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山东省各民主党派扎根革命老区沂源,发挥特色优势,汇聚智慧力量

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党派力量

2021-12-01 作者: 齐静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齐静

  李心田艺术书馆、刘玉堂文学馆一步一景,村外梯田上的果树绵延伸向远方……11月底,走在沂源县鲁村镇龙子峪村,一派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这些变化,离不开对我们开展帮扶的致公党省委会。”村党支部书记董方利说。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山东省委会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各自行动、力量分散等不足。2019年5月,由省委统战部组织协调、各民主党派省委会联合参与的“民主党派助力乡村振兴县区行”活动(以下简称“县区行”活动)在淄博市沂源县启动,旨在通过统筹民主党派优势资源,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两年多来,按照每个民主党派对接一镇一村工作模式,“县区行”活动拓点扩面,持续深耕,成为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有效路径,相关经验获得“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
发挥党派独特优势
整合资源精准对接

  今年霜降时节,沂源县张家坡镇“苹果新技术栽培示范基地”迎来丰收。“基地种的‘沂源红’是九三学社省委会专家改良的新品种,比老品种成果期缩短2至3年,优质果率提升到80%以上……”说起示范基地里的变化,张家坡镇党委书记田立勇打开话匣子。
  “沂源红”苹果因口感佳而闻名天下。但近年来,果树品种老化、产量低等问题困扰着当地果农。
  人才智力优势是九三学社的优势。2019年5月,九三学社省委会组织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到张家坡镇调研,就当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座谈。
  实地勘察,了解当地资源优势;入户交流,了解果农真正诉求……经过全方位勘察研究,破题思路逐渐清晰:九三学社省委会专家提供新一代“沂源红”品种,并为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民持续开展栽培与管理技术培训。2020年5月,占地120亩的“苹果新技术栽培示范基地”建成。今年10月,基地实现亩产400公斤,增效达24万元。
  让助力活动与基层需求相适应,是开展“县区行”活动的重要方面。各民主党派一方面深入挖掘自身独特优势,统筹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一方面调研摸排沂源当地切实需求,全力做到“乡村所需与党派所能”精准对接。
  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手段。今年5月,沂源县乡村小学10位校长来到岛城,在民进山东社会服务品牌——青岛“支教岛”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内容实在,学得透彻!”学习结束时,校长们分享着培训感悟。
  组织沂源县乡村教师赴青岛等地跟岗培训,是民进省委会发挥教育界别优势,对接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培养乡村振兴“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民进省委会已培训沂源县教学骨干达2000余人次。
  此外,通过实施“思源工程”,民建省委会对接省农广校,组织100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新型农民到济南实训基地接受创新创业培训,为300余名乡村一线工作者进行乡村振兴政策辅导。
突出“造血”扶持
激活产业发展“春水”

  今年5月,沂源县南鲁山镇流水联村示范种植的5亩赤松茸采摘出菇,亩产超过5000斤。目前,2000余斤赤松茸销售到省立医院食堂、中瑜利智集团和淄博当地市场,农民每亩增收2万元。这是民革省委会协助流水联村开发“林下生态循环经济”,为当地提供产业项目支持的生动写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山东省各民主党派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乡村所需、党派所能、精准对接、有所作为”的原则,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持续精准发力,突出“造血”扶持,帮助乡村规划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林下生态循环经济”是农民科学经营林地,从而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2020年11月,民革省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南鲁山镇多山,林地广阔,适合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经济”,便提出通过推广林下菌类种植等技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帮助农民增收。最终,流水联村确定5亩林地作为示范基地,民革省委会则捐赠4.2万元帮扶资金,启动这一利民惠民的示范推广产业项目。
  通过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发展的还有致公党省委会。一直以来,鲁村镇龙子峪村存在山地多、土层薄、农业传统产业收益不高等问题。2019年8月,致公党省委会到龙子峪村调研,提出因地制宜引进成本少、见效快、产业附加值高的榛子产业,并协调致公党党员企业家捐赠榛子树苗,组织技术培训,实施覆盖种、管、收、售、加工各环节的全产业链帮扶。
  2020年3月,占地500余亩的2万余棵榛子树全部栽种完成。2022年,榛子树将进入初步丰产期,预计每亩产榛子110余斤,总产值达100余万元,人均将增收1万元左右。
  民建省委会开展农技辅导,在悦庄镇东赵三村建设小杂粮基地;民盟省委会帮助燕崖镇上龙巷村和朱家户村发展起乡村旅游;在西里镇江家峪村,农工党省委会建成优质果品基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处处生机勃勃。
聚焦民生补短板
打造乡村振兴“新生活”

