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获国办通报激励

2021-05-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郑 莉
  通讯员 鞠慧亮 付岩帅 报道
  本报威海讯 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威海高新区因为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获国办通报激励,是山东省唯一上榜的国家级开发区。
  自2017年被国务院批复为国家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以来,威海高新区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成为威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为全省创新创业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按照“园区共建、设施共享、平台共用”的思路,示范基地建设了18平方公里的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10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大力培植双创企业,新登记市场主体8915家,同比增长2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2家,同比增长60%。148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企业入选“千帆计划”。2020年,示范基地企业带动新增就业2.8万人,同比增长30%,呈现鲜明的“链式”特征。依托迪尚集团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有效带动上下游60余家“双创”企业、150多个创业团队,释放就业岗位1500余个。依托惠普智能打印产业链,引进美国捷普、香港亿和、韩国大振和韩国奎科等核心配套企业30多家、配套企业120多家,新增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就业3500人,形成了全球激光打印机独一无二的完善配套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千亿级激光打印机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全面整合示范基地内各方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高端创新平台,构建了“1+4+N”的创新平台体系。引进和创建了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威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山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先进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累计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35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82家。建成国家级孵化载体8家,孵化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1000家,获批国家双创升级特色载体、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创新人才资源集聚工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超过30%;全年累计引进博士后35人、青年人才2450人。一大批产学研合作成果实现转化,引进北京化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转移机构21家,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2家。
  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方向,持续深化示范基地“放管服”改革,出台财税支持政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记者 郑 莉
  通讯员 鞠慧亮 付岩帅 报道
  本报威海讯 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威海高新区因为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获国办通报激励,是山东省唯一上榜的国家级开发区。
  自2017年被国务院批复为国家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以来,威海高新区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成为威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为全省创新创业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按照“园区共建、设施共享、平台共用”的思路,示范基地建设了18平方公里的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10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大力培植双创企业,新登记市场主体8915家,同比增长2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2家,同比增长60%。148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企业入选“千帆计划”。2020年,示范基地企业带动新增就业2.8万人,同比增长30%,呈现鲜明的“链式”特征。依托迪尚集团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有效带动上下游60余家“双创”企业、150多个创业团队,释放就业岗位1500余个。依托惠普智能打印产业链,引进美国捷普、香港亿和、韩国大振和韩国奎科等核心配套企业30多家、配套企业120多家,新增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就业3500人,形成了全球激光打印机独一无二的完善配套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千亿级激光打印机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全面整合示范基地内各方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高端创新平台,构建了“1+4+N”的创新平台体系。引进和创建了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威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山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先进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累计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35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82家。建成国家级孵化载体8家,孵化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1000家,获批国家双创升级特色载体、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创新人才资源集聚工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超过30%;全年累计引进博士后35人、青年人才2450人。一大批产学研合作成果实现转化,引进北京化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转移机构21家,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2家。
  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方向,持续深化示范基地“放管服”改革,出台财税支持政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