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不失法度,还要好看

2022-08-23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公众号推送毕翔扉关于郭怡孮先生创作与作品的评论文章,分析郭怡孮的现代中国画创作在色彩方面的创新突破与艺术成就,引发艺术界和评论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在艺术创作领域,创新随处可见,但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成功?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看待“法度”的问题。善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当然很好,打破“法度”并非就不好,正是那些遵循艺术规律、符合生活逻辑,并且屡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突破,推动着艺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郭怡孮目前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位潍坊籍老乡,是花鸟画领域的一位名家。他倡导“大花鸟精神”,在花鸟画的题材、色彩、意境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创新。例如,在题材方面,他善于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发现生活中的美,目光往往瞄准大自然中那些不为人注意的普通的野花野草。在他的画里,经常出现一大片满满当当、拥挤怒放的路边野花,或一大枝嘈嘈杂杂、交织无间的繁花密叶。经他独出机杼的构图,再加以大胆洒脱的用色,这些花鸟画作呈现出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热烈奔放、生机勃勃而又迥然不同的个性气质来。
  毕翔扉的文章围绕着“郭怡孮的近期创作与中国画的色彩问题”展开。在文中,他关于郭怡孮创作的整体印象描述如下:“郭怡孮是一位拓荒者。不过他并不像一般的拓荒者那样,腰里揣上几块干粮,便在荒漠之中艰难跋涉。他倒更像一位富于远见的投资者,比较早地就进入了现代中国画的色彩开发区,在传统笔墨的四合院旁,建设起新的色彩殿堂。”这段评论写得很感性,很诗意,让人对郭怡孮创作特点与成就有了一个很生动的印象。
  在梳理中西绘画在色彩使用方面的发展脉络后,毕翔扉认为,在中国画方面,随着笔墨的“发迹”,导致了丹青系统的衰落,抑制了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可能性。郭怡孮恰恰在色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从根本上解决笔墨与色彩的关系问题”方面取得突破。他分析道:“郭怡孮目前在创作实践上已经过了这一关。他认为中国画的基因是不能丢的,但是通过他的遗传工程将笔墨基因作了调整和重新编辑,将笔墨还原为线与泼墨。”“郭怡孮就是用线勒住了色彩这匹野马,用这根‘红线’成就了笔墨与色彩的美好姻缘。”当然,毕翔扉也表示,郭怡孮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还在继续向前探索,“他必须将粗糙的‘笔墨色’语言精炼为色墨程式,必须创造新的属于自己的色墨程式,必须通过找到创造新程式的根本方法来不断地创造新的色墨程式。”
  郭怡孮的作品,曾经多次来山东展出。2013年10月12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在这次大展中,郭怡孮创作的《罗霄山花》,作为邀请参展作品,悬挂在一楼主展厅迎面位置展出。这幅画后来也成为山东美术馆馆藏精品之一。这是一幅3米多高的大画,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细细欣赏。近距离站在他的作品前,确实有一种很容易被打动被震撼的感觉。那种姹紫嫣红热热闹闹,那种扑面涌过来的活泼的生命力,一下子就能把人抓住。开幕式当天,郭怡孮特意来到自己的作品前,热情地为前来参观的观众讲解。现场不时有观众走上前与他交流,对于观众们提出的问题,他也都一一予以回答。在介绍《罗霄山花》时,他说:“我的这幅作品,中国味浓,形象和色彩都很传统、很中国。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感受,体现了当代艺术家蓬勃、阳光的自然观。”