  “一顿饭只要3元,解决了俺们这些老人就餐问题,俺天天都来。”在沂源县西里镇崮前峪村,村民蒋名全高兴地在农工党省委会帮扶建设的爱心食堂就餐。
  不只是爱心食堂,农工党省委会还出资为村里修建了民生澡堂。“这里曾经是一片垃圾场,现在建成民生澡堂,不仅改善了环境,还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西里镇崮前村村委会主任杜继刚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山东省各民主党派持续关注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广泛开展捐资、助学、义诊等活动,联系村卫生室、柏油路、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逐步建成或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没想到现在有省立医院的专家给俺看病。”上龙巷村64岁的杜绍检身体一直不好,经常要去县医院作检查,十分奔波。而随着民盟省委会在镇上建成远程医疗联络点,他的烦恼迎刃而解。
  “除了建成远程医疗点,民盟省委会还组织专家上门诊治。”朱家户联村党支部书记周生亮说,两年多来,民盟省委会在朱家户联村开展“中医进社区”等各类义诊和免费公益健康体检活动10余次,受益人次达2000余人。
  东赵三村村内道路年久失修,民建省委会制订可行方案,并捐赠100吨水泥和30盏太阳能路灯;针对上龙巷村两条生产路急需硬化需求,民盟省委会筹捐水泥100吨,帮村民完成心愿;为保障基层群众健康,九三学社省委会开展“亮康行动”,为当地100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统一战线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江汀说,下一步,将按照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以“县区行”活动为载体,多做“造血”项目、惠民工程,为我省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党派力量。
  □ 本报记者 齐静

  李心田艺术书馆、刘玉堂文学馆一步一景,村外梯田上的果树绵延伸向远方……11月底,走在沂源县鲁村镇龙子峪村,一派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这些变化,离不开对我们开展帮扶的致公党省委会。”村党支部书记董方利说。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山东省委会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各自行动、力量分散等不足。2019年5月,由省委统战部组织协调、各民主党派省委会联合参与的“民主党派助力乡村振兴县区行”活动(以下简称“县区行”活动)在淄博市沂源县启动,旨在通过统筹民主党派优势资源,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两年多来,按照每个民主党派对接一镇一村工作模式,“县区行”活动拓点扩面,持续深耕,成为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有效路径,相关经验获得“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
发挥党派独特优势
整合资源精准对接

  今年霜降时节,沂源县张家坡镇“苹果新技术栽培示范基地”迎来丰收。“基地种的‘沂源红’是九三学社省委会专家改良的新品种,比老品种成果期缩短2至3年,优质果率提升到80%以上……”说起示范基地里的变化,张家坡镇党委书记田立勇打开话匣子。
  “沂源红”苹果因口感佳而闻名天下。但近年来,果树品种老化、产量低等问题困扰着当地果农。
  人才智力优势是九三学社的优势。2019年5月,九三学社省委会组织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到张家坡镇调研,就当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座谈。
  实地勘察,了解当地资源优势;入户交流,了解果农真正诉求……经过全方位勘察研究,破题思路逐渐清晰:九三学社省委会专家提供新一代“沂源红”品种,并为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民持续开展栽培与管理技术培训。2020年5月,占地120亩的“苹果新技术栽培示范基地”建成。今年10月,基地实现亩产400公斤,增效达24万元。
  让助力活动与基层需求相适应,是开展“县区行”活动的重要方面。各民主党派一方面深入挖掘自身独特优势,统筹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一方面调研摸排沂源当地切实需求,全力做到“乡村所需与党派所能”精准对接。
  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手段。今年5月,沂源县乡村小学10位校长来到岛城,在民进山东社会服务品牌——青岛“支教岛”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内容实在,学得透彻!”学习结束时,校长们分享着培训感悟。
  组织沂源县乡村教师赴青岛等地跟岗培训,是民进省委会发挥教育界别优势,对接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培养乡村振兴“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民进省委会已培训沂源县教学骨干达2000余人次。
  此外,通过实施“思源工程”,民建省委会对接省农广校,组织100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新型农民到济南实训基地接受创新创业培训,为300余名乡村一线工作者进行乡村振兴政策辅导。
突出“造血”扶持
激活产业发展“春水”

