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高质量,不待扬鞭自奋蹄

2021-03-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三年来,山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加快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战略性转变。图为日新月异的济南汉峪金谷。
  □记者 卢鹏 通讯员 兰文鹏 报道 1月9日,山东港口青岛港QQCT(前湾集装箱码头)巨轮云集,5条366米以上大船同时在港作业,其中两条400米大船在港装卸箱量均超万箱。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一直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在山东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对山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标注目标定位,指明前进方向。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山东明确提出“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要求。
  不负深情厚望,勇于担当作为。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九大改革攻坚,加快培育壮大“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谋划融入新发展格局,攻克了很多新的老的发展难题,破解了很多有形无形的瓶颈制约,积累了很多点上面上的有益经验,塑造了很多显在潜在的比较优势,推动全省发展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
  今天起,本报推出“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专题蹲点调研系列报道,聚焦山东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动实践,反映在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民生福祉、干部队伍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王建 赵丰

  春和景明,万物吐绿。
  海右春风又一年,激动人心的场景仿佛仍在眼前。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为山东擘画了“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美好蓝图。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高质量发展须臾不可偏离。从“做好‘新特优’三篇文章”到“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再到“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为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年来,山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决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受住了经济负重转型的阵痛、多重矛盾交织叠加的压力、各种重大风险的挑战、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冲击,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发展环境、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得到脱胎换骨的系统性重塑,初步蹚出一条符合山东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扭住“牛鼻子”,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
  2月27日,东营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内首台水下油气生产设备正在进行发货前的最后检测,这一打破国外4家企业垄断的高科技产品,由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代表着山东石油装备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最新成果。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要在新与旧的更迭往复中寻找生机和突破。
  产业结构不优,新动能成长不快,发展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在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全国一样,山东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和矛盾。
  出路何在?
  作为中国经济极具代表性的省份,山东“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坚定不移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向着高质量发展笃定前行。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阵痛在所难免。面对重重困难,山东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宁可牺牲一些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要把发展方式转过来,把质量和效益提上去。
  三年来,山东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10,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7万多个,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培育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境内外上市企业增加55家、总数达334家。
  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去年山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部署,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并以坚若磐石的定力和奋勇攻坚的姿态,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年GDP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展现出经济全面向好、逆势上行的发展后劲。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2020年,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30.2%,投资占比51.3%;三次产业调整为7.3:39.1:53.6;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0.1%,好于全国15.6个百分点……“山东经受住了‘促转换’和‘稳增长’双重考验,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正加快形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费洪平说。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根本路径在于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过的潍柴集团,近日再传捷报:潍柴WP2.3NG非道路用发动机完成了所有测试项目,在全国率先通过了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排放认证。而就在去年,潍柴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商用车柴油机,满足国六/欧Ⅵ排放要求,使中国重型柴油机技术领跑世界。其背后是,潍柴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00亿元,聚集全球高端人才,不断对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攻关。
  潍柴是山东科技创新提速赶超的一个典型代表。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财政科技投入每年增长10%,同时专项设立100亿元重大科技创新资金;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济南国家超算中心等重大平台相继落户;机制更加灵活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相继揭牌;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万家、三年翻了一番多,产值占比提高10.1个百分点、达到45.1%;住鲁院士达86位、国家级领军人才880名,三年分别翻了一番多……科技创新正成为山东发展主引擎,推动经济产业变革性跃升。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十四五”时期,山东将咬定“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大力度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战略性转变。