  郭怡孮反复强调,这幅作品“特别尊重自己的审美感”。他详细分析《罗霄山花》:“我不做前人的‘墨奴’。一是体现着大花鸟精神,不拘泥于一草一叶,展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其次,我坚持我的花鸟创作观,与一位法国人‘你的野草是我的花园’的园林观类似,真正到自然当中才能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还有,我努力尝试技法重组,从这幅画中也可以看到,我打破了传统技法的界限,表现的是一种技法的‘交响曲’。”
  在艺术创作领域,创新是常态。但是,怎样才是创新,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是成功呢?从理论上说,创新涵盖的范围极广,只要是与艺术创作有关的要素,包括理念、题材、材料、技法等,都包含在创新范围之内。成功的创新,一定要符合艺术规律,不违反正常的生活逻辑。换言之,创新既要合法度,又要好看。“好看”绝对不是一个很低的标准,恰恰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个艺术作品,大家搭眼望去感觉不好看,那可能就是有问题了。当然,这种不好看,也可能与艺术创新所带来的陌生感有关系。但是,成功的艺术创新,给人的那种陌生感一般是短暂的,而且往往随后就会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惊喜。还有一种情况,创新的观念或形式太超前,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欣赏水平,短时间内不被大家接受,时间稍微久一些,人们理解了、接受了,这些艺术品很快就会获得与其艺术水平、艺术价值相符合的艺术地位。综合起来分析,如果时间很久,大家仍然觉得不好看,恐怕就是创新出了问题,或者是创新方向或者创新手段出现了偏差。这种不好看根源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的话,就是“法度”方面出了问题,或者说是不合于“法度”。
  关于“好看”与“法度”,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曾从书法的角度做过精彩论述。相关的论述,是魏启后先生对书法爱好者所提问题的回答。这个问答也被刊载在《书法研究》杂志上。当时,有读者提问:“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对毛笔字的要求是好看,可有些好看的字在内行人看来,又说不合法度,难道‘好看’和‘法度’是矛盾的吗?应该怎样把二者统一起来?民间的一些好看的书体,可否汲取过来,溶于合法度的作品中呢?”
  对于这个问题,魏启后先生从书法创作者、欣赏者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他认为,“提问所说民间好看的书体,可能是指非名家的字有写得很好的,或者有可取之处。”在今天,“一个人的毛笔字如果确实达到了高水平,他将会成为名家。也有的人书法水平不是很高,但颇有可取之处,这也是常见的现象。”在古代社会呢?“确实有些高水平的非名家”和“不知名的书法家”,因为统治阶级垄断了文化艺术,“统治阶级里面的天才和优秀分子因占有珍贵的艺术资料,名家从他们当中产生,也是符合规律的。”
  对于好看不好看,欣赏者的水平也很关键。魏启后先生认为,“字写得是否好看,要有分析。对于艺术品的欣赏是要有锻炼的,不能因为自己缺乏这种锻炼,而把那些自己欣赏不了的东西说成是‘脱离群众’的东西。”
  正因此,在“好看”与“法度”的关系问题上,魏启后先生说:“首先要考虑‘法度’这个概念。书法艺术的法度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长期书写中对高水平的书写规律的掌握和发现。对这种规律的掌握和发现,又是无穷无尽永远发展的。历代书家的不同风貌,都包涵着他们对‘法度’的新突破。把法度看成是固定的、僵死的,正是因为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法度’。”
  他还特别指出,错误的所谓“法度”也是大量存在的,这些错误的所谓“法度”,必然导致自己写不出好字来,而且会限制别人的进步和发展。
  最终,魏启后先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的法度与正确的好看是一致的;正确的法度与错误的“好看”是对立的:错误的“法度”与正确的好看也是对立的。至于错误的“法度”与错误的“好看”之间,它们有时也是一致的,有时又是对立的,反正都是错误的。
  这个结论可谓真知灼见,非常精准,又非常全面。魏启后先生谈论的内容虽然是书法,所谈到的道理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同样适用。判断创新是不是真正的创新,是不是成功的创新,用这个结论衡量一下就可以做出判断来。
