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李方玉: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2022-07-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之一 李方玉 136cm×68cm
李方玉 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美术馆专业画家,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当代花鸟画院名誉院长。
□ 本报记者 霍晓蕙
  正值雨季,李方玉先生南山寓所“竹屋”门前,玉符河的水哗啦啦流淌得十分欢快。在雨水和阳光的滋养下,植物葳蕤,放眼四望,满是青绿。
  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虽不见群鸥,鸟雀绕舍鸣,引我走过绿墙一般的葡萄架和金鸡菊盛开的花径。户门西侧,有株硕大的芭蕉,叶片绿油油的泛着光,东侧一棵石榴树,硕果满枝。“来喽,来喽。”李方玉先生笑盈盈地出门迎接,乐呵呵地陪我欣赏他的美丽空间。东边是荷花、牵牛花和各种花木的领地,西边是茄子、芋头等蔬果的地盘,葫芦藤攀着南墙根恣肆铺展,“过不了几天,葫芦就长大啦。”李方玉先生满意地说。
  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院里,李方玉先生晓耕翻露草,静心染丹青,日子不紧不慢,坦然自在。烟火与诗意相融,这种状态接地气,离艺术也更近。我想到,“约绘”栏目开辟的初衷,不正是通过直观感受、记录画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来探寻艺术心灵真善美的源泉吗?凡是创造,皆由心生,题材、风格,无不源于一朝一夕的生活。
  移步画室,见一幅竹石图已悬于墙上,只待题款。这幅风雪之竹,表现的是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诗意。李方玉先生说,竹根强健方能立于山崖,人有根基才能立于世间。竹不怕风雪雨霜,正如人不畏困顿艰难,根是立场、是信念。所以在画中,他画的老竹根格外突出,体现出强大的力量。李方玉先生说,古往今来画竹者众,但鲜见画竹根者。多年前去南方,在山涧河畔见到壮硕的毛竹,竹根裸露,有一种特别的形式美和力度美,从此常在画中加以体现。在画风雪之竹时,老竹根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气势担当。
  竹叶繁密,画竹常见散乱、细碎之弊,画风雪之竹,更易“风中凌乱”,如何解决?李方玉先生表示,乱不可怕,乱而有序就好,乱中求美更佳,关键就在一个“序”里边。所谓序,就是一种笔墨的节奏,大疏大密,小疏小密,随机变化,不断调整。道理简单,但运用起来,需要修养和功力。
  李方玉先生特别提到,画竹需要深厚的书法修养。“清代石涛曾言:书时用画法,画时用书法……生与熟各有时节因缘也。作画当以草书隶书之法为之也。作书作画无论老手新学,先以气胜……他这段话对我影响很深,我常读之、思之,也常对我的学生们讲起。”交流间隙,题款完毕,字体糅合了篆、隶、楷、草等多种书体,用笔方圆结合,体势平缓,大小参差错落,朴拙中透着灵巧。
  我在一旁翻阅李方玉先生《竹风》《花雨》两本即将出版的新画集的书稿,他继续认真地调整画面。李老的老伴儿贵莹阿姨一直在厨房忙活,包杏仁子菜(一种野菜)馅儿的饺子。当热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时,李方玉先生才放下画笔,我们边聊边吃。20世纪70年代,他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时,有机会在全国各地遍访名家,如李可染、叶浅予、关良、刘海粟、李苦禅、崔子范、陈大羽、卢光照等,“那时,我作为后学者向他们请教,问他们同样的问题:‘怎么理解似与不似之间?如何提高画的格调?’尽管具体的表达不同,但他们大致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离真实的对象远一些,以其形求其神。”
  “画画,归根结底就是借物言情。这些年,我都是这样做的:认真观察,把要描绘的对象作为参考,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真情实感融进去,我手写我心。”
  谈到线条,李方玉先生说,中国画的线条实际就是“感情线”,长长短短,浓淡干湿,并不玄妙,但关乎一笔一画的功夫,一点一滴的热爱,一生一世的修养。
