济泺路隧道、黄河凤凰大桥等跨河通道建成通车,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等3处跨河桥隧有序推进,黄河大道一期(青银高速南段)、国道309改造等建成通车,数条新建市政道路陆续具备通车条件……新城建设,交通先行。如今,起步区便捷高效的路网架构基本成形。
  下一步,起步区计划引入多条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同时继续织密跨河交通网络,进一步实现与主城区及各组团间的紧密联系。
  同时,起步区还全面启动水电气热污等市政场站建设。当前,大桥燃气热源厂具备使用条件,大桥水厂、引爆区再生水厂和崔寨再生水厂等加快建设。
  在新城建设过程中,起步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引导省市公共服务机构在起步区集中布局,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当前,起步区市民中心、城市展厅顺利启用,山大二院北院区、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黄河(济南)国际会展中心、黄河体育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互为补充、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完善。
  同时,起步区还探索数字赋能城市发展的道路,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前,运用“BIM+CIM”技术,起步区已探索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系统,起步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及绿色数字城市平台投入试运营,全域联动的“一网统管”服务平台基本形成。
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澎湃汇聚
  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全面投入运营,国际会展产业园内会展中心初步具备办展能力,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累计完成15.1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落地京东等项目并导入企业300余家……现在的起步区,行业领军企业纷至沓来、重大产业项目蓄势引爆、科技转化成果丰硕,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如此成就离不开起步区对高端高质产业体系的大力培育。前期,起步区确立了“3+1”产业发展方向,系统编制了产业正面清单、重点产业示图、产业机会清单和产业准入机制“四张清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6+4+2”产业主攻方向(“6”即智能车、新能源、新材料、中国芯、机器人、元宇宙;“4”即新金融、新电商、新会展、泛航空;“2”即现代种业和都市农业),逐步搭建起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
  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在智能车领域,起步区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预计今年11月30日下线首辆新能源整车。据悉,该项目达产后可年产30万辆整车,直接带动就业岗位3万多个;在新能源领域,目前落地了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的固定式供能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生产线,其作为起步区在新能源领域代表性项目,被列入2022年世界制造业先进领航项目。
  在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明晰、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之上,起步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截至目前,累计签约比亚迪、国电投等高端优质项目137个,总投资3323.2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含中国500强)企业项目43个、央企项目29个、省企项目35个。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在加快推进建设发展的进程中,起步区同样牢牢守住为民底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辖区群众。
  据悉,起步区目前已开工建设总面积达644万平方米的11个安置区,所有安置房均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建造。当前,150余栋楼体实现主体封顶,大桥安置西区一期具备首批居民回迁条件。起步区在全力实施安置回迁工程的同时,持续做优“15分钟生活圈”配套,着力打造全市安置保障的示范工程。
  随着起步区由过去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的转变,起步区居民在搬进楼房的同时,也将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在安置房建设的同时,起步区全力加快安置区配套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设施建设。今年,山东省实验小学绿地国博城学校(起步区起航实验小学)顺利开学,大桥安置西区配套幼儿园完成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基本建成。
  同时,起步区聚力保障基本民生,织密扎牢兜底保障网,辖区困难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标准谋划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去年完成对孙耿街道敬老院的提升改造,辖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近年来,起步区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培训班开到村居、企业,助推全民技能提升。
  现在的起步区,新家园、新生活、新气质逐步呈现在居民眼前,辖区群众的归属感、成就感、自豪感与日俱增。
  10月13日,记者从“勇当排头兵 建设强省会”济南市喜迎二十大主题系列发布会的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专场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起步区抢抓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紧紧锚定“四个新”的目标定位和“五个着力”的建设要求,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空间整合、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在的起步区,思想认识统一、功能定位明确、工作思路清晰、目标任务精准、体制机制顺畅,全面驶入建设发展快车道。

  □ 本报记者 申红 胡沥中 刘飞跃

蓝绿交织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起步区生态保护的关键在黄河,核心在于水,实现拥河而兴、水城共融首先是要全力保障黄河安澜。起步区党工委、管委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绿色发展要求,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
  近年来,起步区致力于全流域防洪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堤防加固、滩区治理、防洪建设等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堤防、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2021年,起步区成功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秋汛考验。