  聚焦“主战场”,“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初步测算,去年济南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300亿元,增长了约30%。”春节刚过,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发展中心副主任曾勇带来一个好消息:通过培育引进一批发展快、规模大、实力强的生物医药企业,济南高新区形成了集聚企业超过4000家、产业链条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高素质的产业。山东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5大新兴产业和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5大优势产业作为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点和发展方向。
  “十强”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需要集中关键力量和优势资源。为此,山东创新推进办法,建立协调推进体系,逐一构建“十强”产业“6个1”协调推进体系,即由1名省级领导牵头、1个专班推进、1个规划引领、1个智库支持、1个联盟(协会)助力、1只(或1只以上)基金保障。
  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山东“十强”产业加速壮大。2020年,“十强”产业增加值(海洋产业尚未发布)增长超过6.6%,高于GDP增速3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9.6%和9.0%,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5、14.6和4.0个百分点。
  2月4日,来自股市的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万华化学市值达到4082亿元,成为山东首家市值突破4000亿元的上市公司。
  尼龙12完成全产业链中试、MDI成功研发出第六代制造技术、POCHP技术和PO/SM技术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万华通过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增强自身领军实力。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万华化学等企业为龙头的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正向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加速迈进。
  产业升级和发展规律表明,塑强现代产业优势,很重要的就是培育优良产业生态,营造既有参天大树、又有森林,既有灌木、又有小草的“热带雨林”。聚焦“十强”产业,山东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甄选105家“十强”产业领军企业,集中政策资源,给予重点支持。同时,遴选确定73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7个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的“十强”产业推进态势。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齐鲁大地再次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2月26日,全省2021年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812个重大项目中,产业项目超过半数,共有417个,总投资达3181亿元。
  重大项目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乘数效应。三年来,山东在省级层面累计谋划推出556个省重大项目、1577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200个“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796个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项目,其中新兴产业项目数量占比超过60%。山东加强项目要素保障和跟踪服务,源源不断的优质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新兴产业扩容倍增、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十四五”开局之年,率先探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当务之急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山东把优化产业生态作为塑强现代产业的基础性工程,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对装备制造等10个重点产业、35条关键产业链进行解剖梳理,每个产业链形成“1个图谱”和“N张清单”,全面推行“链长制”;加大对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支持力度,启动新一轮中小企业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与“领航型”企业的协同创新、配套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共建产业链、互通供应链……
  “主战场”上,万马战犹酣。
  统筹兼顾“弹钢琴”,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一只手吹笛子容易顾此失彼,“十个指头弹钢琴”才能统筹兼顾。近年来,山东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注重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以前,我们这里招引人才很难。现在,济淄同城化发展,周村区依托新材料产业园区对接济南‘中国氢谷’建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来应聘。”3月1日,淄博安泽特种气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高峰感慨。
  高质量发展必定是协调的发展。山东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了“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以都市圈带动经济圈发展,2020年,济青烟“三核”引领作用突出,占全省GDP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紧扣“一体化”“高质量”,经济圈发展大招频出:2月6日,省会经济圈确定了一体化发展“369”行动方案,加强交通互联互通、省会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共享、社会保障联动提升、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等;去年底,胶东经济圈到北京组团推介,搭建资源对接新平台;实施“强省会”战略,省市一体推进济南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2020年12月17日凌晨,“连钢创新团队”以桥吊单机作业效率47.6自然箱/小时,第6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的世界纪录。面对疫情影响严重、全球港航业普遍低迷的形势,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着力打造建设“五个国际领先港口”,202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同比增长7.5%,完成集装箱量3147万标箱,同比增长6.5%,在全国沿海港口中名列前茅。
  按照总书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深入实施“十大行动”,集中打造青岛船舶、烟台海工、潍坊动力装备等产业集群,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4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1.5%,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
  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绿色的发展。山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展开生态环保“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37%,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4.2%。今年,山东将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上求突破见实效。
  一个地方一个行业,只有下压风险“底线”、上冲发展“高线”,才能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山东坚持底线思维,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实施“金安工程”,构建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全省“一张网”,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树牢抓安全就是抓大局、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抓民生的理念,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勇攀登,铆足劲、抓落实、求突破,向着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目标笃定前行,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蹚出一条新路子。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王建 赵丰 参与采写 张蓓 从春龙 李广寅 王健 段婷婷 姜斌 刘磊 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