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从文明实践到“非遗+”

任城: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生活

2021-09-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范培倩 梁春峰 王琴
  
  道德楷模表彰、公益集市、非遗项目体验、拍摄全家福、趣味运动会……9月20日,济宁市任城区第十六届“运河之都”邻居节拉开帷幕。作为全区人民的共同节日,“运河之都”邻居节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增进新型邻里关系的有力抓手,已成为任城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为建设和谐任城、大美任城奠定坚实基础。
  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任城区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从建强文明实践阵地到“非遗+直播”“非遗+产业”“非遗+乡村振兴”等,在表达方式、呈现形式上进行转化和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关爱老幼
用传统文化引领社会生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任城区紧贴老幼需求,从衣食住行育入手,打造“安心餐”“爱心小屋”“家长学校”“幸福食堂”等一系列为民服务项目,将“爱心”与“文明”汇聚成一股暖流。
  走进任城区南张中心中学,定制食谱贴在醒目位置,周一到周五不重样;早餐保证有鸡蛋和两种以上特色面食,中餐和晚餐保证一荤一素一汤,每周至少两次有餐后新鲜水果;烹饪、卫生、储存实现全方位监控……
  为了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任城区引进“智慧+餐厅”模式,借助智慧餐厅管理平台,实现食材选购、缴费、点餐、结算、评价和监督各环节网上清晰可见,有效保障全流程监督、全链条透明,将学校食堂“晒”在阳光下。截至目前,任城区已有4个镇街的中学被选为首批试点学校,8000余名学子受惠。
  通俗易懂地讲述《论语》《孟子》中的教子格言,细致阐发“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不要迷失教育的方向”等“十要十不要”教育理念……任城区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建设,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许多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现在与孩子交流谈心的多了,与教师探讨学生教育的家长多了,而且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家长也增多了。”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校长沙军深有感触地说。
  “好吃不贵,有人情味”,任城区李营街道的“幸福食堂”里,老人们围席而坐,餐前宣讲党的政策理论、老年人保健知识等,餐后听听戏曲、话话家常,畅舒心情,排解寂寞。“孩子都出去打工了,之前我们老两口在家都是做一顿饭,无外乎面条、米饭这种家常饭,但自从村里建了幸福食堂,一天天日子过得可有滋有味了。”75岁的村民张兆苓说。
  政府补贴3元,老人交5元,70周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吃到两顿可口的饭菜,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今年以来,仅李营街道5个村,共有290余位老人接受了服务,真正将服务关怀老人、弘扬中华孝道传统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有机结合,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建强阵地
让文明之花开遍任城

  “全村人、适龄人都到工厂把班上,腰包挣得鼓囊囊……”日前,在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群众职工之家大讲堂上,山东落子非遗传承人王纪雷正在表演山东落子《奔小康》,通俗易懂的表演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这仅是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诸多活动的一个缩影。
  任城区高度重视平台建设,综合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中国梦”“红色基因传承”“蒲公英之家”为主题,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为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任城区“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被中宣部列为全国试点。
  9月17日10点多,任城区“运河书屋”仙营路店外面车水马龙,里面却安静祥和,一场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制作面塑正在进行,捏、搓、揉、掀,非遗老师们用巧手辅之以工具灵巧地点、切、刻等,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了。
  为了让辖区居民近距离直观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传承,仙营街道仙营社区仙营路网格志愿者邀请居民们一同参与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为中秋佳节和“运河之都”邻居节增添喜庆的氛围。
  “‘运河书屋’作为任城区文明实践新阵地,先期建设的12个都选址在了城区主干道街边的黄金地段。”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湘华说,以书屋为阵地,让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在群众身边活态化地呈现出来。
  为推动“书香任城”文化概念深入基层群众,立足于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阅览室,任城区将“运河书屋”、段玉鹏艺术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阵地,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学习强国”线下体验、四点半课堂、城市驿站等功能,建立长效志愿者服务机制,吸引公益机构和社会人员等加入志愿者队伍,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信息化、标准化,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漫步任城区阜桥街道小闸口社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充满中国风文化元素的老济宁手绘画跃然小区围墙之上,吸引众多居民驻足观看。从传统文化汲取文明营养,靠文化提升居民品德。创城过程中,像阜桥街道小闸口社区这样的做法在任城区比比皆是。
  作为创城主战场、主阵地的任城区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将文明城市创建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道德新风紧密结合,用厚重文化潜移默化提升居民素质,打造城市气质。一幅幅清新别致的公益广告、一处处设计精致的景观小品、一面面别具特色的文化墙面,成为整个城市随处可见的“文明点缀”,他们与城市融为一体,持续散发着道德文化芬芳。
  “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任城区用一个个国家级荣誉,为“文明任城”创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求新求实
“非遗”走出“深闺”
探路市场化

