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业城市建设2021年度目标出炉

新登记市场主体18.5万户以上,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

2021-03-03 作者: 薄克国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薄克国  

  2月24日,青岛市举行创业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其中,将2021年青岛市创业城市建设目标确定为:打造“让创业者温馨、让企业家舒心”的创业生态环境,努力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力争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8.5万户以上,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培育引进创投风投机构150家,扶持10家以上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及境外主板上市。
  会议现场审议通过了由创业城市服务办公室起草的《青岛市创业城市建设“4+1”工作机制》《2021年青岛市创业城市建设工作要点》《青岛市创业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等文件。明确建立创业城市建设“4+1”工作运行机制,成立“产业赋能专班、资本驱动专班、人才支撑专班、科技引领专班”+“创业城市服务办公室”,各专班牵头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各自成员单位,分别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等四个领域开展工作和提供相应服务,创业城市服务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具体工作。
  青岛将做强十三条产业链,依托产业赋能创业。主要举措包括: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打造北方服务业基地和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力争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出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出台推动卡奥斯平台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打造10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赋能中心、展示中心、培训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2021年百户重点企业和百项应用场景赋能活动,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国际客厅。开放1000个“工业赋能”和未来城市应用场景,加快5G、人工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区块链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产业研究院,建立市级产业专家顾问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撑。
  青岛将做大创新创业资金链,集聚资本驱动创业。出资设立初创期子基金,吸引头部基金管理机构落户青岛,全年新增创投风投机构150家左右,基金管理规模新增500亿元左右,建设未来金融科技中心、“国际资本客厅”,举办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丰富创业金融产品,推广科技信贷“白名单”,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设立“青创金”,拓展“青创板”,优化“青创贷”,扩大“巾帼贷”,推广“投(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完善企业上市服务体系,试点建立拟上市企业评价指数,全年扶持10家以上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及境外主板上市,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提高企业家和创业者对接资本市场的能力。  
  青岛将做优产才融合人才链,汇聚英才支撑创业。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试点产业人才培训、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实施万名大学生见习实习计划。同时,举办第21届“蓝洽会”等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开展“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国家在华留学生“走近青岛”行动,实行“青鸟计划·唯才唯青岛”青年人才聚青行动,打造“青年驿站”2.0升级版。
  青岛将促进产业人才融合发展,出台以企业为主体拟定、使用、反馈人才政策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民营企业突出贡献人才职称直评通道。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再造人才落户流程,由公安部门一口办理;实现“一站式”办理税学医房等“人才一件事”。试行人才普惠性政策“预兑现”、人才项目资金“预支付”制度,提升人才政策执行效率。
  今年青岛将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立项和经费分配机制;推行科技攻关“组阁揭榜制”,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引领技术;加快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00家,达到4700家;新增省专精特新企业80家,“小巨人”企业20家、瞪羚企业20家,省独角兽企业2家。推动产业企业协同创新。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伙人”制度,建设海尔集团高端智能家电、歌尔股份虚拟现实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举办青岛创新节、世界海洋科技大会(论坛)、2021青岛国际水大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培养一批职业技术经纪人,推动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在青共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鼓励在青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开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课程,开展科技孵化器提升行动。
  青岛将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优化生态助推创业。其中,筹建青岛创投学院,吸引10家左右国内外头部创业培训服务机构来青;完善创业培训政策,开展创业沙龙活动,组织2000名以上创业者开展创业训练活动;开展创业城市建设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启动“百万中小学生”创业教育,加强在青高校大中专在校生创业培育;深化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促进计划。组织召开创业城市建设论坛,举办“赢在中国,创在青岛”创业创新大赛、民营经济创意会、“市长杯”中小企业创新大赛、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她”力量——青岛市女企业家绽芳华区市行系列活动等品牌活动。打造青岛创业城市服务云平台,开发创业城市服务小程序;完善招商资源信息化社交平台、“双招双引”重点项目调度平台“双平台”;依托“金企通”服务平台,加强银行、基金、创投风投等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绘制重点产业人才地图,强化产才融合数据支撑等。