  今年5月,沂源县南鲁山镇流水联村示范种植的5亩赤松茸采摘出菇,亩产超过5000斤。目前,2000余斤赤松茸销售到省立医院食堂、中瑜利智集团和淄博当地市场,农民每亩增收2万元。这是民革省委会协助流水联村开发“林下生态循环经济”,为当地提供产业项目支持的生动写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山东省各民主党派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乡村所需、党派所能、精准对接、有所作为”的原则,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持续精准发力,突出“造血”扶持,帮助乡村规划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林下生态循环经济”是农民科学经营林地,从而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2020年11月,民革省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南鲁山镇多山,林地广阔,适合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经济”,便提出通过推广林下菌类种植等技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帮助农民增收。最终,流水联村确定5亩林地作为示范基地,民革省委会则捐赠4.2万元帮扶资金,启动这一利民惠民的示范推广产业项目。
  通过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发展的还有致公党省委会。一直以来,鲁村镇龙子峪村存在山地多、土层薄、农业传统产业收益不高等问题。2019年8月,致公党省委会到龙子峪村调研,提出因地制宜引进成本少、见效快、产业附加值高的榛子产业,并协调致公党党员企业家捐赠榛子树苗,组织技术培训,实施覆盖种、管、收、售、加工各环节的全产业链帮扶。
  2020年3月,占地500余亩的2万余棵榛子树全部栽种完成。2022年,榛子树将进入初步丰产期,预计每亩产榛子110余斤,总产值达100余万元,人均将增收1万元左右。
  民建省委会开展农技辅导,在悦庄镇东赵三村建设小杂粮基地;民盟省委会帮助燕崖镇上龙巷村和朱家户村发展起乡村旅游;在西里镇江家峪村,农工党省委会建成优质果品基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处处生机勃勃。
聚焦民生补短板
打造乡村振兴“新生活”

  “一顿饭只要3元,解决了俺们这些老人就餐问题,俺天天都来。”在沂源县西里镇崮前峪村,村民蒋名全高兴地在农工党省委会帮扶建设的爱心食堂就餐。
  不只是爱心食堂,农工党省委会还出资为村里修建了民生澡堂。“这里曾经是一片垃圾场,现在建成民生澡堂,不仅改善了环境,还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西里镇崮前村村委会主任杜继刚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山东省各民主党派持续关注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广泛开展捐资、助学、义诊等活动,联系村卫生室、柏油路、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逐步建成或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没想到现在有省立医院的专家给俺看病。”上龙巷村64岁的杜绍检身体一直不好,经常要去县医院作检查,十分奔波。而随着民盟省委会在镇上建成远程医疗联络点,他的烦恼迎刃而解。
  “除了建成远程医疗点,民盟省委会还组织专家上门诊治。”朱家户联村党支部书记周生亮说,两年多来,民盟省委会在朱家户联村开展“中医进社区”等各类义诊和免费公益健康体检活动10余次,受益人次达2000余人。
  东赵三村村内道路年久失修,民建省委会制订可行方案,并捐赠100吨水泥和30盏太阳能路灯;针对上龙巷村两条生产路急需硬化需求,民盟省委会筹捐水泥100吨,帮村民完成心愿;为保障基层群众健康,九三学社省委会开展“亮康行动”,为当地100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统一战线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江汀说,下一步,将按照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以“县区行”活动为载体,多做“造血”项目、惠民工程,为我省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党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