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访谈录里缺了一位先生

——悼尤凤伟

2021-09-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逄春阶
  去年就听说尤凤伟先生身患癌症的消息,很为他担心,祈愿他战胜病魔。9月23日下午,我收到了尤老师去世的噩耗。我的作家访谈录里,从此缺了一位先生。窗外秋雨淅沥,思之怆然。
  多次接触尤凤伟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是2015年3月29日晚,在青岛松岭路的一家酒店,尤凤伟和作家陈若曦为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颁奖。我请记者同行帮我跟尤老师拍了一张合影,并提出专访他的请求,他说写了大半辈子也没写出啥名堂,还是采访别人吧。我记得一个细节,他的一缕头发耷拉下来,一仰脖把那缕头发顶了上去。
  尤凤伟说写了大半辈子没写出啥名堂,那是谦虚,他的石门系列小说《石门夜话》,《石门呓语》《石门绝唱》及《泱泱水》;他的抗战系列小说《生命通道》《五月乡战》《生存》;他的长篇小说《沧海客》《泥鳅》《色》《衣钵》等,都是有“名堂”的,有的是可以进当代文学史的心血之作。
  我想说的是,尤凤伟先生的清醒和对自己的苛刻。他说过:“我觉得中国作家似乎缺少一种自省的精神,总认为自己已成为文学大师,作品十分优秀,毫无瑕疵。就像一个铁匠一边挥锤锻打一边念念有词:好刀,好刀。许多作家认为自己打出来的是好刀,认为已经登上了山峰,而真实位置实际上只在半山腰,这是中国作家目前普遍的位置所在。”作家可贵在自省,有自省,则清醒,不浮躁,不自恋。
  对于写作,特别是上了年纪,尤凤伟考虑的已不是出多大的名,赚多少稿费。而是对得起“中国作家”这个称谓,希望写出属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家一看,会说尤凤伟写的是中国地面上发生的真实的社会人生,不离大谱。视自己的职业为神圣,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神圣。不苟且、不敷衍,减掉多余的东西,对得起“中国作家”的称呼,我想,尤凤伟做到了。
  尤凤伟在小说自选集《蛇会不会毒死自己》序言里的一句话:“我是怀着深深的情感来书写他们的。当我看到背垃圾的民工从豪华饭店自惭形秽像小偷似的匆匆溜走,我的心感到疼痛,我为他们鸣不平。”不在老百姓的苦难面前闭上眼睛,这是尤凤伟作为一个作家的良知。在牵挂弱势群体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短篇小说《为兄弟国瑞善后》,获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小说讲的是乡村小学教师于国祥为死刑犯弟弟善后,到大舅、二姨和大姑父家还钱的故事。入选词这样评价:“以悲悯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生命体验,细致入微地描写并剖解着纠结了亲情、伦理、欲望、道德、羞辱、灵魂撕扯和自我质疑等复杂矛盾的人物行为及其背后的隐痛。具有体恤人性、认知命运的沉静和宽厚。”
  不发讣告,不搞告别仪式,不开追思会。尤凤伟走得干干净净。青岛市作协原主席郑建华谈到一件事,她说:“青岛市作协开过不少人的作品研讨会,我不止一次问他,给你开个研讨会吧?他一笑说,不用,留着那点儿钱给别人开吧。他当作协主席的十五年,我的十三年,建刚(现任青岛市作协主席)的四年,一次也没开过。出丛书时他说,建华,我和你出书都容易,这次就不参与了,让没出过书的作者出。”当作协主席,就是为别的作家服务,就应该付出,我觉得尤凤伟先生做得很对,他完全够格开作品研讨会,但他一次也不开,坚持了32年,这是利他精神的体现。
  闻听尤凤伟去世,作家刘真骅老师伤心不已,她对我说:“凤伟是这样一个朋友——交往,不玩心计;相处,无需防备。迷茫时,能帮你拨开迷雾;伤心时,能给予安慰;困难时,能尽力帮衬,真心真意相处。最愿意跟他无拘无束地聊天。”作家赵鹤翔先生发我微信,悼念文字是:“凤伟老弟西行走好——你保护住了你心中文学的洁净度。你实践了人学的文学灵魂救赎和解剖,注进了爱的美和真。”
