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1-06-16 作者: 刘一颖 来源: 大众日报
党史题材剧的年轻化表达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电视剧《大浪淘沙》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播出并在优酷、腾讯和爱奇艺等网络平台同步上线,引发了热烈反响。日前,该剧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大浪淘沙》梳理了从1919年到1945年的党史脉络,呈现了其中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详尽叙述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七大、从初创到成熟的伟大历程。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部剧以人带史,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强烈的纪实性,在表现手法上侧重当代年轻人的视角,致力于引导年轻观众传承和坚定信仰。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这部剧的新颖之处是以几十年间不同人物的人生离散聚合、命运起伏沉落为叙事主线,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剧中一大代表的信仰抉择和命运抉择相互交织,体现了革命进程的大浪淘沙,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更大的戏剧张力和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说,这部电视剧在艺术呈现方式上的探索,主要是用年轻人陈启航和伙伴们的直接讲述来构造故事,串联情节,拉近了年轻观众和历史的距离,手法巧妙。
粽子传承与创新
也要讲好中国故事

  据北京青年报,近日,在江苏苏州姑苏区平江街道新湘苑社区,随着凌恩斌的一双巧手上下翻转,秤砣粽、元宝粽、蝴蝶粽、海星粽、菱角粽、斧头粽、五角粽、霸王粽……这些造型十足的粽子令人赞叹不已。“我会包48种造型的粽子,有些是几十年前和外公外婆学的,也有自己设计的。”说起这些,67岁的凌恩斌满脸自豪。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包出48种造型粽子的人,并不是卖粽子的世家,而是一位老木匠。老木匠之所以能包出这么多种造型的粽子,一方面是几十年前向自己外公外婆学的,即继承了老一辈的手艺;另一方面,自己又创新设计了新的造型。笔者以为,这是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一个样本,继承传统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创新又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这一样本,既对生产粽子的食品企业有一定启示意义,即造型创新也是产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其他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比如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结合积极创新,都能让今天见多识广的人们眼前一亮。假如我们只是简单复制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不加以创新,那么我国传统文化不仅难以发扬光大,很可能在时代洪流中会被淹没。
现实主义题材火热回归
  据四川日报,《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江大河2》……今年以来,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收视率。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增量回归,创作水平明显提升,已是近两年影视行业的一大趋势。
  据爱奇艺公布的数据,从2018年到2020年以及已经可以统计的2021年一季度,每一年现实主义题材的剧集供给数量都在300部以上,且占比都大幅上升,从67%上升到75%,持续保持主流地位。
  现实主义题材很传统,但为什么收获了如此“不传统”的成绩?究其原因,离不开创作者隐藏在其中的匠心。一方面,通过这些数据能够看出业内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从更贴近人民现实的生活中来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另一方面,不仅是数量上的提升,从具体类型来看,现实主义题材也在不断拓展多样性,满足更多元观众的需求。
  成绩固然可喜,但也应该看到,现实题材剧的原创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者需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术匠心夯实创作全流程,更好地对话时代、把握现实、发现生活,在表达上不落窠臼、实现突破,唯其如此,现实题材电视剧才能不断成就精品力作。
戏剧节:
艺术正在融入城市生活

  据光明日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国内社会文化生活已全面恢复,其中也包括以戏剧展演、艺术研讨为主的戏剧节。2021年上半年,全国各地花样繁多的戏剧节纷纷拉开帷幕。近十年来,戏剧节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除了城市主题戏剧节,其他如青年戏剧节、儿童戏剧节、女性戏剧节也都先后举办。戏剧从单纯的舞台演出发展为城市节庆,不仅使剧院舞台的艺术天地活色生香,生机盎然,更将艺术融入城市,激活城市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助燃剂。
  在接触戏剧之前,人们往往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戏剧古典、高冷、小众,不会被普通人接受。戏剧节使这种成见不攻自破。过去只有在明星演唱会或者春运出现的“抢票攻略”“抢票入口”“摆好抢票姿势”等火爆词语,现在却与戏剧节有了深度关联。据数据统计,过去七届乌镇戏剧节演出近600场,吸引游客和观众100多万人次。
  戏剧节并不意味着一批戏剧作品在剧院里扎堆演出,它必须是城市的“节日”,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戏剧节需要建构新型的城市公共空间,除了常规的舞台表演,还会经常走出剧场,走向街头,在城市中表演。在此过程中,让市民随时随地观看精彩的戏剧演出,还有机会参与到戏剧之中,或者聆听戏剧大师创作谈、演后谈,通过亲身参与感受艺术,提升艺术鉴赏力。  