  “老师,这个中药塞多少合适?”“老师,我这样缝合应该没问题吧?”……在任城区济阳街道南门社区的非遗小课堂上,传统服饰传承人卜凡英手把手教授居民制作金鱼香囊。“传统服饰的制作难度很高,为了方便跟着学习的居民更容易上手,我特意改教他们制作金鱼香囊,里面塞上中草药,挂在家里不仅好看,还有益于健康。”卜凡英说。
  为探索社区传习“小”形式,突出“实”字,济阳街道通过在社区推广“非遗小课堂”项目,让“高大上”的非遗文化越来越“接地气”,不仅在好看又实用上下功夫,还鼓励居民与非遗传承人一起,成为小课堂的讲师,并顺势打造了“老妈妈的非遗梦”传习品牌项目。
  为保障“非遗小课堂”项目稳定有序开展,任城区济阳街道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一楼,打造成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非遗传习基地。沿街的房间内摆满了绣球、葫芦烙画、剪纸、布老虎、传统服饰、面塑等几十种各式各样的非遗作品,总数近百件。另设一间非遗活动室,用于开展各种非遗项目的体验、教学活动。目前,非遗传习基地有23项非遗手工艺、近30位非遗传承人入驻。自2017年成立以来,济阳社服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小课堂活动,授课近千场,受众两万余人次,为非遗手工艺在基层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济阳社服还积极为传承人筹集项目资金,对传承人授课给予补贴,激励传承人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手工艺项目。
  “非遗小课堂”搬上网络,让非遗传承人刘丽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她在直播中教网友缝制布偶,效果很好。“有景区找上门,订制了二三百只布偶。”她欣喜地说,济阳街道未来将建设一所非遗展示馆,把这些非遗作品明码标价,“过往的市民、游客走进来不仅可以购买,而且在非遗产品规范化、市场化之后,还可以接受大批量的定制。此外,传承人未来还可以在这里一边直播一边带货,让济宁的非遗产品真正‘走出去’。”
  “我们村既种杞柳,还编杞柳产品,有柳帘、工艺品花篮、宠物篮等几十个编制产品。”唐口街道张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存先说,“杞柳编制工艺品”目前已远销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实现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400多人就业。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任城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传承保护,围绕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精选了一批如张寨村“杞柳编制工艺品”、赵王堂村“铁编技艺”等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技艺,开发了一批如刺绣、皮影、木偶戏等独具任城特色的文创产品,积极推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任城。
精耕细作
以优秀传统文化之“魂”
构筑仁义任城

  在仙营辖区有一条260米长的道路,地面干净、店铺有序、车辆摆放一致,生机盎然的石楠树点缀着商户门前写有“尚德明礼”等字样的大红灯笼……这就是仙营路,一条由老旧社区街巷成长为“诚信路”的改革先行路。
  “挂诚信红灯笼,是想激励居民和商户讲诚信、守法规、懂感恩,形成‘火红灯笼高高挂,文明新风树起来’的特有效应。”仙营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俊杰说,近年来,街道打造了一系列如儒家孝文化小广场、孝善和美文化长廊、儒学文化墙等集思想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儒学景观,探索“沉浸式”教育阵地。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它的深刻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炼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任城区以信用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全民诚信水平、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为目的,组建信用评价工作机构,开展“信用+”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居民、商家三位一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信用联盟”,建起信用超市、爱心发屋、暖心食堂等信用阵地……不断实现信用体系建设在社区治理中的良性循环。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任城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文化振兴,实现非遗文化产品规模化、产业化,促进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断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更广泛、更持久的力量。”任城区委书记于胜涛说。
  
  ①大美南池
  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③运河之都邻居节
  ④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面塑制作
  ⑤段玉鹏艺术馆
  ⑥“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发展
  ⑦群众家门口的图书馆——运河书屋
  
