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黄河入海处必有大文章

2022-02-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逄春阶

  礼失而求诸野之“野”,我更愿意看成是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民俗、草根文化,因是“野生”,也便有山野之趣。看罢山东省文联集结艺术家打造的齐鲁民俗网络春晚,让我心头一热的,也恰恰是“野”,散落在沟沟坎坎上的“野”,扎根在人们心头的“野”,从博物馆展柜里、史志上、家谱中走到舞台中央的“野”。它没有一般晚会的“闹”,只是沿着黄河流淌的方向,展现出两岸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展现对“人伦日用”的眷恋与喜爱。
  独一无二的美,才是真美;扎根泥土的绽放,才是真绽放。
  晚会以黄河为主线,贯穿“魂”“韵”“情”“梦”“美”五章,让黄河形象清晰地立在舞台上。如《黄河夯号》+《黄河颂》巧妙地把山东阳谷6名农民质朴的号子和钢琴加古筝演绎的《黄河协奏曲》相结合,铿锵奔涌的钢琴曲中添加了黄河夯号“野”的粗糙,高亢雄浑,伴以古筝曲演绎隽永流淌,一曲下来,令人内心激荡。以黄河安澜大背景下原型人物创作的歌曲《村长外号叫“老邪”》,歌词以正话反说的“野”趣,为那些担当奉献的新时代基层村干部画像。结尾歌曲《黄河万古流》,是著名作曲家李云涛的最新奉献,歌唱家黄华丽倾情的演唱,仿佛是山野吹来的春风,将黄河两岸万物吹醒。
  沿黄的村庄,就像一粒粒珍珠,让黄河这根金线穿成了项链——民间艺术的项链。我看到木版年画、剪纸、织锦、花布印染、泥塑、面塑等造型成为大屏幕背景,这些凝固的风景里掩藏着黄河的行迹,黄河的风姿,东明舞狮、吕剧、魔术、武术、京剧、鲁西南吹打乐、琵琶古曲、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等让人目不暇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泰山皮影戏,皮影戏传承人范正安那忘我的表演让人惊叹,“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五官、四肢、头脑一刻都不能闲着,那功夫,真是“野”味十足!壬寅虎年,哪能缺了虎元素。布老虎、年画虎、剪纸虎、锡雕虎、胶东大饽饽虎、琉璃虎、砖塑虎等点亮舞台。拿着“泥叫虎”,身穿虎头鞋头戴虎头帽的小孩子共同玩耍。我体会到了乡野之趣。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怎么化?怎么铸?需要反复提醒,如春雨润花、清渠溉稻。剪窗花有什么含义?“压岁钱”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过年为什么吃素馅饺子?大年三十为什么不倒垃圾?大年初一为啥讲究不动火?大年初二回娘家,为啥说“娘亲舅大”?大年初三“老鼠嫁女”的故事,你知道吗?大年初四有什么忌讳?晚会中的嘉宾,追根溯源,娓娓道来,说得有滋有味。
  新颖的形式,能增加内容的分量。齐鲁民俗网络春晚的形式,强化网络特性,注重网络传播特点,我用一句话概括:民间艺术+区域生活+区域美景=融合设计,现代艺术+非遗传承=嫁接创新,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不是传统意义的视觉再现,而是多媒体多层次趣味化娱乐化的表现。
  “黄河多像站起来的一片海”,这是诗人眼中的黄河,让黄河这一躺着的形象站立起来。齐鲁民俗网络春晚也如此,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旋律陌生化,用时尚元素赋予黄河两岸的微小碎片以存在感、整体感、时代感。比如VCR先导片——《山东年 中国年》以孔府过大年的民俗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为切入点,片中融入黄河、汉服、非遗等元素,运用时尚大片的拍摄手法,将山东传统民俗进行了一个网络时尚表达,透出个性化的诗意之美和悠远之思。受到民间编织手造类非遗的启发,主创在传唱历史悠久、齐鲁地域特色鲜明的山东民歌《赶牛山》《打枣》《包楞调》中加入山东民俗的鲁绣、鲁锦、印染、柳编、草编等民间编织技艺元素,进行舞蹈编排设计组合成《编织梦想》。京剧念白、青衣与传统舞蹈演绎的《琴台高会赏牡丹》,把牡丹文化和诗词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戏韵武魂》把中国文化爱好者俄罗斯安德烈一家三口、吕剧和武术捏在一起,真有了“野”韵。
  著名作家莫言曾到黄河口,由衷感叹:“黄河入海处,必有大文章。”可以说,以“黄河入海、盛世新春”为主题的齐鲁民俗网络春晚,也是一篇大文章,是献给观众的美好礼物。
  □ 逄春阶

