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旧址看今朝

“烽火”永不灭 乡村入画来

2021-07-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郝 坤 顾斯妤


  乐陵市丁坞镇黄家村共600余人,村子不大,不一会儿就能逛上一圈。路面宽敞整洁,绿化井然有序,丰收后的村庄透出一股闲适的气息。村南,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赫然出现在眼前,12位“黄”姓烈士的黑色大理石墓碑分列两侧,一种庄严肃穆感瞬间攫住人心。
  1938年夏秋,八路军增援冀鲁边区。当年9月,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到了冀鲁边区。地方党组织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共冀鲁边区特委,李启华任书记。当时特委机关对外称“编辑部”,之后还办起了《烽火报》——这份此后近4年间在冀鲁边区有重要影响的机关报,发动群众抗战图强,广泛宣传进步文化思想。
  地处宁津县和乐陵市交界处的黄家村,是当时的秘密据点之一。村党支部书记黄景利说,1938年至1940年间,《烽火报》断断续续在该村驻扎约一年半时间,村民为《烽火报》编印出版提供服务,当时仅300多人的黄家村有多人走上革命道路:黄秉琳,1939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1942年牺牲于今河北东光县四柳林、大小单家战斗中;黄秉东,1938年参加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1942年在河南牺牲……
  “他们的名字和部分事迹记录在《黄家村记忆》里,包括22位早期共产党员、12位革命烈士和其他23名革命先辈。”黄景利说,该书由黄家村“乡贤”代表黄秉林所著。也曾参军的黄秉林几年前从晋中市公安局退休回到家乡,翻阅史料,走访核实,耗时两年写成该书。记者看到,封面上一轮红日,正从广袤田野间冉冉升起。
  2018年7月,丁坞镇投资12万元在黄家村修建了革命烈士广场,竖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全镇有190多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黄家村就有12名。他们牺牲时都很年轻,有些人的功勋并不显著甚至记载很少,但同样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向前。”丁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长新说,这不仅是一座有形的烈士纪念碑,也是党员群众心里一座无形的精神丰碑,发挥了强有力的红色文化引领作用。
  黄家村活跃着一支文艺队,由20余位村民自发组成,农闲时编排歌舞等文艺节目,其中不乏“烽火故事”。“镇上平均每月组织一次文艺汇演,一般每周四下午还会在各村轮流进行交流展演。”村舞蹈队队长史克俊说,这样的文化活动在全镇极为普遍,已蔚然成风。
  孙长新介绍,丁坞镇由杨盘乡与丁坞乡合并而来,杨盘相传是当年杨六郎曾在此立团练营盘,人们感念杨家将忠魂,故留名杨盘。近几年,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丁坞用文化振兴来点题、破题,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搭建文化阵地、培育文明乡风,相继建起杨盘记忆馆、烽火岁月革命纪念馆和老年大学等3处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1支志愿分队、94支文艺团队活跃在村头巷尾。
  贾希亮是丁坞镇老年大学的校长,也是书画志愿队队长,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一开始是利用自己的农闲时间作画,后来一些周边群众跟他学画画。2018年,镇上专门设立了农民画创作室,提供场地等方便,大家的技艺不断提高。东街村曾经的贫困户王书洞,现在也成为了创作骨干,他的脱贫攻坚系列漫画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他完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生动质朴纯真的农民画,描绘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展现了美丽的乡村画卷。他们的作品多次参加画展,并亮相澳门科教文中心和省文博会等。
  “前不久,‘农民画家’们还创作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作品,镇上准备把部分画作制作成灯箱展示。镇上庆‘七一’晚会的节目征集通知一经发出,各文艺队队长就纷纷踊跃报名。”孙长新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村里喝酒闲逛的少了,跳舞扭秧歌的多了;说闲话论是非的少了,讲述红色故事的多了……传承‘烽火’精神,就是立志为人民谋幸福,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比‘颜值’,更提‘气质’,真正把文化种下去,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 本报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郝 坤 顾斯妤