  □范培倩 梁春峰 王琴
  
  道德楷模表彰、公益集市、非遗项目体验、拍摄全家福、趣味运动会……9月20日,济宁市任城区第十六届“运河之都”邻居节拉开帷幕。作为全区人民的共同节日,“运河之都”邻居节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增进新型邻里关系的有力抓手,已成为任城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为建设和谐任城、大美任城奠定坚实基础。
  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任城区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从建强文明实践阵地到“非遗+直播”“非遗+产业”“非遗+乡村振兴”等,在表达方式、呈现形式上进行转化和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关爱老幼
用传统文化引领社会生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任城区紧贴老幼需求,从衣食住行育入手,打造“安心餐”“爱心小屋”“家长学校”“幸福食堂”等一系列为民服务项目,将“爱心”与“文明”汇聚成一股暖流。
  走进任城区南张中心中学,定制食谱贴在醒目位置,周一到周五不重样;早餐保证有鸡蛋和两种以上特色面食,中餐和晚餐保证一荤一素一汤,每周至少两次有餐后新鲜水果;烹饪、卫生、储存实现全方位监控……
  为了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任城区引进“智慧+餐厅”模式,借助智慧餐厅管理平台,实现食材选购、缴费、点餐、结算、评价和监督各环节网上清晰可见,有效保障全流程监督、全链条透明,将学校食堂“晒”在阳光下。截至目前,任城区已有4个镇街的中学被选为首批试点学校,8000余名学子受惠。
  通俗易懂地讲述《论语》《孟子》中的教子格言,细致阐发“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不要迷失教育的方向”等“十要十不要”教育理念……任城区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建设,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许多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现在与孩子交流谈心的多了,与教师探讨学生教育的家长多了,而且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家长也增多了。”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校长沙军深有感触地说。
  “好吃不贵,有人情味”,任城区李营街道的“幸福食堂”里,老人们围席而坐,餐前宣讲党的政策理论、老年人保健知识等,餐后听听戏曲、话话家常,畅舒心情,排解寂寞。“孩子都出去打工了,之前我们老两口在家都是做一顿饭,无外乎面条、米饭这种家常饭,但自从村里建了幸福食堂,一天天日子过得可有滋有味了。”75岁的村民张兆苓说。
  政府补贴3元,老人交5元,70周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吃到两顿可口的饭菜,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今年以来,仅李营街道5个村,共有290余位老人接受了服务,真正将服务关怀老人、弘扬中华孝道传统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有机结合,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建强阵地
让文明之花开遍任城

  “全村人、适龄人都到工厂把班上,腰包挣得鼓囊囊……”日前,在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群众职工之家大讲堂上,山东落子非遗传承人王纪雷正在表演山东落子《奔小康》,通俗易懂的表演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这仅是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诸多活动的一个缩影。
  任城区高度重视平台建设,综合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中国梦”“红色基因传承”“蒲公英之家”为主题,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为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任城区“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被中宣部列为全国试点。
  9月17日10点多,任城区“运河书屋”仙营路店外面车水马龙,里面却安静祥和,一场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制作面塑正在进行,捏、搓、揉、掀,非遗老师们用巧手辅之以工具灵巧地点、切、刻等,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了。
  为了让辖区居民近距离直观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传承,仙营街道仙营社区仙营路网格志愿者邀请居民们一同参与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为中秋佳节和“运河之都”邻居节增添喜庆的氛围。
  “‘运河书屋’作为任城区文明实践新阵地,先期建设的12个都选址在了城区主干道街边的黄金地段。”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湘华说,以书屋为阵地,让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在群众身边活态化地呈现出来。
  为推动“书香任城”文化概念深入基层群众,立足于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阅览室,任城区将“运河书屋”、段玉鹏艺术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阵地,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学习强国”线下体验、四点半课堂、城市驿站等功能,建立长效志愿者服务机制,吸引公益机构和社会人员等加入志愿者队伍,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信息化、标准化,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漫步任城区阜桥街道小闸口社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充满中国风文化元素的老济宁手绘画跃然小区围墙之上,吸引众多居民驻足观看。从传统文化汲取文明营养,靠文化提升居民品德。创城过程中,像阜桥街道小闸口社区这样的做法在任城区比比皆是。
  作为创城主战场、主阵地的任城区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将文明城市创建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道德新风紧密结合,用厚重文化潜移默化提升居民素质,打造城市气质。一幅幅清新别致的公益广告、一处处设计精致的景观小品、一面面别具特色的文化墙面,成为整个城市随处可见的“文明点缀”,他们与城市融为一体,持续散发着道德文化芬芳。
  “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任城区用一个个国家级荣誉,为“文明任城”创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求新求实
“非遗”走出“深闺”
探路市场化