  魏启后先生说:“凡是正确的好看和正确的法度,都是真的、善的、美的。”由此推演开来,符合这些条件的创新才是成功的。郭怡孮先生在花鸟画方面的创新,正可作为例子。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公众号推送毕翔扉关于郭怡孮先生创作与作品的评论文章,分析郭怡孮的现代中国画创作在色彩方面的创新突破与艺术成就,引发艺术界和评论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在艺术创作领域,创新随处可见,但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成功?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看待“法度”的问题。善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当然很好,打破“法度”并非就不好,正是那些遵循艺术规律、符合生活逻辑,并且屡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突破,推动着艺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郭怡孮目前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位潍坊籍老乡,是花鸟画领域的一位名家。他倡导“大花鸟精神”,在花鸟画的题材、色彩、意境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创新。例如,在题材方面,他善于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发现生活中的美,目光往往瞄准大自然中那些不为人注意的普通的野花野草。在他的画里,经常出现一大片满满当当、拥挤怒放的路边野花,或一大枝嘈嘈杂杂、交织无间的繁花密叶。经他独出机杼的构图,再加以大胆洒脱的用色,这些花鸟画作呈现出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热烈奔放、生机勃勃而又迥然不同的个性气质来。
  毕翔扉的文章围绕着“郭怡孮的近期创作与中国画的色彩问题”展开。在文中,他关于郭怡孮创作的整体印象描述如下:“郭怡孮是一位拓荒者。不过他并不像一般的拓荒者那样,腰里揣上几块干粮,便在荒漠之中艰难跋涉。他倒更像一位富于远见的投资者,比较早地就进入了现代中国画的色彩开发区,在传统笔墨的四合院旁,建设起新的色彩殿堂。”这段评论写得很感性,很诗意,让人对郭怡孮创作特点与成就有了一个很生动的印象。
  在梳理中西绘画在色彩使用方面的发展脉络后,毕翔扉认为,在中国画方面,随着笔墨的“发迹”,导致了丹青系统的衰落,抑制了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可能性。郭怡孮恰恰在色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从根本上解决笔墨与色彩的关系问题”方面取得突破。他分析道:“郭怡孮目前在创作实践上已经过了这一关。他认为中国画的基因是不能丢的,但是通过他的遗传工程将笔墨基因作了调整和重新编辑,将笔墨还原为线与泼墨。”“郭怡孮就是用线勒住了色彩这匹野马,用这根‘红线’成就了笔墨与色彩的美好姻缘。”当然,毕翔扉也表示,郭怡孮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还在继续向前探索,“他必须将粗糙的‘笔墨色’语言精炼为色墨程式,必须创造新的属于自己的色墨程式,必须通过找到创造新程式的根本方法来不断地创造新的色墨程式。”
  郭怡孮的作品,曾经多次来山东展出。2013年10月12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在这次大展中,郭怡孮创作的《罗霄山花》,作为邀请参展作品,悬挂在一楼主展厅迎面位置展出。这幅画后来也成为山东美术馆馆藏精品之一。这是一幅3米多高的大画,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细细欣赏。近距离站在他的作品前,确实有一种很容易被打动被震撼的感觉。那种姹紫嫣红热热闹闹,那种扑面涌过来的活泼的生命力,一下子就能把人抓住。开幕式当天,郭怡孮特意来到自己的作品前,热情地为前来参观的观众讲解。现场不时有观众走上前与他交流,对于观众们提出的问题,他也都一一予以回答。在介绍《罗霄山花》时,他说:“我的这幅作品,中国味浓,形象和色彩都很传统、很中国。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感受,体现了当代艺术家蓬勃、阳光的自然观。”
  郭怡孮反复强调,这幅作品“特别尊重自己的审美感”。他详细分析《罗霄山花》:“我不做前人的‘墨奴’。一是体现着大花鸟精神,不拘泥于一草一叶,展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其次,我坚持我的花鸟创作观,与一位法国人‘你的野草是我的花园’的园林观类似,真正到自然当中才能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还有,我努力尝试技法重组,从这幅画中也可以看到,我打破了传统技法的界限,表现的是一种技法的‘交响曲’。”