           (□记者 刘一颖 整理)
党史题材剧的年轻化表达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电视剧《大浪淘沙》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播出并在优酷、腾讯和爱奇艺等网络平台同步上线,引发了热烈反响。日前,该剧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大浪淘沙》梳理了从1919年到1945年的党史脉络,呈现了其中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详尽叙述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七大、从初创到成熟的伟大历程。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部剧以人带史,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强烈的纪实性,在表现手法上侧重当代年轻人的视角,致力于引导年轻观众传承和坚定信仰。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这部剧的新颖之处是以几十年间不同人物的人生离散聚合、命运起伏沉落为叙事主线,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剧中一大代表的信仰抉择和命运抉择相互交织,体现了革命进程的大浪淘沙,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更大的戏剧张力和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说,这部电视剧在艺术呈现方式上的探索,主要是用年轻人陈启航和伙伴们的直接讲述来构造故事,串联情节,拉近了年轻观众和历史的距离,手法巧妙。
粽子传承与创新
也要讲好中国故事

  据北京青年报,近日,在江苏苏州姑苏区平江街道新湘苑社区,随着凌恩斌的一双巧手上下翻转,秤砣粽、元宝粽、蝴蝶粽、海星粽、菱角粽、斧头粽、五角粽、霸王粽……这些造型十足的粽子令人赞叹不已。“我会包48种造型的粽子,有些是几十年前和外公外婆学的,也有自己设计的。”说起这些,67岁的凌恩斌满脸自豪。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包出48种造型粽子的人,并不是卖粽子的世家,而是一位老木匠。老木匠之所以能包出这么多种造型的粽子,一方面是几十年前向自己外公外婆学的,即继承了老一辈的手艺;另一方面,自己又创新设计了新的造型。笔者以为,这是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一个样本,继承传统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创新又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这一样本,既对生产粽子的食品企业有一定启示意义,即造型创新也是产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其他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比如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结合积极创新,都能让今天见多识广的人们眼前一亮。假如我们只是简单复制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不加以创新,那么我国传统文化不仅难以发扬光大,很可能在时代洪流中会被淹没。
现实主义题材火热回归
  据四川日报,《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江大河2》……今年以来,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收视率。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增量回归,创作水平明显提升,已是近两年影视行业的一大趋势。
  据爱奇艺公布的数据,从2018年到2020年以及已经可以统计的2021年一季度,每一年现实主义题材的剧集供给数量都在300部以上,且占比都大幅上升,从67%上升到75%,持续保持主流地位。
  现实主义题材很传统,但为什么收获了如此“不传统”的成绩?究其原因,离不开创作者隐藏在其中的匠心。一方面,通过这些数据能够看出业内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从更贴近人民现实的生活中来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另一方面,不仅是数量上的提升,从具体类型来看,现实主义题材也在不断拓展多样性,满足更多元观众的需求。
  成绩固然可喜,但也应该看到,现实题材剧的原创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者需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术匠心夯实创作全流程,更好地对话时代、把握现实、发现生活,在表达上不落窠臼、实现突破,唯其如此,现实题材电视剧才能不断成就精品力作。
戏剧节:
艺术正在融入城市生活

  据光明日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国内社会文化生活已全面恢复,其中也包括以戏剧展演、艺术研讨为主的戏剧节。2021年上半年,全国各地花样繁多的戏剧节纷纷拉开帷幕。近十年来,戏剧节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除了城市主题戏剧节,其他如青年戏剧节、儿童戏剧节、女性戏剧节也都先后举办。戏剧从单纯的舞台演出发展为城市节庆,不仅使剧院舞台的艺术天地活色生香,生机盎然,更将艺术融入城市,激活城市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助燃剂。
  在接触戏剧之前,人们往往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戏剧古典、高冷、小众,不会被普通人接受。戏剧节使这种成见不攻自破。过去只有在明星演唱会或者春运出现的“抢票攻略”“抢票入口”“摆好抢票姿势”等火爆词语,现在却与戏剧节有了深度关联。据数据统计,过去七届乌镇戏剧节演出近600场,吸引游客和观众100多万人次。
  戏剧节并不意味着一批戏剧作品在剧院里扎堆演出,它必须是城市的“节日”,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戏剧节需要建构新型的城市公共空间,除了常规的舞台表演,还会经常走出剧场,走向街头,在城市中表演。在此过程中,让市民随时随地观看精彩的戏剧演出,还有机会参与到戏剧之中,或者聆听戏剧大师创作谈、演后谈,通过亲身参与感受艺术,提升艺术鉴赏力。  

           (□记者 刘一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