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新路

从“心”开始 由“心”而治

2021-04-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念东
   本报通讯员 程宝良

小新的心理问题
这样解决

  小新(化名)是单县一高中学生,与父母沟通较少,并且不爱与人交往,学习成绩处于下游,由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小新面临高考,父母很是担心,于是将其送往单县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进行治疗。
  服务中心的心理老师通过与小新交流,了解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家庭和个别老师教育不当。因此为小新制订了辅导计划,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坚持正面疏导教育。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小新调整认知观念,逐渐改变了小新的负面情绪,消除了小新的叛逆心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单县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致力于全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通过专题讲座、行为训练、心理咨询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自我认识、情绪处理等方面的心理服务,帮助青少年发掘自我潜力并重塑自我。
  单县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是近年来单县以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为契机,积极探索实践具有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打造社会“心治”共同体的一个缩影。
  单县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单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培育50个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50个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点、5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健康门诊示范点,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我们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学校、医院、群团组织等,全县建成乡镇(街道)心理健康服务站58个、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点477个、学校心理咨询室189个。”单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苏春英介绍,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夯实了心理服务体系基层基础。
将心理服务
植入矛盾化解中

  在牡丹区综治中心,高标准建设了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设有放松室、减压室、谈心室等功能室,配备了心理测评仪、专业沙盘模具、音乐放松椅、生物反馈调养仓、减压跑步机、动感单车和宣泄模具等心理体系专业设备。每天安排两名心理咨询师,随时接待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镇街、区直单位、企业、学校、村(社区)心理服务站、服务室敞开大门,坚持做好日常群众心理疏导化解工作。
  “我们建立了‘社会心理服务+信访稳定’新模式,在信访稳定工作中引入心理疏导干预,开展心理服务,破解信访难题,在解决信访人现实问题诉求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信访人的心理问题诉求。”牡丹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霍忠亮介绍,在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中植入社会心理服务,了解当事人心理需求,开展心理预防,给予心理安抚,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成效。上访群众往往由怒气冲冲到心平气和。
  此外,牡丹区还建立了“社会心理服务+网格”新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底座”作用,以网格为单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每个网格员都是心理服务工作志愿者,将心理服务延伸到网格、楼栋、家庭。组织网格管理员、楼栋长等进村入户,做好社会心理相关信息采集、重点人员摸排和关心关怀等工作,特别是加强了与刑满释放人员、戒毒康复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沟通了解,及时掌握上报其心理状况,建立经常性心理服务机制。
将社会心理服务
做成民心工程

  “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来源于基本生活条件和个人心态,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是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服务,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菏泽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冰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菏泽市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加强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支持引导专业机构向群众提供专业心理服务。
  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设。县区、街镇、城乡社区(村)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平台、有服务”标准,根据实际,在三级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配备相应心理服务设施,推动服务举措落地落实。
  加强心理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服务师培养力度,让全社会多出素质高、水平高、专业强的心理服务人才,并打造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融合的“多元化”工作队伍。
  探索“互联网+心理”模式。完善心理服务职能APP,建立心理援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自助心理服务平台,拓展心理服务的空间和成效。
  □ 本报记者 赵念东
   本报通讯员 程宝良

小新的心理问题
这样解决

  小新(化名)是单县一高中学生,与父母沟通较少,并且不爱与人交往,学习成绩处于下游,由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小新面临高考,父母很是担心,于是将其送往单县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进行治疗。
  服务中心的心理老师通过与小新交流,了解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家庭和个别老师教育不当。因此为小新制订了辅导计划,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坚持正面疏导教育。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小新调整认知观念,逐渐改变了小新的负面情绪,消除了小新的叛逆心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单县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致力于全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通过专题讲座、行为训练、心理咨询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自我认识、情绪处理等方面的心理服务,帮助青少年发掘自我潜力并重塑自我。
  单县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是近年来单县以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为契机,积极探索实践具有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打造社会“心治”共同体的一个缩影。
  单县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单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培育50个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50个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点、5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健康门诊示范点,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我们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学校、医院、群团组织等,全县建成乡镇(街道)心理健康服务站58个、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点477个、学校心理咨询室189个。”单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苏春英介绍,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夯实了心理服务体系基层基础。
将心理服务
植入矛盾化解中

  在牡丹区综治中心,高标准建设了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设有放松室、减压室、谈心室等功能室,配备了心理测评仪、专业沙盘模具、音乐放松椅、生物反馈调养仓、减压跑步机、动感单车和宣泄模具等心理体系专业设备。每天安排两名心理咨询师,随时接待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镇街、区直单位、企业、学校、村(社区)心理服务站、服务室敞开大门,坚持做好日常群众心理疏导化解工作。
  “我们建立了‘社会心理服务+信访稳定’新模式,在信访稳定工作中引入心理疏导干预,开展心理服务,破解信访难题,在解决信访人现实问题诉求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信访人的心理问题诉求。”牡丹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霍忠亮介绍,在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中植入社会心理服务,了解当事人心理需求,开展心理预防,给予心理安抚,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成效。上访群众往往由怒气冲冲到心平气和。
  此外,牡丹区还建立了“社会心理服务+网格”新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底座”作用,以网格为单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每个网格员都是心理服务工作志愿者,将心理服务延伸到网格、楼栋、家庭。组织网格管理员、楼栋长等进村入户,做好社会心理相关信息采集、重点人员摸排和关心关怀等工作,特别是加强了与刑满释放人员、戒毒康复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沟通了解,及时掌握上报其心理状况,建立经常性心理服务机制。
将社会心理服务
做成民心工程

  “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来源于基本生活条件和个人心态,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是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服务,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菏泽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冰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菏泽市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加强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支持引导专业机构向群众提供专业心理服务。
  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设。县区、街镇、城乡社区(村)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平台、有服务”标准,根据实际,在三级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配备相应心理服务设施,推动服务举措落地落实。
  加强心理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服务师培养力度,让全社会多出素质高、水平高、专业强的心理服务人才,并打造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融合的“多元化”工作队伍。
  探索“互联网+心理”模式。完善心理服务职能APP,建立心理援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自助心理服务平台,拓展心理服务的空间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