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2021-08-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牟正纯

  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将诚信价值观全面融入社会生活、融入群众一言一行,努力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各地纷纷提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打造最优营商环境,除了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外,还需要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汇聚起全社会参与建设最优营商环境的磅礴力量。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全社会诚信建设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只有融入社会生活、融入民众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完善诚信制度,营造法治环境。新时代强化社会成员诚信理念的坚守,就要深入推进诚信的制度建设。制度首要在精细。要完善社会信用领域立法,健全社会诚信法律体系。加快信用法、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管理办法等专门制度规章的制定和出台。各单位、各行业完善诚信内控制度,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强化诚信制度保障。继续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制度效力在执行。公安、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严格诚信制度执行,积极作为、上推下动,依法对各种失信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惩处,推动诚信制度从文件转化为行动。在制度执行中,严格落实执法者主体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实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让诚信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制度目的在遵守。完善诚信制度建设,狠抓诚信制度落实,通过制度的硬性规范规制和引导行为实践,让人们不触高压、不越雷池、不踩红线,营造个个知诚守信、人人遵纪守法的法治环境。
  坚持教育引导,涵育诚信品行。教育引导是推进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最便捷的路径。道德教育是家庭、学校、单位、机关等的共同使命,要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场域,建构有效衔接的诚信教育格局。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要重视家庭诚信启蒙教育。父母要秉承诚信观念言传身教,为孩子人格的养成留下诚信烙印。学校教育是诚信教育主要组织形式,要把诚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针对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思想特点,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课外实践中塑造学生的诚信品格、诚信品行、诚信品位,实现内在诚信理论知识和外在诚信行为践履的统一。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诚立身、以诚立学、诚信施教。高校应着力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健全学术诚信制度,要求科研人员和学生等恪守诚信规范、坚守学术底线。单位教育是诚信教育走向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要深入开展从业人员诚信道德教育,在招录考试、入职培训、在职学习中加强对法律知识和信用知识的教育学习,要求企业人员诚信研发、诚信经营,政府人员诚信服务、诚信担当。
  树立诚信典范,引领诚信风尚。充分发挥诚信模范典型的价值引导效应,要注重诚信典范选树和挖掘。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从百姓身边选群众满意的典范,于基层实际树社会认可的标杆;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的典型人物,又不断踏寻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立足各个领域,从居民、学生、职工、干部等各个行业中推选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诚信个人、诚信产业、诚信品牌,形成行行有典范、业业有榜样的新局面。注重诚信典型宣传和引导。宣传方式要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让先进典范的诚信之举进入百姓视野,通过开展专题报道、入区座谈讲解等形式引导人民见贤思齐、崇诚向善;宣传内容要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坚持实事求是报道,反对过度渲染和花哨包装,用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平凡话语,生动、形象地展现诚信典范事迹,讲好诚信故事,传好诚信声音,达到群众爱听、群众乐看、群众喜行的良好传播效果,让学习诚信典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营造诚信氛围,共建诚信风尚。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规范力和推动力。构建社会诚信的良好风尚,一方面要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的宣传窗、公园广场的广播站、电视媒体的公益片等,推进诚信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要占领“微时代”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微传播”手段,将诚信价值观嵌入人民群众的“微生活”,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诚信社会氛围,共建诚信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养成,强化诚信认同。推动诚信文化活动的日常化、生活化,积极借助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信用记录关爱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质量月等重要时间点,广泛开展诚信主题生活化实践活动,让诚信文化活动浸润生活场景,弥漫大街小巷。要实现诚信创建实践的全动员、共联动,让诚信价值观与每个人的生活同频共振,真真切切将诚信价值观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融入工作,激励人们恪守诚信、信守承诺,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从而同心同德培育知诚、信诚、践诚的良好风尚,同向同行建设你诚、我诚、众诚的和谐社会。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牟正纯

  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将诚信价值观全面融入社会生活、融入群众一言一行,努力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各地纷纷提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打造最优营商环境,除了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外,还需要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汇聚起全社会参与建设最优营商环境的磅礴力量。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全社会诚信建设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只有融入社会生活、融入民众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完善诚信制度,营造法治环境。新时代强化社会成员诚信理念的坚守,就要深入推进诚信的制度建设。制度首要在精细。要完善社会信用领域立法,健全社会诚信法律体系。加快信用法、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管理办法等专门制度规章的制定和出台。各单位、各行业完善诚信内控制度,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强化诚信制度保障。继续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制度效力在执行。公安、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严格诚信制度执行,积极作为、上推下动,依法对各种失信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惩处,推动诚信制度从文件转化为行动。在制度执行中,严格落实执法者主体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实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让诚信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制度目的在遵守。完善诚信制度建设,狠抓诚信制度落实,通过制度的硬性规范规制和引导行为实践,让人们不触高压、不越雷池、不踩红线,营造个个知诚守信、人人遵纪守法的法治环境。
  坚持教育引导,涵育诚信品行。教育引导是推进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最便捷的路径。道德教育是家庭、学校、单位、机关等的共同使命,要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场域,建构有效衔接的诚信教育格局。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要重视家庭诚信启蒙教育。父母要秉承诚信观念言传身教,为孩子人格的养成留下诚信烙印。学校教育是诚信教育主要组织形式,要把诚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针对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思想特点,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课外实践中塑造学生的诚信品格、诚信品行、诚信品位,实现内在诚信理论知识和外在诚信行为践履的统一。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诚立身、以诚立学、诚信施教。高校应着力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健全学术诚信制度,要求科研人员和学生等恪守诚信规范、坚守学术底线。单位教育是诚信教育走向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要深入开展从业人员诚信道德教育,在招录考试、入职培训、在职学习中加强对法律知识和信用知识的教育学习,要求企业人员诚信研发、诚信经营,政府人员诚信服务、诚信担当。
  树立诚信典范,引领诚信风尚。充分发挥诚信模范典型的价值引导效应,要注重诚信典范选树和挖掘。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从百姓身边选群众满意的典范,于基层实际树社会认可的标杆;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的典型人物,又不断踏寻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立足各个领域,从居民、学生、职工、干部等各个行业中推选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诚信个人、诚信产业、诚信品牌,形成行行有典范、业业有榜样的新局面。注重诚信典型宣传和引导。宣传方式要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让先进典范的诚信之举进入百姓视野,通过开展专题报道、入区座谈讲解等形式引导人民见贤思齐、崇诚向善;宣传内容要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坚持实事求是报道,反对过度渲染和花哨包装,用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平凡话语,生动、形象地展现诚信典范事迹,讲好诚信故事,传好诚信声音,达到群众爱听、群众乐看、群众喜行的良好传播效果,让学习诚信典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营造诚信氛围,共建诚信风尚。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规范力和推动力。构建社会诚信的良好风尚,一方面要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的宣传窗、公园广场的广播站、电视媒体的公益片等,推进诚信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要占领“微时代”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微传播”手段,将诚信价值观嵌入人民群众的“微生活”,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诚信社会氛围,共建诚信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养成,强化诚信认同。推动诚信文化活动的日常化、生活化,积极借助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信用记录关爱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质量月等重要时间点,广泛开展诚信主题生活化实践活动,让诚信文化活动浸润生活场景,弥漫大街小巷。要实现诚信创建实践的全动员、共联动,让诚信价值观与每个人的生活同频共振,真真切切将诚信价值观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融入工作,激励人们恪守诚信、信守承诺,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从而同心同德培育知诚、信诚、践诚的良好风尚,同向同行建设你诚、我诚、众诚的和谐社会。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