  “老师,这个中药塞多少合适?”“老师,我这样缝合应该没问题吧?”……在任城区济阳街道南门社区的非遗小课堂上,传统服饰传承人卜凡英手把手教授居民制作金鱼香囊。“传统服饰的制作难度很高,为了方便跟着学习的居民更容易上手,我特意改教他们制作金鱼香囊,里面塞上中草药,挂在家里不仅好看,还有益于健康。”卜凡英说。
  为探索社区传习“小”形式,突出“实”字,济阳街道通过在社区推广“非遗小课堂”项目,让“高大上”的非遗文化越来越“接地气”,不仅在好看又实用上下功夫,还鼓励居民与非遗传承人一起,成为小课堂的讲师,并顺势打造了“老妈妈的非遗梦”传习品牌项目。
  为保障“非遗小课堂”项目稳定有序开展,任城区济阳街道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一楼,打造成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非遗传习基地。沿街的房间内摆满了绣球、葫芦烙画、剪纸、布老虎、传统服饰、面塑等几十种各式各样的非遗作品,总数近百件。另设一间非遗活动室,用于开展各种非遗项目的体验、教学活动。目前,非遗传习基地有23项非遗手工艺、近30位非遗传承人入驻。自2017年成立以来,济阳社服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小课堂活动,授课近千场,受众两万余人次,为非遗手工艺在基层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济阳社服还积极为传承人筹集项目资金,对传承人授课给予补贴,激励传承人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手工艺项目。
  “非遗小课堂”搬上网络,让非遗传承人刘丽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她在直播中教网友缝制布偶,效果很好。“有景区找上门,订制了二三百只布偶。”她欣喜地说,济阳街道未来将建设一所非遗展示馆,把这些非遗作品明码标价,“过往的市民、游客走进来不仅可以购买,而且在非遗产品规范化、市场化之后,还可以接受大批量的定制。此外,传承人未来还可以在这里一边直播一边带货,让济宁的非遗产品真正‘走出去’。”
  “我们村既种杞柳,还编杞柳产品,有柳帘、工艺品花篮、宠物篮等几十个编制产品。”唐口街道张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存先说,“杞柳编制工艺品”目前已远销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实现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400多人就业。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任城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传承保护,围绕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精选了一批如张寨村“杞柳编制工艺品”、赵王堂村“铁编技艺”等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技艺,开发了一批如刺绣、皮影、木偶戏等独具任城特色的文创产品,积极推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任城。
精耕细作
以优秀传统文化之“魂”
构筑仁义任城

  在仙营辖区有一条260米长的道路,地面干净、店铺有序、车辆摆放一致,生机盎然的石楠树点缀着商户门前写有“尚德明礼”等字样的大红灯笼……这就是仙营路,一条由老旧社区街巷成长为“诚信路”的改革先行路。
  “挂诚信红灯笼,是想激励居民和商户讲诚信、守法规、懂感恩,形成‘火红灯笼高高挂,文明新风树起来’的特有效应。”仙营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俊杰说,近年来,街道打造了一系列如儒家孝文化小广场、孝善和美文化长廊、儒学文化墙等集思想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儒学景观,探索“沉浸式”教育阵地。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它的深刻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炼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任城区以信用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全民诚信水平、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为目的,组建信用评价工作机构,开展“信用+”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居民、商家三位一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信用联盟”,建起信用超市、爱心发屋、暖心食堂等信用阵地……不断实现信用体系建设在社区治理中的良性循环。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任城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文化振兴,实现非遗文化产品规模化、产业化,促进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断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更广泛、更持久的力量。”任城区委书记于胜涛说。
  
  ①大美南池
  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③运河之都邻居节
  ④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面塑制作
  ⑤段玉鹏艺术馆
  ⑥“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发展
  ⑦群众家门口的图书馆——运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