  跟尤凤伟的作品一起留下的,是他的自省精神和悲悯情怀。我明白了,作家写来写去,写到最后,其实就是和盘托出完整的自己。
□ 逄春阶
  去年就听说尤凤伟先生身患癌症的消息,很为他担心,祈愿他战胜病魔。9月23日下午,我收到了尤老师去世的噩耗。我的作家访谈录里,从此缺了一位先生。窗外秋雨淅沥,思之怆然。
  多次接触尤凤伟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是2015年3月29日晚,在青岛松岭路的一家酒店,尤凤伟和作家陈若曦为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颁奖。我请记者同行帮我跟尤老师拍了一张合影,并提出专访他的请求,他说写了大半辈子也没写出啥名堂,还是采访别人吧。我记得一个细节,他的一缕头发耷拉下来,一仰脖把那缕头发顶了上去。
  尤凤伟说写了大半辈子没写出啥名堂,那是谦虚,他的石门系列小说《石门夜话》,《石门呓语》《石门绝唱》及《泱泱水》;他的抗战系列小说《生命通道》《五月乡战》《生存》;他的长篇小说《沧海客》《泥鳅》《色》《衣钵》等,都是有“名堂”的,有的是可以进当代文学史的心血之作。
  我想说的是,尤凤伟先生的清醒和对自己的苛刻。他说过:“我觉得中国作家似乎缺少一种自省的精神,总认为自己已成为文学大师,作品十分优秀,毫无瑕疵。就像一个铁匠一边挥锤锻打一边念念有词:好刀,好刀。许多作家认为自己打出来的是好刀,认为已经登上了山峰,而真实位置实际上只在半山腰,这是中国作家目前普遍的位置所在。”作家可贵在自省,有自省,则清醒,不浮躁,不自恋。
  对于写作,特别是上了年纪,尤凤伟考虑的已不是出多大的名,赚多少稿费。而是对得起“中国作家”这个称谓,希望写出属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家一看,会说尤凤伟写的是中国地面上发生的真实的社会人生,不离大谱。视自己的职业为神圣,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神圣。不苟且、不敷衍,减掉多余的东西,对得起“中国作家”的称呼,我想,尤凤伟做到了。
  尤凤伟在小说自选集《蛇会不会毒死自己》序言里的一句话:“我是怀着深深的情感来书写他们的。当我看到背垃圾的民工从豪华饭店自惭形秽像小偷似的匆匆溜走,我的心感到疼痛,我为他们鸣不平。”不在老百姓的苦难面前闭上眼睛,这是尤凤伟作为一个作家的良知。在牵挂弱势群体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短篇小说《为兄弟国瑞善后》,获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小说讲的是乡村小学教师于国祥为死刑犯弟弟善后,到大舅、二姨和大姑父家还钱的故事。入选词这样评价:“以悲悯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生命体验,细致入微地描写并剖解着纠结了亲情、伦理、欲望、道德、羞辱、灵魂撕扯和自我质疑等复杂矛盾的人物行为及其背后的隐痛。具有体恤人性、认知命运的沉静和宽厚。”
  不发讣告,不搞告别仪式,不开追思会。尤凤伟走得干干净净。青岛市作协原主席郑建华谈到一件事,她说:“青岛市作协开过不少人的作品研讨会,我不止一次问他,给你开个研讨会吧?他一笑说,不用,留着那点儿钱给别人开吧。他当作协主席的十五年,我的十三年,建刚(现任青岛市作协主席)的四年,一次也没开过。出丛书时他说,建华,我和你出书都容易,这次就不参与了,让没出过书的作者出。”当作协主席,就是为别的作家服务,就应该付出,我觉得尤凤伟先生做得很对,他完全够格开作品研讨会,但他一次也不开,坚持了32年,这是利他精神的体现。
  闻听尤凤伟去世,作家刘真骅老师伤心不已,她对我说:“凤伟是这样一个朋友——交往,不玩心计;相处,无需防备。迷茫时,能帮你拨开迷雾;伤心时,能给予安慰;困难时,能尽力帮衬,真心真意相处。最愿意跟他无拘无束地聊天。”作家赵鹤翔先生发我微信,悼念文字是:“凤伟老弟西行走好——你保护住了你心中文学的洁净度。你实践了人学的文学灵魂救赎和解剖,注进了爱的美和真。”
  跟尤凤伟的作品一起留下的,是他的自省精神和悲悯情怀。我明白了,作家写来写去,写到最后,其实就是和盘托出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