  拍照留念时,李方玉先生特意换上一件红色的上衣,他的笑脸温和恬淡,但你能感觉到他性格中的那份坚韧,如老竹根一般,咬定青山不放松,植根生活寻源泉。他把生活融进了笔墨,也把日子过成如歌的行板。
李方玉 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美术馆专业画家,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当代花鸟画院名誉院长。
□ 本报记者 霍晓蕙
  正值雨季,李方玉先生南山寓所“竹屋”门前,玉符河的水哗啦啦流淌得十分欢快。在雨水和阳光的滋养下,植物葳蕤,放眼四望,满是青绿。
  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虽不见群鸥,鸟雀绕舍鸣,引我走过绿墙一般的葡萄架和金鸡菊盛开的花径。户门西侧,有株硕大的芭蕉,叶片绿油油的泛着光,东侧一棵石榴树,硕果满枝。“来喽,来喽。”李方玉先生笑盈盈地出门迎接,乐呵呵地陪我欣赏他的美丽空间。东边是荷花、牵牛花和各种花木的领地,西边是茄子、芋头等蔬果的地盘,葫芦藤攀着南墙根恣肆铺展,“过不了几天,葫芦就长大啦。”李方玉先生满意地说。
  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院里,李方玉先生晓耕翻露草,静心染丹青,日子不紧不慢,坦然自在。烟火与诗意相融,这种状态接地气,离艺术也更近。我想到,“约绘”栏目开辟的初衷,不正是通过直观感受、记录画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来探寻艺术心灵真善美的源泉吗?凡是创造,皆由心生,题材、风格,无不源于一朝一夕的生活。
  移步画室,见一幅竹石图已悬于墙上,只待题款。这幅风雪之竹,表现的是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诗意。李方玉先生说,竹根强健方能立于山崖,人有根基才能立于世间。竹不怕风雪雨霜,正如人不畏困顿艰难,根是立场、是信念。所以在画中,他画的老竹根格外突出,体现出强大的力量。李方玉先生说,古往今来画竹者众,但鲜见画竹根者。多年前去南方,在山涧河畔见到壮硕的毛竹,竹根裸露,有一种特别的形式美和力度美,从此常在画中加以体现。在画风雪之竹时,老竹根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气势担当。
  竹叶繁密,画竹常见散乱、细碎之弊,画风雪之竹,更易“风中凌乱”,如何解决?李方玉先生表示,乱不可怕,乱而有序就好,乱中求美更佳,关键就在一个“序”里边。所谓序,就是一种笔墨的节奏,大疏大密,小疏小密,随机变化,不断调整。道理简单,但运用起来,需要修养和功力。
  李方玉先生特别提到,画竹需要深厚的书法修养。“清代石涛曾言:书时用画法,画时用书法……生与熟各有时节因缘也。作画当以草书隶书之法为之也。作书作画无论老手新学,先以气胜……他这段话对我影响很深,我常读之、思之,也常对我的学生们讲起。”交流间隙,题款完毕,字体糅合了篆、隶、楷、草等多种书体,用笔方圆结合,体势平缓,大小参差错落,朴拙中透着灵巧。
  我在一旁翻阅李方玉先生《竹风》《花雨》两本即将出版的新画集的书稿,他继续认真地调整画面。李老的老伴儿贵莹阿姨一直在厨房忙活,包杏仁子菜(一种野菜)馅儿的饺子。当热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时,李方玉先生才放下画笔,我们边聊边吃。20世纪70年代,他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时,有机会在全国各地遍访名家,如李可染、叶浅予、关良、刘海粟、李苦禅、崔子范、陈大羽、卢光照等,“那时,我作为后学者向他们请教,问他们同样的问题:‘怎么理解似与不似之间?如何提高画的格调?’尽管具体的表达不同,但他们大致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离真实的对象远一些,以其形求其神。”
  “画画,归根结底就是借物言情。这些年,我都是这样做的:认真观察,把要描绘的对象作为参考,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真情实感融进去,我手写我心。”
  谈到线条,李方玉先生说,中国画的线条实际就是“感情线”,长长短短,浓淡干湿,并不玄妙,但关乎一笔一画的功夫,一点一滴的热爱,一生一世的修养。
  拍照留念时,李方玉先生特意换上一件红色的上衣,他的笑脸温和恬淡,但你能感觉到他性格中的那份坚韧,如老竹根一般,咬定青山不放松,植根生活寻源泉。他把生活融进了笔墨,也把日子过成如歌的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