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医疗健康产业——

新技术 新需求 新挑战

2021-06-02 作者: 肖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肖芳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医疗健康领域有哪些受到关注的新技术?中国疫苗如何更好融入国际公共采购市场?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又该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6月1日,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未来——中国氢能产业新业态展望”“202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抗疫国际合作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三个分论坛举办,国内外与会嘉宾围绕“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互动交流。
新技术
氢气应用于大健康领域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第八版中,建议对患者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有条件可采用氢氧混合吸入气治疗。今年1月5日,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在修订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时,明确了氢氧混合雾化吸入的收费标准,将之纳入医保范围。这表明,作为一种医疗新技术的氢气医学,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
  “氢气不仅是一种清洁能源,还是一种绿色药物,可以用来治病救人。”6月1日上午,在“美的未来——中国氢能产业新业态展望”分论坛上,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学军介绍了氢气医学的发展历程和临床应用。该论坛围绕氢气在医学、农业等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展开对话,研讨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孙学军介绍,对氢气的医学学术研究始于2007年日本学者在《自然医学》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证明吸入浓度为2%的氢气可有效治疗脑缺血,作用机理是氢气具有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氧化损伤和炎症。这一研究迅速受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关注,迄今氢气医学领域发表的论文已有1500多篇。这些研究认为,氢气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新生儿脑缺血、动脉硬化、心肌梗死、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
  氢气在大健康领域的另一应用,是氢农业。在该分论坛上,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沈文斌就“中国氢农业的理论和实践”话题进行分享。他表示,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氢农业正在迅速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支持了紫花苜蓿、番茄、万寿菊等11个氢农业研究项目。目前研究表明,氢气可以通过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生长、减缓土壤有机质降解、减少植物体内重金属积累、改善植物营养品质等作用,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新需求
更多掌握国际采购规则

  6月1日下午,分论坛“202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举办。该论坛由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与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办,聚焦生命健康与全球伙伴关系,探讨共建互联互通的多边主义网络。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中国扮演着重要积极的角色,推动着全球发展和合作。”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发言中表示,面临新时代新挑战,各方要遵循合作共赢的方针,在联合国大框架下,和中国携手并肩,推动卫生健康各项事业发展。
  参与联合国采购,有利于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开拓多元化市场。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栩男表示,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和最大的经济技术交流平台,2020年全球采购金额已超过200亿美元,其中最大品类是医疗及健康物资,占比超过25%。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构建公开透明的公共采购制度,努力融入国际公共采购市场。
  疫苗是当前联合国采购的重点品类,其“入场券”便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紧急使用清单”。当地时间6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中国科兴研发的新冠疫苗正式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此前,中国国药新冠疫苗已获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并正式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供疫苗。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专家顾问王宇博士建议,在抗疫国际合作的背景下,疫苗生产企业要主动了解国际公共采购规则,建立自己的国际化专业人员,准确把握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的相关技术评审要求,确保疫苗的生产、工艺、质检等过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格式和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顺利融入国际公共采购。
新挑战
医药企业应“内外双修”

  抗疫国际合作中,中国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6月1日晚,分论坛“抗疫国际合作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举办,国内医疗健康行业细分领域的多家龙头企业,共同探讨新发展格局下的企业定位和发展路径。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表示,疫情之下很多国家都在讨论制造业回归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成为很多医疗企业面临的头等大事。
  “在呼吸机等防疫物资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决定企业产能的不是工人生产效率,而是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营销系统副总经理徐超对此深有感触。该企业是中国医疗企业国际化龙头,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专利总申请量超过6400项。徐超认为,医药企业应该“内外双修”驱动高质量发展:在内循环方面持续研发高投入,坚持产学研医相结合;在外循环方面通过收并购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在坚持开放交流中快速成长。
  □ 本报记者 肖芳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医疗健康领域有哪些受到关注的新技术?中国疫苗如何更好融入国际公共采购市场?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又该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6月1日,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未来——中国氢能产业新业态展望”“202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抗疫国际合作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三个分论坛举办,国内外与会嘉宾围绕“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互动交流。
新技术
氢气应用于大健康领域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第八版中,建议对患者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有条件可采用氢氧混合吸入气治疗。今年1月5日,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在修订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时,明确了氢氧混合雾化吸入的收费标准,将之纳入医保范围。这表明,作为一种医疗新技术的氢气医学,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
  “氢气不仅是一种清洁能源,还是一种绿色药物,可以用来治病救人。”6月1日上午,在“美的未来——中国氢能产业新业态展望”分论坛上,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学军介绍了氢气医学的发展历程和临床应用。该论坛围绕氢气在医学、农业等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展开对话,研讨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孙学军介绍,对氢气的医学学术研究始于2007年日本学者在《自然医学》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证明吸入浓度为2%的氢气可有效治疗脑缺血,作用机理是氢气具有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氧化损伤和炎症。这一研究迅速受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关注,迄今氢气医学领域发表的论文已有1500多篇。这些研究认为,氢气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新生儿脑缺血、动脉硬化、心肌梗死、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
  氢气在大健康领域的另一应用,是氢农业。在该分论坛上,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沈文斌就“中国氢农业的理论和实践”话题进行分享。他表示,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氢农业正在迅速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支持了紫花苜蓿、番茄、万寿菊等11个氢农业研究项目。目前研究表明,氢气可以通过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生长、减缓土壤有机质降解、减少植物体内重金属积累、改善植物营养品质等作用,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新需求
更多掌握国际采购规则

  6月1日下午,分论坛“202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举办。该论坛由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与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办,聚焦生命健康与全球伙伴关系,探讨共建互联互通的多边主义网络。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中国扮演着重要积极的角色,推动着全球发展和合作。”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发言中表示,面临新时代新挑战,各方要遵循合作共赢的方针,在联合国大框架下,和中国携手并肩,推动卫生健康各项事业发展。
  参与联合国采购,有利于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开拓多元化市场。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栩男表示,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和最大的经济技术交流平台,2020年全球采购金额已超过200亿美元,其中最大品类是医疗及健康物资,占比超过25%。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构建公开透明的公共采购制度,努力融入国际公共采购市场。
  疫苗是当前联合国采购的重点品类,其“入场券”便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紧急使用清单”。当地时间6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中国科兴研发的新冠疫苗正式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此前,中国国药新冠疫苗已获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并正式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供疫苗。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专家顾问王宇博士建议,在抗疫国际合作的背景下,疫苗生产企业要主动了解国际公共采购规则,建立自己的国际化专业人员,准确把握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的相关技术评审要求,确保疫苗的生产、工艺、质检等过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格式和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顺利融入国际公共采购。
新挑战
医药企业应“内外双修”

  抗疫国际合作中,中国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6月1日晚,分论坛“抗疫国际合作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举办,国内医疗健康行业细分领域的多家龙头企业,共同探讨新发展格局下的企业定位和发展路径。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表示,疫情之下很多国家都在讨论制造业回归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成为很多医疗企业面临的头等大事。
  “在呼吸机等防疫物资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决定企业产能的不是工人生产效率,而是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营销系统副总经理徐超对此深有感触。该企业是中国医疗企业国际化龙头,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专利总申请量超过6400项。徐超认为,医药企业应该“内外双修”驱动高质量发展:在内循环方面持续研发高投入,坚持产学研医相结合;在外循环方面通过收并购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在坚持开放交流中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