  乐陵市丁坞镇黄家村共600余人,村子不大,不一会儿就能逛上一圈。路面宽敞整洁,绿化井然有序,丰收后的村庄透出一股闲适的气息。村南,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赫然出现在眼前,12位“黄”姓烈士的黑色大理石墓碑分列两侧,一种庄严肃穆感瞬间攫住人心。
  1938年夏秋,八路军增援冀鲁边区。当年9月,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到了冀鲁边区。地方党组织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共冀鲁边区特委,李启华任书记。当时特委机关对外称“编辑部”,之后还办起了《烽火报》——这份此后近4年间在冀鲁边区有重要影响的机关报,发动群众抗战图强,广泛宣传进步文化思想。
  地处宁津县和乐陵市交界处的黄家村,是当时的秘密据点之一。村党支部书记黄景利说,1938年至1940年间,《烽火报》断断续续在该村驻扎约一年半时间,村民为《烽火报》编印出版提供服务,当时仅300多人的黄家村有多人走上革命道路:黄秉琳,1939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1942年牺牲于今河北东光县四柳林、大小单家战斗中;黄秉东,1938年参加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1942年在河南牺牲……
  “他们的名字和部分事迹记录在《黄家村记忆》里,包括22位早期共产党员、12位革命烈士和其他23名革命先辈。”黄景利说,该书由黄家村“乡贤”代表黄秉林所著。也曾参军的黄秉林几年前从晋中市公安局退休回到家乡,翻阅史料,走访核实,耗时两年写成该书。记者看到,封面上一轮红日,正从广袤田野间冉冉升起。
  2018年7月,丁坞镇投资12万元在黄家村修建了革命烈士广场,竖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全镇有190多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黄家村就有12名。他们牺牲时都很年轻,有些人的功勋并不显著甚至记载很少,但同样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向前。”丁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长新说,这不仅是一座有形的烈士纪念碑,也是党员群众心里一座无形的精神丰碑,发挥了强有力的红色文化引领作用。
  黄家村活跃着一支文艺队,由20余位村民自发组成,农闲时编排歌舞等文艺节目,其中不乏“烽火故事”。“镇上平均每月组织一次文艺汇演,一般每周四下午还会在各村轮流进行交流展演。”村舞蹈队队长史克俊说,这样的文化活动在全镇极为普遍,已蔚然成风。
  孙长新介绍,丁坞镇由杨盘乡与丁坞乡合并而来,杨盘相传是当年杨六郎曾在此立团练营盘,人们感念杨家将忠魂,故留名杨盘。近几年,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丁坞用文化振兴来点题、破题,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搭建文化阵地、培育文明乡风,相继建起杨盘记忆馆、烽火岁月革命纪念馆和老年大学等3处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1支志愿分队、94支文艺团队活跃在村头巷尾。
  贾希亮是丁坞镇老年大学的校长,也是书画志愿队队长,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一开始是利用自己的农闲时间作画,后来一些周边群众跟他学画画。2018年,镇上专门设立了农民画创作室,提供场地等方便,大家的技艺不断提高。东街村曾经的贫困户王书洞,现在也成为了创作骨干,他的脱贫攻坚系列漫画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他完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生动质朴纯真的农民画,描绘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展现了美丽的乡村画卷。他们的作品多次参加画展,并亮相澳门科教文中心和省文博会等。
  “前不久,‘农民画家’们还创作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作品,镇上准备把部分画作制作成灯箱展示。镇上庆‘七一’晚会的节目征集通知一经发出,各文艺队队长就纷纷踊跃报名。”孙长新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村里喝酒闲逛的少了,跳舞扭秧歌的多了;说闲话论是非的少了,讲述红色故事的多了……传承‘烽火’精神,就是立志为人民谋幸福,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比‘颜值’,更提‘气质’,真正把文化种下去,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