  在确保黄河安澜的基础上,起步区全力做好生态保护,深入开展沿黄郊野公园建设和湿地群落保护提升行动,累计新增绿地面积133万平方米,黄河北生态走廊示范段等生态工程具备景观效果。
  在新城建设发展中,起步区同样坚持绿色发展,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走出一条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当前,起步区已编制《起步区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探索节水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系统推进全域、全产、全程、全民深度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同时,起步区全力建设绿色城市,有序推进绿色安置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厂房等绿色建筑建设,积极开展“双碳”建设路径研究和“零碳未来生活社区”试点,着力打造“碳中和”现代绿色智慧城区。
城市发展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提升城市区域承载能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近年来,起步区积极完善功能配套,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黄河济泺路隧道、黄河凤凰大桥等跨河通道建成通车,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等3处跨河桥隧有序推进,黄河大道一期(青银高速南段)、国道309改造等建成通车,数条新建市政道路陆续具备通车条件……新城建设,交通先行。如今,起步区便捷高效的路网架构基本成形。
  下一步,起步区计划引入多条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同时继续织密跨河交通网络,进一步实现与主城区及各组团间的紧密联系。
  同时,起步区还全面启动水电气热污等市政场站建设。当前,大桥燃气热源厂具备使用条件,大桥水厂、引爆区再生水厂和崔寨再生水厂等加快建设。
  在新城建设过程中,起步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引导省市公共服务机构在起步区集中布局,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当前,起步区市民中心、城市展厅顺利启用,山大二院北院区、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黄河(济南)国际会展中心、黄河体育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互为补充、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完善。
  同时,起步区还探索数字赋能城市发展的道路,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前,运用“BIM+CIM”技术,起步区已探索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系统,起步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及绿色数字城市平台投入试运营,全域联动的“一网统管”服务平台基本形成。
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澎湃汇聚
  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全面投入运营,国际会展产业园内会展中心初步具备办展能力,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累计完成15.1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落地京东等项目并导入企业300余家……现在的起步区,行业领军企业纷至沓来、重大产业项目蓄势引爆、科技转化成果丰硕,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如此成就离不开起步区对高端高质产业体系的大力培育。前期,起步区确立了“3+1”产业发展方向,系统编制了产业正面清单、重点产业示图、产业机会清单和产业准入机制“四张清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6+4+2”产业主攻方向(“6”即智能车、新能源、新材料、中国芯、机器人、元宇宙;“4”即新金融、新电商、新会展、泛航空;“2”即现代种业和都市农业),逐步搭建起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
  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在智能车领域,起步区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预计今年11月30日下线首辆新能源整车。据悉,该项目达产后可年产30万辆整车,直接带动就业岗位3万多个;在新能源领域,目前落地了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的固定式供能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生产线,其作为起步区在新能源领域代表性项目,被列入2022年世界制造业先进领航项目。
  在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明晰、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之上,起步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截至目前,累计签约比亚迪、国电投等高端优质项目137个,总投资3323.2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含中国500强)企业项目43个、央企项目29个、省企项目35个。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在加快推进建设发展的进程中,起步区同样牢牢守住为民底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辖区群众。
  据悉,起步区目前已开工建设总面积达644万平方米的11个安置区,所有安置房均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建造。当前,150余栋楼体实现主体封顶,大桥安置西区一期具备首批居民回迁条件。起步区在全力实施安置回迁工程的同时,持续做优“15分钟生活圈”配套,着力打造全市安置保障的示范工程。
  随着起步区由过去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的转变,起步区居民在搬进楼房的同时,也将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在安置房建设的同时,起步区全力加快安置区配套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设施建设。今年,山东省实验小学绿地国博城学校(起步区起航实验小学)顺利开学,大桥安置西区配套幼儿园完成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基本建成。
  同时,起步区聚力保障基本民生,织密扎牢兜底保障网,辖区困难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标准谋划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去年完成对孙耿街道敬老院的提升改造,辖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近年来,起步区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培训班开到村居、企业,助推全民技能提升。
  现在的起步区,新家园、新生活、新气质逐步呈现在居民眼前,辖区群众的归属感、成就感、自豪感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