  礼失而求诸野之“野”,我更愿意看成是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民俗、草根文化,因是“野生”,也便有山野之趣。看罢山东省文联集结艺术家打造的齐鲁民俗网络春晚,让我心头一热的,也恰恰是“野”,散落在沟沟坎坎上的“野”,扎根在人们心头的“野”,从博物馆展柜里、史志上、家谱中走到舞台中央的“野”。它没有一般晚会的“闹”,只是沿着黄河流淌的方向,展现出两岸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展现对“人伦日用”的眷恋与喜爱。
  独一无二的美,才是真美;扎根泥土的绽放,才是真绽放。
  晚会以黄河为主线,贯穿“魂”“韵”“情”“梦”“美”五章,让黄河形象清晰地立在舞台上。如《黄河夯号》+《黄河颂》巧妙地把山东阳谷6名农民质朴的号子和钢琴加古筝演绎的《黄河协奏曲》相结合,铿锵奔涌的钢琴曲中添加了黄河夯号“野”的粗糙,高亢雄浑,伴以古筝曲演绎隽永流淌,一曲下来,令人内心激荡。以黄河安澜大背景下原型人物创作的歌曲《村长外号叫“老邪”》,歌词以正话反说的“野”趣,为那些担当奉献的新时代基层村干部画像。结尾歌曲《黄河万古流》,是著名作曲家李云涛的最新奉献,歌唱家黄华丽倾情的演唱,仿佛是山野吹来的春风,将黄河两岸万物吹醒。
  沿黄的村庄,就像一粒粒珍珠,让黄河这根金线穿成了项链——民间艺术的项链。我看到木版年画、剪纸、织锦、花布印染、泥塑、面塑等造型成为大屏幕背景,这些凝固的风景里掩藏着黄河的行迹,黄河的风姿,东明舞狮、吕剧、魔术、武术、京剧、鲁西南吹打乐、琵琶古曲、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等让人目不暇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泰山皮影戏,皮影戏传承人范正安那忘我的表演让人惊叹,“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五官、四肢、头脑一刻都不能闲着,那功夫,真是“野”味十足!壬寅虎年,哪能缺了虎元素。布老虎、年画虎、剪纸虎、锡雕虎、胶东大饽饽虎、琉璃虎、砖塑虎等点亮舞台。拿着“泥叫虎”,身穿虎头鞋头戴虎头帽的小孩子共同玩耍。我体会到了乡野之趣。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怎么化?怎么铸?需要反复提醒,如春雨润花、清渠溉稻。剪窗花有什么含义?“压岁钱”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过年为什么吃素馅饺子?大年三十为什么不倒垃圾?大年初一为啥讲究不动火?大年初二回娘家,为啥说“娘亲舅大”?大年初三“老鼠嫁女”的故事,你知道吗?大年初四有什么忌讳?晚会中的嘉宾,追根溯源,娓娓道来,说得有滋有味。
  新颖的形式,能增加内容的分量。齐鲁民俗网络春晚的形式,强化网络特性,注重网络传播特点,我用一句话概括:民间艺术+区域生活+区域美景=融合设计,现代艺术+非遗传承=嫁接创新,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不是传统意义的视觉再现,而是多媒体多层次趣味化娱乐化的表现。
  “黄河多像站起来的一片海”,这是诗人眼中的黄河,让黄河这一躺着的形象站立起来。齐鲁民俗网络春晚也如此,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旋律陌生化,用时尚元素赋予黄河两岸的微小碎片以存在感、整体感、时代感。比如VCR先导片——《山东年 中国年》以孔府过大年的民俗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为切入点,片中融入黄河、汉服、非遗等元素,运用时尚大片的拍摄手法,将山东传统民俗进行了一个网络时尚表达,透出个性化的诗意之美和悠远之思。受到民间编织手造类非遗的启发,主创在传唱历史悠久、齐鲁地域特色鲜明的山东民歌《赶牛山》《打枣》《包楞调》中加入山东民俗的鲁绣、鲁锦、印染、柳编、草编等民间编织技艺元素,进行舞蹈编排设计组合成《编织梦想》。京剧念白、青衣与传统舞蹈演绎的《琴台高会赏牡丹》,把牡丹文化和诗词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戏韵武魂》把中国文化爱好者俄罗斯安德烈一家三口、吕剧和武术捏在一起,真有了“野”韵。
  著名作家莫言曾到黄河口,由衷感叹:“黄河入海处,必有大文章。”可以说,以“黄河入海、盛世新春”为主题的齐鲁民俗网络春晚,也是一篇大文章,是献给观众的美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