  在艺术创作领域,创新是常态。但是,怎样才是创新,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是成功呢?从理论上说,创新涵盖的范围极广,只要是与艺术创作有关的要素,包括理念、题材、材料、技法等,都包含在创新范围之内。成功的创新,一定要符合艺术规律,不违反正常的生活逻辑。换言之,创新既要合法度,又要好看。“好看”绝对不是一个很低的标准,恰恰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个艺术作品,大家搭眼望去感觉不好看,那可能就是有问题了。当然,这种不好看,也可能与艺术创新所带来的陌生感有关系。但是,成功的艺术创新,给人的那种陌生感一般是短暂的,而且往往随后就会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惊喜。还有一种情况,创新的观念或形式太超前,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欣赏水平,短时间内不被大家接受,时间稍微久一些,人们理解了、接受了,这些艺术品很快就会获得与其艺术水平、艺术价值相符合的艺术地位。综合起来分析,如果时间很久,大家仍然觉得不好看,恐怕就是创新出了问题,或者是创新方向或者创新手段出现了偏差。这种不好看根源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的话,就是“法度”方面出了问题,或者说是不合于“法度”。
  关于“好看”与“法度”,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曾从书法的角度做过精彩论述。相关的论述,是魏启后先生对书法爱好者所提问题的回答。这个问答也被刊载在《书法研究》杂志上。当时,有读者提问:“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对毛笔字的要求是好看,可有些好看的字在内行人看来,又说不合法度,难道‘好看’和‘法度’是矛盾的吗?应该怎样把二者统一起来?民间的一些好看的书体,可否汲取过来,溶于合法度的作品中呢?”
  对于这个问题,魏启后先生从书法创作者、欣赏者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他认为,“提问所说民间好看的书体,可能是指非名家的字有写得很好的,或者有可取之处。”在今天,“一个人的毛笔字如果确实达到了高水平,他将会成为名家。也有的人书法水平不是很高,但颇有可取之处,这也是常见的现象。”在古代社会呢?“确实有些高水平的非名家”和“不知名的书法家”,因为统治阶级垄断了文化艺术,“统治阶级里面的天才和优秀分子因占有珍贵的艺术资料,名家从他们当中产生,也是符合规律的。”
  对于好看不好看,欣赏者的水平也很关键。魏启后先生认为,“字写得是否好看,要有分析。对于艺术品的欣赏是要有锻炼的,不能因为自己缺乏这种锻炼,而把那些自己欣赏不了的东西说成是‘脱离群众’的东西。”
  正因此,在“好看”与“法度”的关系问题上,魏启后先生说:“首先要考虑‘法度’这个概念。书法艺术的法度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长期书写中对高水平的书写规律的掌握和发现。对这种规律的掌握和发现,又是无穷无尽永远发展的。历代书家的不同风貌,都包涵着他们对‘法度’的新突破。把法度看成是固定的、僵死的,正是因为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法度’。”
  他还特别指出,错误的所谓“法度”也是大量存在的,这些错误的所谓“法度”,必然导致自己写不出好字来,而且会限制别人的进步和发展。
  最终,魏启后先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的法度与正确的好看是一致的;正确的法度与错误的“好看”是对立的:错误的“法度”与正确的好看也是对立的。至于错误的“法度”与错误的“好看”之间,它们有时也是一致的,有时又是对立的,反正都是错误的。
  这个结论可谓真知灼见,非常精准,又非常全面。魏启后先生谈论的内容虽然是书法,所谈到的道理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同样适用。判断创新是不是真正的创新,是不是成功的创新,用这个结论衡量一下就可以做出判断来。
  魏启后先生说:“凡是正确的好看和正确的法度,都是真的、善的、美的。”由此推演开来,符合这些条件的创新才是成功的。郭怡孮先生在花鸟画方面的创新,正可作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